《国榷》科举史料的特点及其不足

2014-07-31 02:43刘明鑫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天顺翰林院进士

刘明鑫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国榷》是明末清初杰出历史学家谈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明史巨著。该书按年、月、日编成大事记,以编年的形式,保存了系统而丰富的科举史料。但因其散落于各卷之中,未能得到系统的辑录和整理。因此,该书科举史料具有的一些特点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未能引起世人的足够关注。目前学术界对《国榷》科举史料虽已有所研究,①但尚未见对《国榷》科举史料之特点、脱漏和讹误的专门成果,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一 《国榷》科举史料的特点

(一)记载较为系统和完整

首先,《国榷》科举史料的记载时间跨度较大且较为系统。《国榷》按年、月、日编成大事记,以编年的形式,保存了系统而丰富的科举史料。但因学术界对其缺乏系统的辑录和整理,所以,其史学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所以,笔者把《国榷》中涉及明代科举方面的史料,以编年的方式进行了辑录、编排和整理。以下就依据本次从《国榷》中辑出的科举史料进行初步统计,由表1可知,《国榷》科举史料的记载起于吴元年(1367年),止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初步统计,计2343条,跨度之大,数量之多,史无前例。这不仅体现出其记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更反映了明代各个时期科举制度大致的发展状况。

表1 《国榷》科举史料辑录情况统计

其次,《国榷》科举史料的记载较为完整。从笔者对该书科举史料的辑录情况来看,该书对应天和顺天的乡试主考、会试主考、殿试、庶吉士考选等四项信息,除卷一、二、三、五、六、七、十二、九十、一百、一百一、一百二、一百三等少数几卷,没有记载或记载不全外,其余每卷都有系统的记载。兹以卷十七为例,试作说明。如永乐十八年(1420年)八月壬寅载:“左春坊左中允兼行在翰林院侍讲邹缉、侍讲王英主考顺天,翰林院张伯颖、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编修陈仲完主考应天。”[1]1172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月甲午朔,己亥,“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翰林院侍读周述主礼闱”[1]1177。会试结束后,便于下月即三月丁丑,“策贡士(举人)陈中等二百一人于奉天殿,赐曾鹤龄、刘矩、裴纶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1]1178。最后于五月壬戌朔,“选庶吉士卫恕、陈融……蒋谦、韦昭;余进士,还乡待用”[1]1183。按照明代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庶吉士考试等五级科举考试的体系,[2]《国榷》中之科举史料只有关于科考的信息没有涉及。而关于考试录取额、科场舞弊与惩弊、冒籍等信息,该书各卷也都有大量的记录。如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庚寅,就详细记载了两直及各省乡试录取额的增加情况,“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山东、山西、河南、广东、四川各增解额五人。广西三人,云南、贵州各二人;南京增诸生解额七人,监生二人;北京增诸生解额六人,监生四人。上更益南京三人,浙江二人”[1]5086。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壬戌,“礼部请广会试额,命取三百五十人,著为令,经房旧十七,增易经之一”[1]4525。再如景泰五年(1454年)正月戊寅,详细地列出了假冒籍贯者的名单,“顺天冒籍贡士尹诚、汪谐、陈益、龚篚、黄显、李随、李森、钱轮除名”[1]1971。因此,可以说《国榷》科举史料的记载大体比较完整,凭此,可窥见明代科举制度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

(二)来源可靠、真实

《国榷》绝大部分的科举史料都来源于官修文献《明实录》,从而大大保证了它们的可靠性。其作者谈迁还因“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杨士奇)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焦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皆宦逆奄之舍人”,于是“汰十五朝之实录,正其是非”[3]6225。可以看出,谈迁对历朝实录中涉及科举方面的史料进行了详细的考订和校正,因此该书某些科举史料的价值往往大过《明实录》。不仅如此,谈迁还搜“崇祯十五年之邸报,补其阙文”[3]6225,诣“长安(指北京),每登涉蹑屫,访遗迹,重趼累茧……及坐穷村,日对一编,掌大薄蹄,手尝不辍;或覆故纸背,涂鸦萦蚓,至不可辨;或途听壁窥,轶事绪闻,残楮圯碣,就耳目所及无遗者,其勤至矣”[4]。除此之外,他还参阅“诸家之书凡百余种,苟有足述,靡不兼收”[5]。其科举史料征引最多的私修文献主要有: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屠叔方的《建文朝野汇编》等著作。这就保证了《国榷》科举史料的真实性。

(三)其中的甲科表具有首创性

该书首次把明代的会元和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罗列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甲科表,这样便更能直观地反映出会元、一甲进士的地理分布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明代科举考试的等级体系。以下就《国榷》卷首之四的甲科信息,列于其下(见表2),表2详细记载了明代88科会元及一甲三人的科别、名衔、籍贯、姓名等内容,为我们研究明代会试和殿试录取的地域分布情况提供了便利。该表不仅无见于《明史》,而且无见于《明实录》,当属首创。《明史》、《明实录》等著作对会元、一甲进士的记载,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和卷数之中,并没有像《国榷》一样进行集中整理,并形成一个表格。此表当为全书的精华,其创设对于作者来说也实属不易。因此《国榷》卷首的甲科表不仅体现了该书科举史料所具有的史学价值,更反映了谈迁作为一个优秀史学家所具有的史学素养。综上所述,该表的创设在明代的史学著作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表2 《国榷》卷首之甲科

(四)其在某部分科举史料之后附有时人硕儒较为公允的评论和按语,形式为“某某曰”

其中有对明代科举“一切以程文为去取”的弊端和士子只专一经、割取经史的“蠡测”、“策套”之风进行批评的。如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丁丑朔,“诏复科举,期三年,著为令”。该条之后,陈于陛有论:“古之选举专论行,今之进士专论文,似相背驰……士登科目者,未免自顾科名,爱惜行检,不敢为非,是励行崇化之道,实默庽其间,古之辟举,盖异辙而同途矣。”紧随其后,杨慎亦论曰:“本朝以经学取人,士子自一经之外,罕所通贯。近日稍知务博,以哗名苟进,而不究本原,徒事末节。五经诸子,则割取其碎语而诵之,谓之蠡测;历代诸史,则抄节其碎事而缀之,谓之策套……近日书坊刊布其书,士子珍之,以为祕宝,转相差讹,殆同无目人说词话。噫!士习至此,卑下极矣。”[1]623-624也有针对科场舞弊而建议避贤的评论,如正德六年(1511年)三月乙丑,“廷策贡士,赐杨慎、余本、邹守益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慎,大学士廷和子也”。后有林之盛论曰:“用修(杨慎)之博,有明一人,当时犹以‘面皮状元’诮之。夫岂舆论之平,而又挺立忠节,终身坎壈,徒以父文忠贵盛而受之谤……虽然辅臣上事天子,下总百僚,其心事将以对天下,而必使其子与寒士争进,令天下不能谅其心而疑其迹,则避贤亦或一道也。”[1]2996还有姚士粦关于明朝选官重资格,越到后期越倚重一甲进士和庶吉士的评论[1]926;谈迁关于明廷择才标准的评论[1]5631;张自烈关于“赐特用”措施难收破格之效的论断等。[1]5862-5863这些带有评论性质的史料呈现出时人对明代科举制的看法,更为现今的明代科举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论资料。

二 《国榷》科举史料的不足

《国榷》科举史料虽具有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大量的脱漏和讹误,具有很大的不足,兹以从中华书局1958年点校本中发现的脱漏和讹误为例,试作分析和考证。

(一)存在大量的脱漏之处

其脱漏之处,据笔者初步统计,计340条,占了科举史料总数2343条的14.51%,可见其在辗转传抄过程中的脱漏程度。以下就依据《国榷》科举史料的脱漏情况进行初步统计,见表3:

表3 《国榷》科举史料脱漏情况统计

由表3可知,《国榷》中的科举史料只有建文、洪熙、泰昌三朝无脱漏,其中脱漏情况最为严重的是万历朝,计220条,占了总数的64.71%。主要原因是万历统治时间最长,科举史料的记载最多,相应地脱漏也最严重。科举史料中以科举群体传记的脱漏为主,而其中又以贡士和进士等科举群体的字号、籍贯、科年、年龄等信息的脱漏为主。如万历智取严嵩的阁臣徐阶,“字□□,华亭人。嘉靖癸未进士及第……予祭葬”[1]4438。又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状元范应期,“乌程人,□□□□进士第一……应期自经”[1]4733。再如万历二年(1574年)状元孙继皋,“字□□,无锡人。万历甲戌进士第一……年□十□,予祭葬”[1]5025。除此之外,笔者在辑录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条脱漏颇为严重的传记即于若瀛传。“巡抚陕西右佥都御史于若瀛卒。若瀛字□□,□□人。□□……□□,予祭一”。[1]5016-5017此条史料除了姓名、官衔有载外,其余全部脱漏。

(二)存在大量的讹误之处

兹以人名、史实、时间三大讹误类型为主,略举数例,试作分析和考证。

其一,人名讹误。

诸司办事进士……漆霄……王完……赵濬……徐昤、胡秉彝、周志义……杨仪凤、谭原性俱能书,选翰林院庶吉士。(卷13:第932~933页)

按:此处人名讹误严重,共有8人。“漆霄”、“王完”、“赵濬”、“徐昤”、“胡秉彝”、“周志义”、“杨仪凤”、“谭原性”依次为“漆霁”、“王宅”、“赵濬恭”、“徐与聆”、“贝秉彝”、“周尚义”、“阳仪凤”、“谭原信”之误。《皇明贡举考》、《类姓等科考》、《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以下简称《索引》)等书俱载作“漆霁”、“王宅”、“赵濬恭”、“徐与聆”、“贝秉彝”、“周尚义”、“阳仪凤”、“谭原信”,③皆可证《国榷》之误。

丁卯,进士……远达……郑昭……严价……选翰林院庶吉士。(卷40:第2539页)

按:“远达”、“郑昭”、“严价”为“袁达”、“郑炤”、“阎价”之误。《明宪宗实录》卷288载:“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三月丁卯,选进士……袁达……郑炤……阎价……三十人,改为翰林院庶吉士读书。”[6]4875《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弇山堂别集》等书也都载作“袁达”、“郑炤”、“阎价”,④皆可证《国榷》之误。

其二,史实讹误。

庚戌,策贡士杨鼎等百九十九人于奉天门,赐施槃、杨鼎、倪谦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卷24:第1568页)

按:“百九十九”为“九十九”之误。《明英宗实录》卷53载:“正统四年(1439年)三月庚戌,上御奉天门策试举人杨鼎等九十九人。”[7]1015《正统四年进士登科录》、《皇明贡举考》、《索引》等书也载作“九十九人”,⑤皆可证《国榷》之误。

辛卯,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朱赓、侍讲韩世能主试顺天。(卷71:第4419页)

按:朱赓官职“侍讲”应为“侍读”之误。《明神宗实录》卷127载:“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辛卯,命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朱赓、翰林院侍讲韩世能主顺天乡试。”[8]2362又,《弇山堂别集》卷83载:“壬午,命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朱赓、翰林院侍讲韩世能主顺天试。”[9]1586再,同书卷71载:“庚午,翰林院侍读朱賡、罗万化为左、右谕德兼侍读”[1]4418。皆可证此处“侍讲”之误。

其三,时间讹误。

乙亥,定明年正月朔廷试。(卷33:第2153页)

按:“正月”为“三月”之误。《明英宗实录》卷355载:“天顺七年(1463年)闰七月乙亥,礼部奏:‘会试之期,已奉旨暂移八月,而殿试月日尚未及定。’上命以明年三月初一日殿试。”[7]7102再,《明宪宗实录》卷3载:“天顺八年(甲申)三月乙丑,先帝有旨明年三月朔殿试,兹适有大丧,奉旨移试于三月望。”[6]79皆可证《国榷》之误。

丙申,前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陆釴卒。釴字鼎仪,昆山人。天顺癸未进士第二。冒吴姓,始奏改陆……荫中书舍人。(卷41:第2581页)

按:“天顺癸未”为“天顺甲申”之误,天顺癸未年举行的是会试,而在次年即天顺甲申才举行有殿试。《明宪宗实录》卷3载:“天顺八年(甲申)三月庚午,上阅举人所对策,赐彭教、吴釴(后改姓陆)、罗璟三名进士及第。”[6]82《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索引》等书也都载作“天顺甲申”,⑥皆可证《国榷》之误。

结语

《国榷》中之科举史料既有系统的记载和可靠的来源,又首创甲科表,并在相关事件后插附按语,

亦叙亦评,与其他明史文献记载的科举史料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在全面认识到其具有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后,如何利用《国榷》中的科举史料便是明史研究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注释:

①详见黄明光的《论〈国榷〉中科举进士史料的讹误类型及产生原因》,见《文献季刊》2005年3期。

②此处的“榜”,原书写为“搒”。

③(明)张朝瑞的《皇明贡举考》卷2,《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下、203页下、207页上、204页上、202页上、206页下、204页下、204页下;(清)盛子邺:《类姓登科考》,《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91、480、626、(“徐与聆”缺载)、661、564、457、585页;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6~2429页。

④(明)俞宪的《皇明进士登科考》,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第469、474、483页;《皇明贡举考》卷5,第337页上、338页下、340页下;(明)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卷82《科试考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62~1563页。

⑤《正统四年进士登科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第一函,宁波出版社,2006年线装影印本;《皇明贡举考》卷3,第251页下;《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2445~2446页。

⑥《皇明进士登科考》,第332~333页;《皇明贡举考》卷4,第288页下、289页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2459页。

参考文献:

[1] (明)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郭培贵.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2006(6).

[3] (清)黄宗羲.谈君墓表[M]//国榷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

[4] (明)朱之锡.北游录序[M]//北游录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

[5] (明)喻应益.国榷序[M].北京:中华书局,1958:4.

[6] (明)刘吉,等.明宪宗实录[Z].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

[7] (明)陈文,等.明英宗实录[Z].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

[8] (明)叶向高,等.明神宗实录[Z].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2362.

[9]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86.

猜你喜欢
天顺翰林院进士
四进士(上)
三十里河东,四十里河西
《进士or近视》
方复 《苏东坡重返翰林院》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兽医之死
击鼓传花严俊旭
进士桥
小仪想当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