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慧
摘要:基于系统论和农林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对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发展阶段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林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66-03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相关研究实现了从“模式”向“体制机制”的转变。为此,有必要从体制机制的视角分析与思考农林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
基于系统论视野的农林院校校企合作机制
在《辞海》中,“机制”有三个解释,即:(1)用机器制造的,如机制纸。(2)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生理机制。(3)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在这里,我们取第三种解释,与哲学上的系统相通。因此,可以认为,农林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是一个由农林院校、农林类企业、主管部门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具体表现为农林院校、农林类企业、主管部门等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内在工作方式。其中,农林院校和农林类企业是非常关键的主体要素。
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时变特点,即系统中的各要素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当农林院校、农林类企业、主管部门等要素发生部分或整体的变化时,校企合作机制必然会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将其分为“院校主动型”、“校企互动型”和“校企融合型”三个发展阶段,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农林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立足于系统论和农林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要想对校企合作现状做出针对性分析,必须对校企合作的关键事件进行系统梳理。在这里,笔者拟以我院为案例作一些探索。
我院在信息报道方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管理方法,各系部能结合实际,对部门工作进行及时报道,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它能清晰地把校企合作的关键事件加以展示,并形成相对完善的发展脉络。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后发现,自2006年底到2013年初,共有78条信息报道。在这里,笔者准备依时间顺序和年度信息总量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时间顺序的维度,可以把握我院校企合作的整体运作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年度信息总量的维度,可以把握我院校企合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寻找出其在校企合作发展中的着力点。最终,两者的结合可反映出我院校企合作的发展脉络(如下页图1所示)。
校企合作的初步探索在2006—2009年三年多的时间内,我院校企合作年信息报道量保持在5条左右。其中,2006年12月为1条,2007年为5条,2008年为6条,2009年为5条,共计17条。总体而言,这些信息覆盖面较宽泛,园林园艺系、商旅系等专业系部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最大的亮点是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主要有“高职院校‘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被确定为2007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以及园林园艺系的精品课程建设。目前看来,最有生命力的信息是2009年的“学院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有新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建立“五四班”的雏形。同时,从撰写信息的部门来看,主要是院办、党办和专业系部,说明我院在这个时段内尚未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校企合作的发展阶段在2010—2011两年内,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及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给予了更多的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为此,我院校企合作信息报道量成倍增加。其中,2010年为12条,2011年为15条,共计27条。在这个时间段内,我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不断完善,呈现出三个特点:(1)校企合作办公室成立,担负着校企合作的管理工作和上海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日常工作。(2)我院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宗旨,以都市园艺、城市园林、动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农产品物流、观光农业等专业建设为纽带,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途径,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构建上海农林职业教育体系为目的,按照“适应要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培养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以适应产业链不同层次和环节对人才的需求,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的新一代农业从业者。(3)我院与上海五四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采用合作方式成立了“五四班”。同时,开设了机化应用技术与管理班,为学院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上海“三农”工作服务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这些均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校企合作的深化阶段从2012年1月以来,截至2013年1月,我院校企合作的信息报道量为34条。在这个时间段内,校企合作办公室与专业系部的合作更加紧密,两者的管理功能和专业发展功能得到有机结合。学院的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得到不断完善,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产生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培养试点班,主要有两大类、8个试点班。一是采取“订单式”培养机制,主要有与崇明县政府、县农委合作的“崇明班”,对应专业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与市农机办、农机服务中心合作的“农机班”,对应专业是园艺技术。二是采取“双主体”培养机制,主要有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合作的“五四班”,对应专业是园艺技术;与上海雪浪湖农家乐观光休闲有限公司合作的“上海之根农业旅游班”,对应专业是观光农业;与上海城市国际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城市国际农产品经营班”,对应专业是商务英语;与光明乳业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的“荷斯坦班”,对应专业是动物医学;与光明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光明米业班”,对应专业是设施农业技术;与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合作的“安评班”,对应专业是生物技术及应用。
总而言之,学院的校企合作机制在不断完善,正在逐步由院校主动型向校企互动型阶段发展,校企合作办公室的管理职能也在逐步凸显,相关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的作用日益明显,各个系在探索中均形成了富有自身特点的校企特色班级,培养为“三农”服务的高技能人才的成效初步显现。
农林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考虑到我院的校企合作刚刚进入正常轨道,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尚未毕业,同时,企业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可能会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求与农林类企业的利益均衡点显得非常关键。为此,从农林院校的主体地位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
高等农业教育内涵变化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的内涵在发生着变化(如表2所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服务“三农”、为“三农”培养技术人才作为自身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院必须适应区域都市农业的需要,注重打造都市农民。所谓都市农业,就是适应所在大都市区域城市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农业,涉及观光农业、工业化农业、庄园农业和农业高新科技园等内容;所谓都市农民,是指掌握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集生产经营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农林院校组织改革,建立与农林类企业合作相适应的高校组织体系依据组织管理理论,校企合作的组织体系设计要考虑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设定管理层次,尽量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发挥最佳效益;二是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管理部门;三是按照统一指导、分工协作的原则,科学划分组织成员职权。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办公室与专业系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学组织建设,注重教师队伍深入企业实践,在人力资源上形成长期发展的动力,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编辑委员会.辞海(世博珍藏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27.
[2]兰小云,石伟平.时变系统下的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
[3]靳占忠.深层次思考:入世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3.
[4]郑博坤.城市化与都市农业背景下的农民终身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47,68.
[5]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1.
(责任编辑:王恒)
摘要:基于系统论和农林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对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发展阶段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林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66-03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相关研究实现了从“模式”向“体制机制”的转变。为此,有必要从体制机制的视角分析与思考农林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
基于系统论视野的农林院校校企合作机制
在《辞海》中,“机制”有三个解释,即:(1)用机器制造的,如机制纸。(2)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生理机制。(3)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在这里,我们取第三种解释,与哲学上的系统相通。因此,可以认为,农林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是一个由农林院校、农林类企业、主管部门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具体表现为农林院校、农林类企业、主管部门等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内在工作方式。其中,农林院校和农林类企业是非常关键的主体要素。
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时变特点,即系统中的各要素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当农林院校、农林类企业、主管部门等要素发生部分或整体的变化时,校企合作机制必然会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将其分为“院校主动型”、“校企互动型”和“校企融合型”三个发展阶段,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农林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立足于系统论和农林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要想对校企合作现状做出针对性分析,必须对校企合作的关键事件进行系统梳理。在这里,笔者拟以我院为案例作一些探索。
我院在信息报道方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管理方法,各系部能结合实际,对部门工作进行及时报道,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它能清晰地把校企合作的关键事件加以展示,并形成相对完善的发展脉络。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后发现,自2006年底到2013年初,共有78条信息报道。在这里,笔者准备依时间顺序和年度信息总量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时间顺序的维度,可以把握我院校企合作的整体运作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年度信息总量的维度,可以把握我院校企合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寻找出其在校企合作发展中的着力点。最终,两者的结合可反映出我院校企合作的发展脉络(如下页图1所示)。
校企合作的初步探索在2006—2009年三年多的时间内,我院校企合作年信息报道量保持在5条左右。其中,2006年12月为1条,2007年为5条,2008年为6条,2009年为5条,共计17条。总体而言,这些信息覆盖面较宽泛,园林园艺系、商旅系等专业系部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最大的亮点是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主要有“高职院校‘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被确定为2007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以及园林园艺系的精品课程建设。目前看来,最有生命力的信息是2009年的“学院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有新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建立“五四班”的雏形。同时,从撰写信息的部门来看,主要是院办、党办和专业系部,说明我院在这个时段内尚未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校企合作的发展阶段在2010—2011两年内,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及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给予了更多的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为此,我院校企合作信息报道量成倍增加。其中,2010年为12条,2011年为15条,共计27条。在这个时间段内,我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不断完善,呈现出三个特点:(1)校企合作办公室成立,担负着校企合作的管理工作和上海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日常工作。(2)我院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宗旨,以都市园艺、城市园林、动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农产品物流、观光农业等专业建设为纽带,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途径,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构建上海农林职业教育体系为目的,按照“适应要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培养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以适应产业链不同层次和环节对人才的需求,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的新一代农业从业者。(3)我院与上海五四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采用合作方式成立了“五四班”。同时,开设了机化应用技术与管理班,为学院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上海“三农”工作服务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这些均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校企合作的深化阶段从2012年1月以来,截至2013年1月,我院校企合作的信息报道量为34条。在这个时间段内,校企合作办公室与专业系部的合作更加紧密,两者的管理功能和专业发展功能得到有机结合。学院的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得到不断完善,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产生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培养试点班,主要有两大类、8个试点班。一是采取“订单式”培养机制,主要有与崇明县政府、县农委合作的“崇明班”,对应专业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与市农机办、农机服务中心合作的“农机班”,对应专业是园艺技术。二是采取“双主体”培养机制,主要有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合作的“五四班”,对应专业是园艺技术;与上海雪浪湖农家乐观光休闲有限公司合作的“上海之根农业旅游班”,对应专业是观光农业;与上海城市国际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城市国际农产品经营班”,对应专业是商务英语;与光明乳业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的“荷斯坦班”,对应专业是动物医学;与光明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光明米业班”,对应专业是设施农业技术;与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合作的“安评班”,对应专业是生物技术及应用。
总而言之,学院的校企合作机制在不断完善,正在逐步由院校主动型向校企互动型阶段发展,校企合作办公室的管理职能也在逐步凸显,相关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的作用日益明显,各个系在探索中均形成了富有自身特点的校企特色班级,培养为“三农”服务的高技能人才的成效初步显现。
农林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考虑到我院的校企合作刚刚进入正常轨道,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尚未毕业,同时,企业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可能会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求与农林类企业的利益均衡点显得非常关键。为此,从农林院校的主体地位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
高等农业教育内涵变化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的内涵在发生着变化(如表2所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服务“三农”、为“三农”培养技术人才作为自身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院必须适应区域都市农业的需要,注重打造都市农民。所谓都市农业,就是适应所在大都市区域城市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农业,涉及观光农业、工业化农业、庄园农业和农业高新科技园等内容;所谓都市农民,是指掌握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集生产经营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农林院校组织改革,建立与农林类企业合作相适应的高校组织体系依据组织管理理论,校企合作的组织体系设计要考虑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设定管理层次,尽量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发挥最佳效益;二是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管理部门;三是按照统一指导、分工协作的原则,科学划分组织成员职权。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办公室与专业系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学组织建设,注重教师队伍深入企业实践,在人力资源上形成长期发展的动力,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编辑委员会.辞海(世博珍藏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27.
[2]兰小云,石伟平.时变系统下的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
[3]靳占忠.深层次思考:入世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3.
[4]郑博坤.城市化与都市农业背景下的农民终身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47,68.
[5]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1.
(责任编辑:王恒)
摘要:基于系统论和农林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对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发展阶段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林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66-03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相关研究实现了从“模式”向“体制机制”的转变。为此,有必要从体制机制的视角分析与思考农林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
基于系统论视野的农林院校校企合作机制
在《辞海》中,“机制”有三个解释,即:(1)用机器制造的,如机制纸。(2)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生理机制。(3)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在这里,我们取第三种解释,与哲学上的系统相通。因此,可以认为,农林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是一个由农林院校、农林类企业、主管部门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具体表现为农林院校、农林类企业、主管部门等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内在工作方式。其中,农林院校和农林类企业是非常关键的主体要素。
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时变特点,即系统中的各要素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当农林院校、农林类企业、主管部门等要素发生部分或整体的变化时,校企合作机制必然会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将其分为“院校主动型”、“校企互动型”和“校企融合型”三个发展阶段,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农林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立足于系统论和农林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要想对校企合作现状做出针对性分析,必须对校企合作的关键事件进行系统梳理。在这里,笔者拟以我院为案例作一些探索。
我院在信息报道方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管理方法,各系部能结合实际,对部门工作进行及时报道,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它能清晰地把校企合作的关键事件加以展示,并形成相对完善的发展脉络。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后发现,自2006年底到2013年初,共有78条信息报道。在这里,笔者准备依时间顺序和年度信息总量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时间顺序的维度,可以把握我院校企合作的整体运作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年度信息总量的维度,可以把握我院校企合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寻找出其在校企合作发展中的着力点。最终,两者的结合可反映出我院校企合作的发展脉络(如下页图1所示)。
校企合作的初步探索在2006—2009年三年多的时间内,我院校企合作年信息报道量保持在5条左右。其中,2006年12月为1条,2007年为5条,2008年为6条,2009年为5条,共计17条。总体而言,这些信息覆盖面较宽泛,园林园艺系、商旅系等专业系部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最大的亮点是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主要有“高职院校‘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被确定为2007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以及园林园艺系的精品课程建设。目前看来,最有生命力的信息是2009年的“学院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有新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建立“五四班”的雏形。同时,从撰写信息的部门来看,主要是院办、党办和专业系部,说明我院在这个时段内尚未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校企合作的发展阶段在2010—2011两年内,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及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给予了更多的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为此,我院校企合作信息报道量成倍增加。其中,2010年为12条,2011年为15条,共计27条。在这个时间段内,我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不断完善,呈现出三个特点:(1)校企合作办公室成立,担负着校企合作的管理工作和上海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日常工作。(2)我院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宗旨,以都市园艺、城市园林、动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农产品物流、观光农业等专业建设为纽带,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途径,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构建上海农林职业教育体系为目的,按照“适应要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培养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以适应产业链不同层次和环节对人才的需求,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的新一代农业从业者。(3)我院与上海五四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采用合作方式成立了“五四班”。同时,开设了机化应用技术与管理班,为学院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上海“三农”工作服务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这些均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校企合作的深化阶段从2012年1月以来,截至2013年1月,我院校企合作的信息报道量为34条。在这个时间段内,校企合作办公室与专业系部的合作更加紧密,两者的管理功能和专业发展功能得到有机结合。学院的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得到不断完善,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产生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培养试点班,主要有两大类、8个试点班。一是采取“订单式”培养机制,主要有与崇明县政府、县农委合作的“崇明班”,对应专业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与市农机办、农机服务中心合作的“农机班”,对应专业是园艺技术。二是采取“双主体”培养机制,主要有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合作的“五四班”,对应专业是园艺技术;与上海雪浪湖农家乐观光休闲有限公司合作的“上海之根农业旅游班”,对应专业是观光农业;与上海城市国际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城市国际农产品经营班”,对应专业是商务英语;与光明乳业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的“荷斯坦班”,对应专业是动物医学;与光明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光明米业班”,对应专业是设施农业技术;与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合作的“安评班”,对应专业是生物技术及应用。
总而言之,学院的校企合作机制在不断完善,正在逐步由院校主动型向校企互动型阶段发展,校企合作办公室的管理职能也在逐步凸显,相关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的作用日益明显,各个系在探索中均形成了富有自身特点的校企特色班级,培养为“三农”服务的高技能人才的成效初步显现。
农林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考虑到我院的校企合作刚刚进入正常轨道,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尚未毕业,同时,企业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可能会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求与农林类企业的利益均衡点显得非常关键。为此,从农林院校的主体地位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
高等农业教育内涵变化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的内涵在发生着变化(如表2所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服务“三农”、为“三农”培养技术人才作为自身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院必须适应区域都市农业的需要,注重打造都市农民。所谓都市农业,就是适应所在大都市区域城市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农业,涉及观光农业、工业化农业、庄园农业和农业高新科技园等内容;所谓都市农民,是指掌握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集生产经营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农林院校组织改革,建立与农林类企业合作相适应的高校组织体系依据组织管理理论,校企合作的组织体系设计要考虑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设定管理层次,尽量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发挥最佳效益;二是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管理部门;三是按照统一指导、分工协作的原则,科学划分组织成员职权。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办公室与专业系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学组织建设,注重教师队伍深入企业实践,在人力资源上形成长期发展的动力,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编辑委员会.辞海(世博珍藏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27.
[2]兰小云,石伟平.时变系统下的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
[3]靳占忠.深层次思考:入世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3.
[4]郑博坤.城市化与都市农业背景下的农民终身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47,68.
[5]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1.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