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环节中的五个需要

2014-07-28 03:49蓝小平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猜想启发统计

蓝小平

【关键词】猜想 鼓励 启发 追问归纳 统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34-02

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也关系到学生探究方向和路径是否正确的问题,最终关系到探究的成效问题。在猜想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因为在猜想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发挥作用,给予支持与帮助。那么,在“猜想”这一环节中有哪些需要呢?

一、需要鼓励

在“猜想”这一环节中,教师的首要作用是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积极地猜、大胆地猜。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对“猜想”有天生的爱好,都很感兴趣,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猜,大胆地说,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在“猜想”这一环节中,有时也需要教师的鼓励。一是冷场时需要鼓励。在猜想中,当出现学生不会猜、不敢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不要怕猜错。二是没人猜对时需要鼓励。当不少学生都说了自己的猜想,但还没有猜到正确的结果时,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大胆地猜。如在《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中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猜想,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这时就要鼓励学生继续猜想,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直至有人猜想到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为止。三是当猜想的结果有矛盾时需要鼓励。要鼓励学生敢于争辩,争取掀起高潮,如在“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猜想中,出现“会”与“不会”的二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后,鼓励学生争辩。

二、需要启发

猜想来源于问题,问题有难有易,猜想也就有难有易,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启发。

一是由于问题指向不够明确造成理解偏差造成的。如《光是怎么传播的》一课,其猜想的问题是“光是怎么传播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容易受“物体为什么会运动—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外力作用产生的”;“水是怎么流动的—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的”等问题和答案的思维干扰,所以会从“光为什么会传播”“光是从光源往四面八方发散射出来”等方向进行思维,而无法找到类似“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外力作用产生的”“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的”等答案,结果无法猜想出光是怎么传播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试猜,而后应启发学生:“这个问题可从光的传播路径方面进行猜想。”经过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从光是直线传播的还是曲线传播进行思考并猜想了。

二是由于所提问题与结论不太吻合造成的。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其猜想的问题是:“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从问题来看,回答的结论是单因素的,从学生的经历来看,以往对任何问题的回答也是单因素的,但从这一问题的正确结论来看却不是单因素,是双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所提问题与结论不太吻合。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猜想也只能从单因素考虑,所以其猜想只能说是“体积大的浮”“体积小的浮”“轻的浮”三种,结果通过验证都不正确。这样,又要学生继续猜想,但学生已无从下手,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先把猜想的问题改为:“怎样的物体容易浮?”让学生猜想,再提醒:“物体按大小与轻重结合起来分,可分为哪几种?”这样学生就能将物体分为:体积一样,有的重,有的轻;重量一样,体积有的大,有的小。再让学生猜想在这几种情况中哪些容易浮?哪些容易沉?这样,学生就会猜并能猜对了。

三是由于有些问题的答案太过发散,与学生的认知基础不符造成的。如,三年级《蚕的生长变化》一课中“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可能是什么?猜猜它的作用。”学生平时对生物结构的关注本来就少,很多人没见过蚕,对蚕的习性及器官构造也不是很了解,所以笔者不管再怎么努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也猜不出个所以然。因而对此问题的猜想也要给予启发:“小黑点是它的器官?”“器官分为血液循环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等,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哪种?”经过教师的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最终也能猜想到是呼吸器官,这时教师再告知其名字——气门。知道了蚕的小黑点是呼吸器官,其作用也就不说自明了。

三、需要追问

追问猜想依据。追问猜想的依据目的是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判断其推理是否合理。经常追问猜想依据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严谨思维的良好思维品质,避免在猜想中胡猜乱想。如在《光是怎么传播的》一课中,经教师启发后,学生已猜想到“光是直线传播的”后,可追问:“你的猜想依据是什么?”学生就能从生活中光是直线传播的例子进行解释,说明其猜测依据。

追问子问题。科学课教材的每一课中,大多是探究一个问题,一节课从一个“问题”出发,再“猜想”“验证”,到“结论”而终,而有些问题是是非问题,其猜想结果不是“是”就是“非”。但有些问题是发散性问题,一个问题经猜想后会产生几个子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变,要善于捕捉问题,及时追问。如《摆的研究》一课,首先提出猜想的问题:“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一样吗?”(这是是非问题)学生大都会说“不一样”,再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是发散性问题),让学生猜想。当学生猜想到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轻重”甚至“摆动的幅度”有关时,教师要继续追问子问题:“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什么关系?摆线长是快还是慢?”“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什么关系?摆锤重是快还是慢?”“摆的快慢与摆动的幅度有什么关系?摆幅大是快还是慢?”这样就把一个问题追问成几个子问题,让学生再猜想。在这样一节课中,只有在学生对一个主问题进行猜想后,再追问几个子问题,让学生继续猜想,完成了对这几个子问题的猜想后,才能让学生设计几种实验方案分别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达到完成本节课的探究任务的目的。

四、需要归纳

归纳,就是归纳猜想结果。归纳的目的是梳理学生的猜想过程与猜想结果,只有清楚了猜想的过程与结果后,学生才知道需要验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归纳。如,前文所举的《摆的研究》一课,就需要教师对猜想结果很好地归纳。在学生猜想完成后,针对学生的猜想可以这样归纳:“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们的猜想有:在摆线长短方面,有人认为无关,有人认为有关。在认为有关的人中,有人认为:摆线长,摆动快;摆线短,摆动慢。有人则相反。在摆锤轻重方面,有人认为无关,有人认为有关,在认为有关的人中,有人认为:摆锤重,摆动快;摆锤轻,摆动慢。有人则相反。在摆幅大小方面,有人认为无关,有人认为有关,在认为有关的人中,有人认为:摆幅大,摆动快;摆幅小,摆动慢。有人则相反。这样,一个问题的猜想变成了九个猜想结果了。当然,在学生猜想中,配以相应的板书,加上教师的归纳,学生对各种猜想的结果就清楚了,为下一步的验证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五、需要统计

统计,就是统计各种猜想的人数。在科学课的“猜想”环节教学中,有时要抓住契机,统计各种猜想的人数。在验证后,对照统计,让学生发现有时真理不在多数人一边,因而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有个人的主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猜想,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原因是“受到水的浮力,物体会上浮”。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在学生猜想后,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进行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想人数的统计,留待验证后比较。比较的结果让学生无不感到吃惊:有时候真理是在少数人一边。

同样,在《摆的研究》一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想”环节,在学生完成各种猜想后,对各种猜想的人数进行统计,也很有意义。

实践证明,科学教师在“猜想”这一环节中,灵活应用以上“需要”,一定能在“猜想”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猜想启发统计
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2008—2015我国健美操科研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山东省交通运输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统计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