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康 刘宝玲
[摘要]教学名师是高校的品牌之一。充分发挥名师的品牌效应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营销理论中品牌延伸原理,从市场营销的“品牌”效应延伸到高校的“名师”效应,提出构建名师品牌共同体。名师品牌共同体不同于传统的教研室,而是以团队的形式,具有共同的愿景与学科基础,形成名师与相同学科教师、名师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广泛联系,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构建以名师为核心的品牌名师共同体,需要重视主体培育和环境营造。
[关键词]名师品牌品牌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85-03高校教学名师就是高校的大师和品牌。在教育部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实践中,各高校推出了一系列以名师为学科带头人的措施。但如何充分发挥名师的扩散效应,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运用营销理论中品牌延伸原理,培育以“名师”为核心的“名师共同体”,将会大大提升名师的传播与辐射效应。
一、名师品牌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模式
在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中,品牌的内涵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幻不断深化,从突出功能上的利益,上升到突出心理上的利益,到重视与消费者的互动体验。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提出了产品的名牌在产品销售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品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品牌的辐射作用;二是品牌的引导作用;三是品牌的差异作用。品牌的三个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品牌对产品和企业的影响力。运用品牌的延伸功能,可以实现产品的拓展与推广,促进企业的产品实现在其它领域的发展。
品牌的作用是通过品牌共同体实现的。品牌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的、非地域联系的基于某品牌在其爱好者中所形成的一组结构性的社会联系之上的一个团体。它体现了品牌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的联系方式。
与市场营销理论中的品牌效应相对应,在高校的发展中,也离不开具有“品牌”效应的“名师”。名师在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通过发挥“灯塔”效应,引导和带动一个教师团队,利用其良好的辐射作用;通过与青年教师的教学观摩与沟通,起到引导教师的作用;通过提升不同教师的不同专业能力,发挥其差异作用。从名牌过渡到名师,其品牌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一致的。
按照学者的品牌共同体的概念,结合营销学的相关理论,以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的、以名师为中心的、由相关学科联系的、具有相关知识结构联结在一起的团体。这种共同体可以体现名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等多重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联结,使名师的效应得以扩散,引导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达到提高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从学者对品牌共同体的理论分析,结合市场营销理论中传统品牌构成要素的认识,基于名师效应的品牌共同体,一般可以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学名师与相同学科教师组成的二维模式,二是名师与相同学科、不同学科教师构成的三维模式,三是以名师与相同学科教师为基础,同相关学科及其他学科教师组成的多维模式。
品牌共同体的三种模式是基于市场营销的品牌共同体的原理而形成的。它都是以名师为中心,是在新的媒介与沟通方式下出现的三种新型沟通载体,同时,它又是以名师的辐射效应与扩散效应为主要功能而形成的一种团体,这种团体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不固定的。但不论何种形式,都是以名师为核心的。它不是以前的以相关课程为中心的教研室设置,而是以“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教研室为主体的教学单位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名师”为中心的课程组,这种共同体允许组织内部以自由的、有机的方式进行适当的组合,使不同的课程的内在联系加大,避免了各门课程在教学上的重复与遗漏。以“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不是简单的学科合并,而是将“名师”的品牌效应根植于教学工作中,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名师品牌共同体通常有四个特征:
(一)学科的相关性
它是指凡是处在品牌共同体中的教师,在研究学科上都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以名师为中心的学科品牌共同体内,各个成员之间只有在学科上具有相似或者相近的性质,彼此才可能在学科研究上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解决相似的问题。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各个成员的归属感,而且更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完善。
(二)知识的互补性
是指处在品牌共同体中的各个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是相互补充的。只有相互补充,才能做到知识的完善与创新,才能使学科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结合,更重要的是这种互补作用,使学科的研究更加全面与合理。
(三)技能的增强性
主要是指处在品牌共同体内的各个教师,通过名师的不断指导与传授,可以使其他相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由于在共同体内,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话,组织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帮、带、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道德责任性
处在共同体内的教师,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名师”高尚的道德风尚,聆听“名师”的教诲,受到名师的人格魅力感染,更好地完善自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自身修养,以道德的名义,增强师风师德规范与提升。这也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身负培养国家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其本身的责任感的形成,与其它组织还有所不同。它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靠道德的自我完善与约束来实现高尚的人格塑造。
二、名师品牌共同体主体培育
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能够实现品牌共同体的真正价值,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以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的核心与主体。名师使整体教师队伍的提升有了附着点、 凝聚点, 让整个教师队伍及高校教学质量发生质的飞跃创造了充分条件。
名师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但作为品牌共同体的主体是需要培育的。为此,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对具有名师潜力的教师纳入名师培养范围,从教学工作量的安排、教学改革项目的承担、学位提升、专业业务培训、学术活动的安排等方面为这些教师提供优先条件;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名师的示范和引领,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学科的交流与切磋,使组织成员直接受益,应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促进学科交流的平台,扩大名师的衍生效应。
对名师的培育,应从理论学习入手,夯实理论功底;从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入手进行专业能力培养,进行讲台艺术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名师的教学改革和学术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教学名师与学术大师有所不同。虽然有些学术大师同时就是教学名师,但学术大师是指在学问上有很深的造诣,受到人们普遍尊重的学者,立足点在学术造诣的高深,而教学名师在强调学术造诣的前提下,尤其强调教书育人的成就和品质,立足点在教育和教学。只有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或知名度的高校教师,其教书育人的成就和品质受到人们的广泛肯定和赞赏,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以其为楷模,才能够成为品牌共同体主体的教学名师。
以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核心是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建设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的主体是构建品牌共同体的人,这不仅是指品牌共同体内的全体教师,还包括品牌共同体外的学生。共同体内部的名师与其他教师,对于品牌构建具有专业责任感要求,而品牌共同体以外的学生则是品牌的受益者或者影响者,他们也构成品牌共同体的基础。
在培育品牌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2/3。处于教学的适应、 发展期、 科研摸索期的青年教师在高校的发展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局限而难以快速发展, 但他们却在接受新事物、 新知识的能力与速度上, 在开拓进取创新钻研的精神与体力上明显优于中老年教师。为此,一方面通过 “以名师带名师” 的方式,发挥现有名师“传、帮、带”,为青年名师提供更快更强发展的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起有效的培训机制,有目的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加强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校内外名师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吸收。如此使各个层面的名师在各个层面发挥作用, 推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使名师效应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三、名师品牌共同体环境营造
基于对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的分析和模型运用,我们认为,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开展一系列工作。这里主要从高校培养名师的宏观环境和名师自身所处的微观环境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宏观环境营造
1.加大教学投资力度,实现教学投入倾斜
现在许多高校集中资金进行校园的改建与扩建,忽略教学与科研经费的投入。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其中可见大师的品牌威力。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大楼,而拥有大师级的人物,大学还是大学。现代社会中,大学、大楼与名师是联系在一起的,三者必须相辅相成,匹配相当。大楼是大学的基础,名师是大学的灵魂。山西师范大学从2005年开始,投入在教学与科研上的经费逐年递增,学校已开始了以课程组和课题组为单位的教学与科研团队,通过每年提供科研经费的办法,形成以名师为中心的教学与科研组织,带动相关学科与相同学科的年轻教师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达到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准确地进行学科定位,有针对性地实施“名师计划”
每个高校都有不同特色的专业、品牌学科,高校要利用这些已成型的资源,运用品牌延伸策略,对其它学科进行科学的定位。针对学科的基本属性和特点,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发展要求,总结出学科规律,通过教学手段,将这种特点反映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据此实施有效的名师计划。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名师计划出现与计划不相符的情况,如选出的名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有些名师,由于主要以科研为主,没有把学术应用于教学中,没有做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要真正使学科定位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名师计划”来逐步实施学科定位思想,并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使学科整体得到发展。
3.加强引导,大力宣传名师的主导作用,为名师的培养提供健康的沃土
首先, 以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为中心培育共同体内部多种关系。在以名师为中心的共同体中,要培育名师与相同学科教师、名师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关系的培育,引发更多的关系,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名师的领衔作用和示范作用。名师的观点、措施、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容易被接受与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名师的水平就代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水平。名人效应对学生的成长影响较大,“向师性”、“尊师感”是学生中的普遍现象。此外,还要注意对名师品牌共同体的核心基础群体——学生所进行的引导与培养。一个具有积极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团队,不但要引导组内成员完成好教学与科研任务,提高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结合本学科学生特点,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名师效应的最终体现。
其次,以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要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互动的机会与舞台。在以“名师”为中心的品牌共同体中,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研讨会、教学形式交流、经验交流会、相互听课等形式,为课程组成员提供互动的机会。其中,经验交流会就是一个极好的形式。通过经验交流会,学科教师可以亲自聆听名师对教学工作的感受及经验,将其成功的方法与教授经验亲自传授给各科教师,为名师的培养提供了最直接的土壤。由于名师在共同体中的灯塔作用,他们是共同体的中坚。
(二)微观环境培育
名师所处的微观环境是名师形成的具体工作岗位,对于名师的培育,一方面有赖于名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又有赖于环境内部价值趋同性和激励措施的运用。
首先,加强自身学术修养,组织和引导同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名师”首先是一个教师。因此,名师也必须做好自己岗位内的工作,严格按照各自的岗位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进行学科教育,要在工作第一线充当主角,把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始终处在科研与教学的前沿。
其次,名师效应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群体内部的价值趋同性和学校激励措施的科学性。名师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财富,也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应该加强保护和极好地利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良好的激励机制。从我国高校现有的激励方法上看,主要是结果绩效考核,即注重其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其科研环境的培养和经费的资助,直接导致许多课题和项目因为缺乏资金而闲置或者搁浅;还有一些则是因为经费不到位,科研活动无法得到实证,成果无法转化,影响了科研的推广和应用。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大胆地进行现有机制的调整和改革,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是高校名师得以发展的重要工作。
总之,名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共同体是有效的实现途径,同时必须辅之以良好、宽松的环境和合理的科研与教学经费投入予以支持,名师的作用、名师的培养、名师计划的实现才有可能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昌新,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李东进,武瑞娟.企业品牌共同体的创建策略[J].经济管理,2006,(6).
[3]杨兴林.高校教学名师的基本内涵及要求[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7,(2).
[4]霍春涛,李元峰.名师与名师效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3).
[责任编辑: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