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碑铭赞文献中年龄类词语汇释

2014-07-25 22:46姬慧
大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碑铭大词典长者

姬慧

[摘要]敦煌碑铭赞文献中年龄类词语相当丰富,“少年”、“青年”、“老年”等词各自汇聚成群,这些词语有旧词,有唐时新词,亦有沿用典故之词。它们的出现和使用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继承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炼、多样、形象。

[关键词]敦煌碑铭赞文献年龄类词语

[中图分类号]K87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1-0087-02本文以敦煌碑铭赞文献为研究材料,以郑柄林先生《敦煌碑铭赞辑释》一书为底本,对其中的年龄类词语进行整理和研究。敦煌碑铭赞是出土文献,文献的真实性不容置疑,语言特色比较突出。再者,目前学术界对古汉语中年龄类词语研究时忽略了出土文献,碑铭赞文献中的这部分语词更是无人问津,由此造成了语文类辞书的缺憾,如《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就出现了词语失收、用例滞后或释义不当等现象,前贤已有很多补正。本研究可以弥补这类辞书的不足,使之更趋完美。同时,也能显示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敦煌碑铭赞文献中这类词语相当丰富,有的表幼年,有的表青年,有的表老年,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一、表示幼年的词

【龆年】龆,《集韵·萧韵》:“龆,毁齿也。”即小孩脱落乳齿换长恒齿。一般来说,这一生理现象出现在七八岁左右。“龆年”即更换牙齿的年龄,指童年。“龆年”一词在碑铭赞文献中用例丰富。如(1)P.3718《范海印和尚写真赞并序》:“窃以龆年出俗,恳慕真风,访道寻师,三冬具进。”(2)P.3718《曹盈达写真赞并序》:“百艺明怀,自龆年而出众。”(3)P.3718《刘庆力和尚生前邈真赞并序》:“龆年割爱,一径精专。”(4)P.3792《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龆年早晓儒王教,龀岁归真守严精。”“龆年”一词始见于魏晋时期。如《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假节龙骧将军豫州刺史李简子墓志铭》:“龆年播淑,绮岁流风,清衿外朗,识韵内融。”“绮岁”指青春;少年。“龆年”、“绮岁”对文,“龆年”义显豁。《陈书》卷28《鄱阳王伯山传》:“第三皇子伯山,发睿德于龆年,表歧姿于丱日……”该句中,“龆年”、“丱日”互对,“丱日”指童年。《大词典》下限早例证为明代文献。

【髫年】“髫”通“龆”,指幼年。S.5405《张福庆和尚邈真赞并序》:“髫年慕道,龀岁披缁。”“髫年”、“龀岁”相对为文。《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齐故独孤氏墓志铭》:“六行茂于髫年,四德成于笄岁。”“髫年”、“ 笄岁”对文。《大词典》首例晚为唐代文献且断代,下例可补。宋赞宁《宋高僧传》卷23《晋朔方灵武永福寺道舟传》:“髫年聪雅庠序有仪,虽诵诗书乐闻释典。”

【早岁】早年。(1)P.2481《副僧统和尚邈真赞并序》:“早岁而寻师槐市,周揽(览)于八索九丘;幼年而就业杏坛,遍晓于三坟五典。”(2)P.3792《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师乃童孺异貌,早岁殊英。”例(1)中“早岁”、“幼年”互对,例(2)中“童孺”、“早岁”互对。他书用例亦丰富,如《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龙骧将军崇训太仆少卿中给事中明堂将伏君妻咎氏墓志铭》:“温柔表于弱龄,闲和章于早岁,婉然修慎,敬此言容。”“弱龄”、“早岁”互对。《旧唐书》卷163《孟简传》:“早岁交友先殁者,视其孤,每厚于周恤,议者以为有前辈风。”《辽史》卷107《耶律术者妻萧氏传》:“术者早岁登朝,有才不寿。”《元史》卷134《铁连传》:“铁连魁伟寡言,有谋略,早岁宿卫王府。”《明史》卷207《包节传》:“为治清简,早岁乞休,为乡邑所重。”《大词典》例证断代。

【龆龄】七八岁,童年时代。(1)P.3718《梁幸德邈真赞并序》:“龆龄别儁,业该七步之章。弱冠之临,勇亚田韩之策。”在本句中,“龆龄”、“弱冠”互对。“万氏泣迎道左曰:‘氏以少年嫠妇,守龆龄之儿,闭户安居,不期上之人何苦借人性命,要自己功名耶?”“守龆龄之儿”指孤守着幼小的孩儿。“生子某,龆龄已入学。”“龆龄已入学”指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制军子星吾太史,年方龆龄,亦亲闻之,因述于其友黄益斋观察云。”“扬幼智于龆龄,澄方顷于黄陂,耸千寻于嵇岳,该通六艺,博综九丘。”在以上几例中,“龆年”一词均指幼年时期。

【丱岁】丱,《广韵·谏韵》:“丱,总角也。”《字汇·丨部》:“丱,束发如两角貌。”“束发”指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也指幼年。(1)P.4638《曹夫人宋氏邈真赞并序》:“年当丱岁,淑德恒彰。”(2)P.4638《曹夫人宋氏邈真赞并序》:“年当丱岁,播淑德于宫门。”在上述二例中,指赞主人在年幼时就贤淑德能。他书亦有用例,如《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正平太守元君之墓志铭》:“龆年结誉,丱岁风流,器延世赏,德为时求。”此句中的“龆年”、“丱岁”对举。唐神清《北山录》卷10:“其先世习儒素或陈力就列或高尚其事炳耀谱,弗具详,大师丱岁出家。”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6《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钱塘人也,姓沈氏,丱岁出家。”宋赞宁《宋高僧传》卷21《唐五台山法华院神英传》:“宿缘悟道丱岁从师,讽诵精勤日夜匪懈。”以上三例中的“丱岁出家”、“丱岁从师”都指主人公在幼年时期出家或学艺。《大词典》首例为唐代文献。

【怀橘】指幼年。语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词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1)P.2568《南阳张延绶别传》:“闺门友爱,怀橘致采兰之芳。”(2)P.3718《张明集写真赞并序》:“英明守孝,七岁怀橘而将归。”(3)P.4640《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念怀橘之年,痛连枝而莫返。”《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君幼遭凶闵,弱岁偏居,齿未推梨,开论日之辩;年登怀橘,还对月之谈。”在该句中,“弱岁”、“ 齿未推梨”、“怀橘”等词均指年幼时期。《大词典》首例为唐代文献且断代。

表示幼年的词还有很多,如“龆丱”、“ 龀岁”、“ 幼龄”、“童孺”等。

二、表示青壮年的词

表示青壮年的词大都来自典故,如“入奉之年”指十五岁左右。语出《礼记·曲礼上》:“长者与之提携, 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郑玄注:“习其扶持尊者。提携,谓牵将行。”孔颖达疏:“两手奉长者之手, 为儿长大, 方当供养扶持长者, 故先使学之也。” “奉”即两手捧着。“捧手”即幼儿与长者同行时, 要两手捧着长者的手, 扶着长者, 又表示尊敬。因此“入奉之年”是沿用典故表年龄。(1)P.3556《张戒珠邈真赞并序》:“而乃妙观五蕴,解绵绣于入奉之年。”

【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遂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1)P.2991《报恩吉祥窟记》:“弱冠涉俗,干橐超群。”(2)P.3390《孟授上祖庄上浮图功德记并序》:“弱冠之年,兼备六奇之艺。”(3)P.3718《范海印和尚写真赞并序》:“弱冠之初,雅量播于释俗。”《陈书》卷18《韦载族弟翙传》:“翙弱冠丧父,哀毁甚至,养母、抚孤兄弟子,以仁孝著称。”《水经注》卷13:“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贞观政要》卷6《杜杜谗邪第23》:“朕弱冠交游,惟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

【而立】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称三十岁为“而立”。(1)P.3718《程政信和尚邈真赞并序》:“年当而立,振济津梁。”“小玉说:‘我刚十八岁,你也才二十二,到你而立之年,还有八年的时光。”

三、表示中老年的词

表示中老年的词亦来自典故,如“知命”、“耳顺”、“从心”等,因众所熟知,故不详述。列举几例为证,(1)P.3718《程政信和尚邈真赞并序》:“河期掩世,知命云亡。”(2)P.2991《张灵俊和尚写真赞并序》:“时乃年逾耳顺,萦疾仍加。”(3)P.3792《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方乃从心之岁,蒲柳催年。”

[参考文献]

[1]法国国家图书馆编著.法国藏敦煌西域文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

[3]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成都:巴山书社,1991.

[5]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

[6]陈彭年(宋).广韵[M].上海:上海书店,1989.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碑铭大词典长者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突厥卢尼文碑铭所记bökli čölig il及勿吉—靺鞨之称新释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久久艳阳”长者福音
古代突厥文碑铭文献中所反映的原始崇拜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