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炜
[摘要]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灌输为主的弊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全课程的始终,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课程设置而言,目前各大医学院校主要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将研讨式教学应用于全体师生,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开展多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包括PBL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整合式教学法、床旁教学法等等,并将各种教学方法互相融会贯通,达到帮助医学院学生梳理学习、系统掌握的目的。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医学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1-0136-02传统医学教学方式是典型的知识传授教育方式,把灌输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将学生知识的堆积与存储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往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不注重启发思维和引导,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忙于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发掘与培养。当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临床工作,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医学生创新能力缺乏以及研究能力不足现象愈发明显,客观上限制了医学生今后高素质的发展。这也就促使我们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思考,积极探讨教育模式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近年来,我校已开始在八年制本科生教学中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同时结合研讨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钻研精神和临床诊疗能力。本文将首先介绍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并以内科学为代表介绍研讨式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组织方法及具体措施,最后对研究式教学法的实践效果等方面加以总结与阐述。
一、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
研讨式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1]传统灌输式教学法把研究看成是对知识点的积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科研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法克服了以上的弊端,教师不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以“导”为核心,设置富有吸引力的情景,提出有研究价值和思维开发的问题,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解,客观上对教师提出更高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学科前沿精准的掌握以及自身独特有创造力的见解,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现状,并且具有熟练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不但接受知识,而且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可以和同学以及老师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新思维,有时还要扮演老师的角色。[2]
二、研讨式教学法的组织实施——以内科学为代表
1.制订教学计划:科学、完整的教学计划是保证研讨式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细致的课程设计和考虑有助于应变学生突发问题的解决,但教学计划书写常被忽视。研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制订计划前,必须要对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知识现况、国内外研究现况与进展有一个整体而深刻的认识,把握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有时要求教师在所教授的亚专科有深入的研究背景,这样才能更有助于研究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完整教学计划书包括研讨主题、研讨方式、推荐书目与期刊、时间分配等方面。
2.介绍典型案例:在课程讲授时我们推荐首先与学生分享典型案例,带领学生进入所讲授疾病课程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同时在案例的介绍过程中穿插引出该疾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之处、诊断疑难之处以及治疗矛盾之处,提出问题。以笔者所在的消化内科学授课为例,如“肝硬化”章节:“腹水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是什么?出现了低钠血症是继续限钠治疗还是外源性补充钠盐?”;“胃食管返流”章节:“胃肠动力药物是否是治疗所必须?胃食管返流患者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的地位如何?”;“炎症性肠病”章节:“治疗上我们到底是选择是‘Setp-Up还是‘Step-Down的策略?”。通过问题的引出,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拟定讨论课题:首先,在案例介绍基础上,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疾病诊治和研究的现状,并再次强调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其次,教师拟定讨论题目。问题设置不宜过多过散(一般每种疾病设计两到三个讨论问题),主题应紧密结合所学课程的教学重点,问题必须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鼓励学生广泛地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文献,认真思考。最后,就不同的讨论题目,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协同作业,共同完成。有时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对于目前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将学生分组设计为正方和反方,让学生按照分到的侧重点去搜索资料。
4.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在该环节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为很多学生对文献搜索还很陌生,因此在这部分进行之前,教师应该推荐书目和重要学术期刊,并介绍网络查询文献的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学生根据布置的内容、传授的方法进行文献的搜索和整理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另一方面,教师在这阶段中也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和熟悉学术论文的书写格式、结构布局等,开拓他们的研究思路,提高紧跟学术前沿、追踪学术热点的能力,亦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5.深入交流研讨:在收集资料及撰写初步研究报告基础上,教师深入各小组参加交流与研讨,改进初期成果,师生共同在讨论题目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小组研究结束后,由组长汇总大家的研究成果,总结小组发言准备。
6.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推荐的发言人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本小组的研究情况,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针对发言情况提出问题,对前期有意思的、设计成正反两方面的命题甚至可以进行辩论。在此期间,教师应把握好主题和方向,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一方面,客观分析研讨学习中的优缺点,提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及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提出该研讨话题可能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开拓学生的眼界。
三、研讨式教学实施效果
研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疾病的讲解、研讨与点评密切结合,其间一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核心,引导问题和情境的设立,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研讨进行,总结评价研讨教学的实施。譬如,肝硬化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疾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紧密结合,体会治疗措施的确立和应用是以其病理生理改变为基础的;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坐在课堂被动地去学习枯燥的理论,不再是完全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跟着教师的引导去积极考虑问题与处理问题。譬如,我们提出:“临床医师常对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都予以抗菌治疗是否必要?如果抗菌失败是否需要反复无休止的多次杀菌治疗?”等,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分析研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际的观念。通过研讨式教学的开展,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学习效果,又有助于学生科研思路与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经验总结
研讨式教学法也不是尽善尽美,也存在学生、教师、课程设置三方面的不足之处。
首先,就学生而言,譬如有的学生感觉研讨的过程是额外增加学业负担,又不会影响最后的考核评分,因此以应付的态度完成布置的学习工作,研究报告是找现成的教材、专著或中文综述照搬抄写,讨论发言参与兴趣不高。因此,在研讨式教学法实施开展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沟通,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这些对于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实施和良好开展都是很重要的。[4]
其次,就教师而言,譬如有的教师讨论题目的设定和情境的布置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只注意讨论题目的布置,不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有的教师因自身原因,不能很好地把握研究热点和创新发展方向等等。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研讨式教学开展中,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医教研复合型能力,不单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教学的热情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做好研讨式教学中的“导”的工作,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最后,就课程设置而言,目前各大医学院校主要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不能很好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对疾病从病因-发生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诊治进行有效串联;另一方面,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均衡,基础与临床教学相隔时间久造成学生记忆遗忘,以及学生个人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研讨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就目前现状而言,要将研讨式教学应用于全体师生,还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也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开展多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包括PBL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整合式教学法、床旁教学法等等,并将各种教学方法互相融会贯通,达到帮助医学院学生梳理学习、系统掌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72-74.
[2]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1):131-132.
[3]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3-77.
[4]田管凤.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大学教育,2013(2):25-26.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