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锋
[摘要]共情是有效解决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所面临问题的新手段和新方法。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共情高校辅导员启示
[中图分类号]B8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1-0121-02随着社会变革的日新月异,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和道德观也在迅速发生变化,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困惑,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这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共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共情技术有助于咨访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进而影响交流和咨询的效果与质量。当代大学生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对于共情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作理念上,更多的是要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并逐渐形成一种职业习惯。
一、何谓共情
共情最早定义为是一个把客体人性化的过程,即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别的东西内部的过程。[1]共情又可译作“通情”、“共感”、“同感”、“同理心”、“神入”、“感情移入”等等。现代心理学认为,共情是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进行感知和体验,在充分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处境感同身受的同时,又能客观理解、认识、分析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2]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辅导员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使用共情技术时,要求他们能够知觉、体验、分享学生的情感变化。因此,高校辅导员共情技术的运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要借助学生的言行和举止,从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去体验、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二是辅导员要依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内心体验,正确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与其人格之间的关联,并深入体悟和理解问题的本质;三是辅导员要善于采用恰当的咨询技术,将自身的感悟和体验准确地告诉学生,以取得反馈和达成共识。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理解共情
许多辅导员常常把共情与同情或移情相等同,不能正确加以区分。同情是与对方在情感上相认同,随着对方情感的起伏而起伏,很容易被对方的情感所引导,而且也会引起辅导者自身的一些不良情绪,引起情感耗竭。同情是替他人感觉,而共情是随着他人一起感觉。[3]同情是对他人的一种怜悯,而共情则是对来访者的一种信赖,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鼓舞和信任,坚信他们一定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4]移情是来访者将既往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或者咨询师将以往的情感转移到来访者身上,在反映现实问题时会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过去经验的情感。而共情的目的则是帮助来访者顺利敞开自己的心扉,正确面对自身的潜能和经验,准确体验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思维习惯,进而促进来访者自身的成长。
共情不同于分析与解释。简单的分析与解释,只能代表辅导员的立场,无法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和处境来感受他们的情感,从而看不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这种简单的解释与分析与共情是格格不入的,其效果也是苍白无力的、冷冰冰的。共情不需要提意见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只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情感就行了。因此,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运用共情时,不要讲大道理或作出评价,这样往往会使师生关系陷入尴尬境地,形成共情障碍。
三、共情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共情是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高校辅导员运用共情技术至少要做到尊重和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大多数时候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样一种心理需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学会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不要总是抱怨他们不听话或简单地依靠命令约束他们,可以运用共情技术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打消学生的种种顾虑。只有学生向老师毫无保留地敞开了心扉,咨访双方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可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互为尊重是双方产生情感的前提,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辅导员要加强共情能力的提高,学会依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去理解问题,从而体验学生的一些真实的情绪、情感。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要鼓舞、唤醒和激励。当咨访双方在情感和思维上产生强烈共鸣时,来访者的尊重需要得到了满足,对咨询师就会充满尊重和信任,就能加强来访者情感的积极效应,引发其内在的改变。如果来访者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咨询过程中则会产生阻抗,甚至是抵触、防备等不良情绪,咨询过程就无法再深入进行下去,也就很难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个性彰显的90后学生群体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尤为突出,这就要求辅导员要走出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学会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愁,去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辅导员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和思想动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周围的环境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什么样的触动,掌握哪些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心灵有负面影响。这对于辅导员工作来说不仅是一种能力要求,更是一种魅力体现。辅导员在运用共情技术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眼神和情绪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感受,推断他们对问题的态度和认识,然后正确加以引导。表扬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从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出发,向学生发出的积极信息,能够激发其自身的信心和潜在的能量,从而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
教育就是一种交流,没有交流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辅导员在工作的实践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注重有效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策略。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辅导员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形成对学生不同的期望,学生能够依据辅导员的言谈举止和班级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了解到辅导员对自己的期望,并据此形成学生对自身的期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态和言行。因此,辅导员不能以静止或固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善于发掘和总结学生身上的优秀之处,为学生营造受激励和被重视的良好教育氛围,促使学生加强同辅导员和班级其他同学的交流和互动。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对自己、对在所从事的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自我,以及通过学习活动而发展的自我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意识,这种意识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共情是咨访关系建立的首要因素,运用共情技术能够促使来访学生更好地自我表述和自我探索,进而实现学生更多的自我了解以及咨访双方更深入的交流,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能力和激发自身潜力。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和实际引导者,其工作方式、工作技能和工作理念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运用共情效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是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以学生为德育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主体意识,是德育进入学生心灵并发挥作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5]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共情不仅仅只是一种咨询工作技巧,更应该成为教育者以生为本的一种理念,并内化为辅导员的一种人格品质,使其贯穿于管理、教育和交流等日常工作生活中,实现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完美融合,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4): 277-279.
[2]陈权,张宁.论共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15-16.
[3]张德山.教师的德育特质:共情[J].现代教育论坛,2007(2): 17-20.
[4]于鲁文.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272-274.
[5]毛成.共情方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0(6): 119-122.
[6]姚荣.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J].大学教育,2013(2):80.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