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楼+牟海维+刘超
摘要:文章针对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培养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新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引领、平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围绕仪器仪表专业研究面向油田生产实际的核心目标;坚持研究生课题与本专业研究方向、高级别科研项目、先进实验装置密切结合。
关键词: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86-02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特点
按着国家确立的仪器仪表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结合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国内有学者提出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影响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有: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科学方法、个性培养、管理工作[1];也有学者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提出,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师需要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未来工程师应该依靠工程师与科学家共同培养。应该探索工程型科学家与科研型工程师合理配比的双师型师资结构[2]。西方发达国家与国内创新教育有所不同,譬如美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特点可概括为:重视基础理论,强化学科间渗透;注重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具体的学术标准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自治和社会监督[3]。为了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突出专业研究生实践开发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同启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针对仪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业务素质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为确保研究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设计开发所必需的扎实理论基础和优化知识结构,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第二,为确保研究生历经严格的专业训练以提升其研发能力,建立了严格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第三,为确保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建立了高效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事关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仪器仪表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为了保证学习基础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沿技术与现实需求结合的培养特色,构建课程体系要明确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即掌握仪器仪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工程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国际上的学术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较熟练运用相关专业技术从事仪器仪表工程开发或实际应用。要求学位获得者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具有解决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实践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明确办学定位基础上,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研究确定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规划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四个模块。按着培养方案要求每人修业不低于30学分,该课程体系突出现代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四大研究方向。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自行选定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课题需求和自身爱好跨专业选课,研究生有权自由选择集中修业或跨学年修业。研究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并荣获奖励的可以置换智能仪器设计实践学分。
三、“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针对仪器仪表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历经探索形成了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引领、平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设计的主体,更是受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思维模式、实践技能等内在素质和研究态度、工作热情、勤奋程度等外在体现都是决定学位论文质量的内在因素,这些都需要导师对其研究生有充分的了解并经常予以高度关注。为此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采用了双导师制,研究生在校理论学习期间,主要由高校的导师负责理论学习指导和综合素质考核,进入企业从事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由企业的导师负责指导开发实践。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均以任务化管理的方式提供给研究生最大化的自由度和独立研发空间。事实证明,这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第二,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双导师作为创新培养体系的特征体现,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学”关系,导师即要当好向导,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路上不至于迷茫;导师又要当好伴侣,从思想层面上陪伴着学生,使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进程中不感到寂寞和孤单。目前仪器仪表专业聘请校内导师12人、企业兼职导师5人,采取两种选配方式:其一是由校内教授担任主导师,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副导师;其二是由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导师,校内年轻的副教授担任副导师。无论哪种方式,主导师都要负责培养计划的制订并提供论文研究课题,副导师配合主导师完成对研究生的指导任务。双导师配备原则主要考虑主副导师是否有深入合作研究的背景,是否能够真正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两者优势互补。除此之外,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青年后备人才,将青年博士列入后备导师团队,形成导师梯队。近五年本学科引进博士5人,在职培养博士7人,在读博士12人,这些对于强化导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第三,加强平台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平台为研究生研究课题和创新实验提供实验条件。目前仪器仪表专业主要依托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研发中心,并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设计培养基地。
第四,依托重大研究课题并结合生产实际精选研究生论文研究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都是源于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项目等课题。其主体研究方向面向油田生产测井及计量仪器仪表的现代传感器研制。
四、“一个面向、三个结合”,实践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为了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与措施,突出体现一个面向、三个结合为特色的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培养模式。其中,一个面向特指仪器仪表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三个结合特指具体研究开发与本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结合、与高级别科研项目密切结合、与先进实验装置密切结合。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形式上体现为理论学习阶段在校内,实践开发阶段在企业。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的内涵要充分利用仪器仪表工程学科特有优势,发挥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作用,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与油田生产测试及标准计量密切结合的仪器仪表研发课题密切结合,形成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
具体操作上,第一,坚持论文选题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设计培养基地,因此,只有选择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与仪器仪表工程相结合的课题,才能将研究生真正置于校企联合培养教育模式之中。第二,研究生要深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高级别项目研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双导师制的具体落实,集中体现在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而双导师之间的分工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研究生而言,必须深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高级别项目研究,才能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面对技术领域高深问题,在实践中更有效地锻炼和培养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快速提升思维能力。第三,研究生要深入开发现场亲历创新实践。只有深入开发现场才能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而才能进一步实践创新。测试的核心技术是传感器技术,油田测试领域的传感器有其鲜明的特色,必须在苛刻的尺寸限制下实现井下各参数的测量,必须适应井下的恶劣环境。因此,只有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传感技术及仪器研究,以提高测试水平,更好地为油田开发服务。否则,其研究成果将无法与生产实际对接,自然也无法参与创新设计。
通过三年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寻求出一条有效路径,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明确了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引领、平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突出体现仪器仪表专业研究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与本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结合、与高级别科研项目密切结合、与先进实验装置密切结合的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手段与措施。尽管因合作企业突出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的企业文化,致使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更多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但仍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今后,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使得接续研究成果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高洁,王斌.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新观察,2009,(9).
[2]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3]张莉,柴宝芬.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简介:刘祥楼(1963—),男,黑龙江讷河人,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多维信息处理、生物识别及虚拟仪器工程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合作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BC1212013)成果之一;
东北石油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_NEPU_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