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奎志+李鸿雁
摘要:在当下语境中,高校文艺学教学面临着诸多难题和困境,文章从文艺学教学的现状、文艺学的实践教学以及文艺学实践教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探究高校文艺学的实践性教学,尝试解决文艺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高校文艺学;文艺学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01-02
文学和文学理论在当下面临着空前的窘境。从文学角度看,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文学已经进入了后文学时代。经典时代文学的意义正在消亡,文艺学作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同样举步维艰。如果说文学已经死了,那么文学理论的路又在何方?它必将影响着人们对文艺学和文学理论的认知,尽管如此,文艺学和文学理论也必须在困境中坚守,并实现转型。
一、文艺学教学的现状
(一)文艺理论的单一维度
在当今的社会,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文学进入了后文学时代。传统文学时代的诸多表征正在蜕变,在传统文学时代,文学承担着道义、担当等重责,文以载道,文章的“工具论”被人重视,而当下,文学已经失去了其崇高性,它脱去神圣的外衣代之以消遣、娱乐。传统时代神圣的作家也已退场,蜕变成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写手”,写作只是为了生存与卖钱,文学写作已经不负载任何社会意义。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学已死”成为关注的焦点。后文学时代的诸多表征,使文学越来越受到质疑。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著书《文学死了吗》,提出了文学就要终结的质疑。技术的变革及随之的新媒体的诞生,使得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逐渐死亡。大学的传统功能,以图书馆收藏各时期、各语言的文学以及研究资料作为评定大学优劣的尺度,现在也已被数字图书馆所取代。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正日益被图像、电视、电影、甚至自媒体所取代。文学虽然末日来临,但是文学却是永恒的、普世的,它能经受一切历史变革和技术变革。“文学死了”只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说法而已,就像福柯说“人死了”,并不是“人本身”死了,世界上并不存在“人”本身,而是指人文主义话语系统讲述中的那个“人”死了。希利斯·米勒所谓的“文学终结”,也不是说抽象意义上的“文学”终结了,而是指特定的文学语言讲述系统中的“文学终结”了。“文学”与“文学理论”的死亡与终结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在一个全球影像化、视觉化、审美化的当下,文学理论的单一维度正在打破,它不得不面对被解构的命运,不得不走向边缘。
(二)文艺学教学的窘况
文艺学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鲜活的社会生活,是灵动、充满生气的文学作品。当下纷繁复杂、多元化的文学作品,是文艺学难以把控的。在文艺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充满隔阂与疏离,它变成了文艺理论教学者的自我欣赏、狂欢与陶醉,变成了学生们的困惑、排拒与抵抗。它既不能对转型后的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予以判定,也不能对转型后的文学创作实践予以品评。
首先,文艺学教学的滞后。传统的文艺学教学是对经典的致敬,是对永恒作家作品的研究,是一种平面的知识传播模式。在文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强加与灌输居多。文学理论只是理论,文艺学教学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关注到“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人本身”,当下的现实是经典文学已被解构,因为经典文学的经典性正是和纸质媒介以及它的政治性紧密相关的,而当下的文学正如美国学者道格莱斯·凯尔纳所言,是“一种平面的、无深度的、肤浅的传播狂喜,在这种传播里,图像与话题都是在超级现实的空间中流通的,失去了与现实的一切联系……并且是在一种愈来愈隔绝于现实与日程生活苦难的超级理论空间中漂浮和变异着的”。从创作者而言,通过影像传达更易于被接受,从接受者而言,学生们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趣味取向的培养都是在社会转型的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他们接触与感兴趣的是影像、游戏、音乐,传统的文字阅读变成了影视阅读、图像阅读,而文艺学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传统性、理论性,教学手法明显滞后。
其次,文艺学教学的僵化与封闭。新时期以来,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回归审美的诉求,文学回归家园的同时,也寻回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文学理论也开始指点江山、品评文学。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理论渐次失语, 从辉煌走向低谷。加之,文艺学的内容纷繁复杂、逻辑性与思辨性极强,学生们理解掌握起来,实属不易。现在的大学生是在道德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生活中阅读的是玄幻与穿越等戏说,看到的是视觉与色彩的冲撞。这和理论的严谨与逻辑实难融合,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是文学,文学理论是文学理论,他们隔着千山万水,难以重聚。文艺学教学逐步僵化与封闭,喃喃自语,无视受众,结果自然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二、文艺学的实践教学
文艺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抛开固有的文艺学狭隘与封闭的怪圈,实实在在地把文艺学实践教学做好,让文学理论解决当下的文学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文学理论的厚重与深刻,让学生通过文学理论理解文学的华彩与美丽,继而体味文学理论的终极意义。文学理论实践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性、自由性和新的趣味感知能力,引导其自主地融入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现实,并保持应有反思意识和批判力。由此,把文学理论实践教学概括为“一个克服”、“两种融合”、“三方互动”和“优势互补”。
(一)一个克服
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理论实践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媒体环境对于学生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的制约和影响,也要注意到网络时代文学理论实践的具体形式和特征。因此,要获得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克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教学模式。增加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内容,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再现新媒体环境的文学现实,分配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文学艺术欣赏与审美实践,是克服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的重要理路。同时,把教学法改革与网络资源整合相结合,也是破除单一理论灌输的重要方法。例如通过引入网络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式、讨论式、交流式或者鉴赏体验式的理论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而且能够增加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分享性、参与性和情感性。
(二)两种融合
第一种融合体现在理论讲授与学生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是实践中的理论,实践是理论下的实践。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体现在课内与课外。这就需要把课堂教学上的结合延伸到课外,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批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此时的教师应当尽量跟踪学生的实践,例如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相同的论坛。第二种融合是学生实践与新媒体环境的契合——实践是新媒体环境中的实践,新媒体文学现实是理论实践视野中的现实。这种融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网络成长经验,在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上要增加QQ、微博、论坛、博客以及电子邮件等信息交流工具的使用频率。
(三)三方互动
文学理论的实践教学是个三方互动的过程,即教师、学生与新媒体文学现实的互动。这种实践教学设计显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理论教学的师生互动,而是充分引入新媒体环境这个现实因素。新媒体环境因素既是文学现实和批评形式的生动体现,又是学生感知经验成长的制约条件,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理论创新与更新的重要资源场,因而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就是本项目设计的重要内容。
(四)优势互补
文学理论实践教学不能依靠某个教师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教改经验的融合。同时这种教学也不是教师一方的一厢情愿,而是需要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因而,如何能够让项目设计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就是本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诸如实践教学心得,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选择,并据此调整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向和分类指导内容等,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而师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又能够发扬教学相长的传统。
三、文艺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而文艺学作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当然也应该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说,上帝死了。罗兰·巴特说,作者死了。米歇尔·福柯说人死了,进而作者死了。雅克·德里达说,知识分子死了。希利斯·米勒说,文学死了。现在有人认为,文学批评家也死了,那今天,谁能够拯救文艺学呢,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探讨高校文艺学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是所有高校文艺学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文艺学教学应该肩负自己的责任,既要在理论上宏观引导,又要掌握实践的方法,把理论变成鲜活的存在与记忆。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丁宁译.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美]希利斯·米勒;秦立彦译.文学死了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童庆炳.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当下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应对[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童庆炳.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6]方宁.中国文艺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3-12-15
作者简介:张奎志(1955—),男,辽宁新民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网络时代文学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G2012010506);2013年黑龙江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文艺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3C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