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之对比

2014-07-24 20:08朱先民
中国教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背景教师应新课程

朱先民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截然不同。本文既探讨其不同之处,又提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必要途径。

一、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不同之处

1.教师占据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很多,但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总觉得,如果不讲,学生就不会,因此,能多讲就多讲,加班加点地讲,“填鸭式”地讲,“灌输式”地讲,课上讲不完,课下继续讲,搞得学生既昏昏然,又不知所以然。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教师作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给学生,学生唯命是从……于是,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客体。根据陶行知的说法:学生被动接受多,启发诱导少;教法一成不变多,灵活新颖少。不少教师为自己苦教但效率不高而忧虑,不少学生为自己苦学但进步不快而苦恼。

2.素质教育不能落到实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泛泛地讲,学生默默地听。教师只管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因此,学生动手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学生打瞌睡。这样,不仅教学效果无从检验,还压抑学生的学习欲望,无法实现主动学习,甚至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实施。

3.“四大脱节”后果的产生

在传统教学中,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却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备课的中心任务,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却忽视学生潜能的发挥。由此,产生“四大脱节”后果,即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教育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脱节、教育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脱节以及教育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脱节。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必要途径

要倡导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焕发生机,就要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其必要途径有五点。

1.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少讲、少做,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活动展开学习,获得知识、促进发展。而教师应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教学标准、教学艺术提出崭新要求,以迎接崭新挑战,也就是既保证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又在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最终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

2.不断开展业务学习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须明确教师专业标准,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进一步了解国家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树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基于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3.注重同行间的交流、沟通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特别注重同行间的交流、沟通,即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信念,在备课、听课、评课和磨课等方面,把自己融入集体,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4.以更高的标准备课

教师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因为,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务必要以更高的标准备课。具体要做到:认真阅读、收集、归纳和整理资料,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和备过程等,并写出详尽的备课材料,编出精致的“导学案”,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件等。

5.借助学生的力量和智慧

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的力量和智慧,即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善于向学生借力、借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高效学习,最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总之,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因此,教师务必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权还给学生,把“教本课堂”变成“学本课堂”,把“教学”变成“导学”,并用心编制“导学案”,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自学、讨论、展示、交流和巩固,最终突出个性化学习,力求学习目标的明确、学习方法的得当、学习过程的有效和学习效果的理想。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

猜你喜欢
背景教师应新课程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跟踪导练(一)5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