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董蕾+张晓筱
摘 要:大学生村官是国家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提出的战略性决策。通过对吉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调研,发现吉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学生气息浓重、信任危机突出、地位不明、薪资待遇低、培训空洞化、未来迷茫等突出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问题
吉林省自2008年正式启动大学生村官工作至今,在结合本省省情的基础上,扎实践行国家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要求,截至2011年5月,吉林省共选聘3批、971名大学生村官,在岗人员822名。大学生村官为吉林省新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力量,增强了农村基层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吉林省大学生村官政策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不对口,学生气重,村官队伍参差不齐
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是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吉林省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专业各异,知识储备不够,经验缺乏,其中文科居多,而具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学专业知识背景的更是稀少。
2.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信任危机
吉林省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多都停留在理念方面。政策信息传递滞后,落实途径不畅,致使吉林省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处于“纸片化”的阶段,使得大学生村官始终都处于配角和从属地位。
村民和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理解和支持不足。由于个人阅历的欠缺和对农村复杂关系的不了解,大学生村官在与村民交流的过程中难以与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与村干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难以有所作为,导致大学生村官群众基础薄弱、话语权低,有些村干部和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年龄小,来了就是摆设,对他们不重视,对提出的意见采纳有限。
3.定位不明,角色尴尬,村官工作难以深入
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大学生村官名义上是“村支书或村主任助理”,现实中更多是文书工作或办公室秘书,从事工作大多为日常接待、普查调研、整理档案等。被“秘书化”导致大学生村官从心理上不能真正融入新农村建设。
4.薪资待遇低,保障制度缺失,大学生村官信心不足
薪资待遇和保障问题是大学生村官目前需要重视和解决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吉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吸引为主,续用为辅的问题。吉林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在大学生选聘村官工作中给予了优厚的政策吸引,但相关政策的却迟迟得不到落实。
大学生村官本就是为了新农村的建设,是对自我的挑战,应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但现实中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保障问题使得大学生村官开始动摇,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值得坚持。
5.培训难有实用之效,大学生村官亟待提升自我
吉林省《管理办法》规定,将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采取集中学习、实地考察、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省市县三级联动每年至少对大学生村官进行1次岗前培训和岗位能力轮训。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上,建立县(市、区)委组织部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逐人制定培养计划。要求乡镇党委为每个大学生村官确定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干部,进行结对联系帮带。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空有培训之名,难有实用之效。通过调查得知,吉林省大学生村官只是经过短期集中培训后就进入乡村,岗后培训很少,即便有也是以会代训,专题培训几乎没有。
6.任期有限,未来迷惘,动力不足,无法扎根基层
大学生村官一直被当作是一项权宜性的安排,对于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安置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操作和安排。目前吉林省大学生村官任期是2年,聘用制限制了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首先,聘期短,聘期结束后,要重新面临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其次,2年正是工作渐入佳境的时间,但也是大学生村官离开的时间,刚要发挥自身作用却不得不离开。此外,吉林省在大学生村官后续走向上的政策也多停留在纸张层面,没有明确的支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群,周 爽.“大学生村官”问题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6).
[2]崔 玲,张艳荣.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思考——基于村干部的视角[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
[3] [4]徐红波.女大学生村官:我的未来不是梦[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1 第 36 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