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摘 要:语用学的研究离不开语境,而语境藏于会话之中。从语用学的定义出发,它是研究话语的使用,在使用中注意它的语境意义,以及在话语交际中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形式的学科。而实际应用当中,“恰当”这一准则却被使用者经常违背。会话含义,简称含义有四个主要特征,语境依赖性,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以及可推导性,在一定情况下,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一种违背,而这种违背在话语的实际应用当中都有所体现。本论文将结合语境,会话含义主要特征以及语言选择顺应性的观点,对合作原则违背礼貌原则的原因加以阐述。
关键词:语境;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用照应选择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的两个很重要的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莱斯于1976年提出,而礼貌原则是杰弗里·里奇于1983年提出。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因为合作原则无法解释清楚人们为什么习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所说的话,而这正是礼貌原则的作用,而里奇认为这正是礼貌原则促进了它的形成。
里奇认为反讽原则是说人们说话时为了避免对听话者的直接批评,而采用说反话的方式,而逗乐原则为了表示与对方的亲密关系,说一些明显不真实和不礼貌的话语。至于逗趣原则与乐观原则则是与它们自身的名字直接相关的,在此对其解释不做赘述。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违背了以上任何标准,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虽然能找到符合的例子,但有很多情况下是违反的,也就是说无论格莱斯还是里奇提出的这些原则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提出这些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的交际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可如果违背了这两者其中的任何一点,交际是否无法发展,或者说人际关系会不会因此破裂,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研究这样的问题不得不谈到会话含义,这个定义的四个特征里就有一条是说明话语含义离开不了语境。而以上疑虑产生的话语效果的原因就应该从认知语用学的一些理论加以探讨。
一、格莱斯的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当中的关联最大化是一条“无穷尽”条款,也是语用学研究者的众矢之的,对于合作原则的违反叫做flouting,这个词的原本意思就是藐视,是对于最大原则的藐视。
在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编写的Discourse Analysis一书中对会话含义有这样的定义: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事实,会话含义指的是语用中的语义,并且有着特定的自身特点。它们有一部分来自于约定俗成的或者话语的直接表达,在语境中由说话者和听者共同参与,并且在合作原则和最大原则下,说话者和听者能够共同识别……”
冉永平也在《语用学:现象与分析》一书中做了解释:“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听话人需要根据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推理,由此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该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话语信息,可简称为‘含义(implicature)。它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比较以上两个定义,Brown和 Yule强调了derive一词,强调了会话含义是来自于交际话语之中的,并且与语境相关联,这个语境是特定的:会话要有两个参与者“说话人”与“听话人”,并且与合作原则中的最大原则相连。冉永平在其对会话含义的解释中认为会话含义更是一种交际信息,当听话人听到说话者发出一连串的音组成话语时,也同样传递了信息,信息在接受之后,大脑对其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他更强调了“听者有心”,与大脑的处理更加紧密,这是更加直白但很容易切题的解释。
1.合作原则中疑问
A: I an out of petrol.
B: There is a garage round the corner.
这样的回答从字面上看符合了合作原则,A问了,B也回答了,他们的会话进行了下去,并没有出现A请求之后B不理不睬。可是这样的对话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么?这样的对话符合了合作原则,信息充足,没有废话,简洁完整,没有歧义,而且符合相关性(这种相关性通过大脑分析,会话含义就能被猜测推理出),可是它却真真正正地违反了合作原则,而且某种程度上几个最大化原则都违反了。
这样的结论不是无端的推测,因为回到格莱斯提出合作原则的初衷是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如果A和B的对话是一种顺利对话的话,A在这样的对话之后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有待考虑,他可能会觉得世态炎凉,人心冷淡,不对此进行研究的话,CP(合作)原则将只是一个理论,无法用于实践。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境对会话含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冉永平指出:“……第三,违背准则可以产生一定的会话含义。”上面的例子就是对这一解释的有力证明。然而,作者又说:“合作原则极其准则是有关人类交际的总原则,但不同于涉及文化特征的礼貌等现象。”
重新考虑A与B的对话,研究者认为CP(合作)原则在一定情况下是牵涉到PP(礼貌)原则的。
2.合作原则违反礼貌原则
在谈到合作原则对礼貌原则的违反之前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情况下合作原则都是违反礼貌原则的。在约定俗成的对话当中,合作原则不违反礼貌原则,可是违反的现象比比皆是,叫做非常规性。例如在日语中,丈夫下班会说:我回来了。那么妻子就会回答:你回来了。这样的对话属于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即约定俗成的对话,如果丈夫回家说:我回来了,而妻子的回答却是:你走好,或者是:欢迎光临,劳累了一天的丈夫回家如果听到妻子的回答是“你走好”(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不要回来了),或者是“欢迎光临”(意思是说老公把家就当做一个旅店,或者是在外面的小酒馆里已经有了别的女人,“欢迎光临”是服务生说的话,并且日本男人喜欢到小店里喝酒,不免认识别的女人)这样,丈夫肯定会非常生气。
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违背原因探析
首先要清楚的是合作原则并不是永远都与礼貌原则相违背,这也是在上文中提到的,在日语的寒暄语种,或者在中文当中,为了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正常交往,大家都和气交谈。因此当探讨与礼貌原则的违背这一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单单只从话语表面考虑,要结合认知的层面。
1.从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层面探讨
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语境依赖性”。在里奇的书中有一段话是关于话语语篇的:“语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例如将肢体或者社会话语设定的‘关联性包含在内,我会把语境当做说话者和听者共同知晓的背景知识,而这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听者解读出说话者话语中的含义。”
这段话中里奇对语境做了解释,他提到了个体与社会的关联,并且谈到话语发出者与话语接受者之间共享的背景知识,而且听话者要对信息进行一个解读。所以依赖语境可以帮听者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并迅速判断用什么语言来回敬。
第二个特征,可取消性。可取消性的意思是说某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会话含义,但该含义也可能因为语境因素的变化而消失,因而是可取消的。它的产生有两种愿意:一是说话人在原来的话语中通过附加信息来取消原来说话的语用含义;而是在特定语境中话语表明(或暗示)说话人意欲取消该话语的语用含义。
第三个特征是不可分离性:
A: 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lecture?
B: Well, I thought the lecture hall was big.
不可分离性是说相同的语境下,不管用什么方式表达,所表达的会话含义都不会发生改变,那么这个对话中的“报告厅”换成“灯”照样能起到相同的语用效果,即是说“你的报告索然寡味”。
endprint
第四个特征是可推导性,不言而喻,会话含义是可以推导的,即听话者可以理解字面意义下的隐含意义。
然而这并不能解释清原因,虽然会话含义的四个特征解释了语境在我们话语选择上的应用方法,但人们话语选择是自由的。
2.从语言选择的顺应性层面探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上陈春华的《顺应论与关联轮——两种语用观的比较》中使用的图显示两个倒的三角交叉在心智世界,这一点是不对的。
发话人与听话人所共享的有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而这是不可能的。在何自然主编,由冉永平、莫爱萍和王寅编著的《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这本书中的第479页详细画出了Verschueren的语用关系图,说话人与听话人所共享的世界只有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两个倒三角的所相交的焦点只能能在社交世界下面的那根线上。而这幅图才是正确的。首先,一个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物理世界是相同的,他们都活在当下,当说话人对听话人说:“看这本书。”他们共享的物理世界就是这本书,社交世界就是相同的语境,所有的对话在这个语境中发生交际,但是看到相同东西的心理世界不可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人们在一定的规定范围内会根据交际的需求而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理,你的喜怒哀乐会根据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发生话语的改变。虽然听话者所说出的话顺应了说话者的问题,但是回答出的效果是绝对不相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合作原则会与礼貌原则有些情况下会产生背离的原因所在。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是语用学里两个重要的理论,本论文是建立在合作理论的特殊例子上研究这两种原则理论上的违背现象的。虽然这些现象发生在很多情况之下,但寻找其违背原因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从会话特征方面可以追寻其原因,但更应该从认知的角度切入,它牵涉人类在接收到信息之后的一个大脑运作的过程,通过判断推理找出对方索要表达的意思,再进一步决定自己回答的选择。
参考文献:
[1]Geoffrey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New York, 1983.
[2]Gillian Brown,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Authoriz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Jenny Thomas.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Authorized by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0.
[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何自然主编.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轮——两种语用观的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2).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