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李鹏
摘 要:朗诵与歌唱在本质上都是声音的艺术,它们在发声状态、语言的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朗诵与歌唱也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对两者审美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本质。
关键词:朗诵;歌唱;审美趋同性;审美差异性
中国上古一本记录典章文献的典籍《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这里的诗正是朗诵艺术早期的载体,朗诵与歌唱同是声音的艺术,将声音附加上语言和情感,就是朗诵;歌唱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语言表达方式。研究两者的审美趋同性与差异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两门艺术,同时对于我们利用朗诵辅助声乐的学习也有着积极意义。
一、歌唱与朗诵的概述及其起源
歌唱是指运用发声器官借助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现代唯物主义认为:歌唱起源于劳动。劳动之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的语言,语言的发展又刺激了发声器官的发育,使之能表达出比模仿兽叫更复杂、更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音乐语言。
朗诵的概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在中国,我国古代就有接近于歌唱的吟诵形式;在西方,话剧的发展使其中的独白逐渐发展成了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也可以看作朗诵艺术的前身。
二、朗诵与歌唱的审美趋同性
1.审美表征的趋同
从朗诵与歌唱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有很多诗词作品经过谱曲改编为声乐作品,如《沁园春雪》《水调歌头》等,也有很多声乐作品中引入朗诵的形式,如《祖国颂》等。
2.发声技巧的相似导致审美的趋同
呼吸在朗诵和歌唱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歌唱中,呼吸的质量直接影响歌唱的音准、音质和艺术表现力,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对于朗诵来说,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声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朗诵与歌唱对于呼吸的要求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追求以横膈膜为基础的气息支撑,这也就导致朗诵与歌唱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审美表现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3.音色的趋同性
朗诵和歌唱的发声技巧都是构成音色美的相关因素,发声技巧的相似使得最终展现的音色也具有一定的审美趋同性,在朗诵和歌唱两种艺术形式中,都以富有张力、较强感染力的音色作为追求的目标。
4.咬字吐字的趋同性
对于歌唱来说,歌唱的任务是真切、生动、优美地表现歌曲的内容。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让听众听清歌词的每一个字。对于朗诵艺术来说,咬字也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把握好咬字,朗诵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三、朗诵与歌唱的审美差异性
1.审美表征的差异
朗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而歌唱的对象是音乐作品,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旋律、节奏等元素。从整体上来看,朗诵更注重于夸张而又规整的咬字吐字、朴实的语言来传达作品情感,而歌唱因为有了旋律、节奏等元素的加入,则更注重于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体现作品内涵。
2.发声技巧的差异导致审美的差异性
(1)发声。歌唱的发声要求真假声相结合。从低音到高音,假声的成分越来越多;而在朗诵时,除了在某些特定情境需要假声技巧外,基本都用真声。
(2)共鸣。歌唱时需要歌唱者充分调动各个共鸣腔体的积极性,将各腔体按照不同比例运用。朗诵时的声音也要求共鸣,但朗诵中口腔共鸣的成分却更多。
综上所述,朗诵与歌唱在音色、情感表达、技术运用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除此之外,两者审美的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朗诵与歌唱两种艺术形式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如此,有些技术精湛的歌者在朗诵时未必能展现出良好的效果,有些声音条件优越很有朗诵天赋的人在诠释声乐作品时却难以令人满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深入研究朗诵与歌唱的审美趋同性与差异性,恰当地借助朗诵的精髓辅助我们歌唱的学习是大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丽菲.声乐艺术原理与美学思想的传达[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