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我国艺术设计类硕士培养之短板

2014-07-23 11:11王辉郭佳
求知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模式艺术设计培养

王辉+郭佳

摘 要:随着招生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内部教育方针的不断调整,近几年,提高艺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艺术设计类硕士需要建立新型设计教育体系。本文针对此学科现行的培养模式进行剖析,探索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培养满足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培养;新模式

为了满足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2005年,我国针对艺术设计硕士进行教育改革。其中对专业艺术硕士的教育目标、教育要求设定基本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的第四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这与国外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职业道德、民族认知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艺术硕士相比指向很不明确,设定也比较笼统,过于宽泛。在照搬西方课程体系时,仅仅只学习到表面,具体内在的培养模式并没有从传统教育中解脱出来。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授予点一直在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也同样在急剧增加,但这些数量的扩充并不意味着培养质量上的提高,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际社会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

一、艺术设计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存问题

1.课程体系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艺术设计硕士培养根据西方模式,课程体系中有文化基础课,包括辩证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基础课程包括史论研究、民间艺术研究,还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各种技法研究、专业基础课,与社会联系的实践课程,以及跟导师开展的项目研究。其中学科重复性高,课程内容监管不力。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存在和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或相互脱节。有些课程就是稍稍更改下名字就开设了,与本科的课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一些需要在研究生期间进行深入的,本科时却没有开设过。

(2)学科交叉性不强。现在设计教育中以专业方向为系,具体划分过于细,相互专业方向之间交流很少。与之相比在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里则强调学科交叉性,强调学生对商业知识、人文知识、设计技能三个方面的把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本校以及其他学校选修相应课程。没有任何专业是独立的个体,艺术本身是相通的,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的不同,但在平时的学习教育过程中不同的学科之间应该相互交叉、融合、渗透。

2.教师队伍方面

(1)教学方法呆板。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的教学方式还依然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导致学生无法参与课堂讨论,研究的互动性不强,自主时间太少,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变弱,这种教育质量很难保证。

(2)导师建设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研究生教学还是采用“一对多”的导师模式,即一位导师带多位学生的情况,导师压力比较大,负担也很重。在和导师共同做项目时,研究生多是被动的,没有自主权,一般以导师安排具体工作、学生完成的形式进行。这样也使研究生的培养受到制约,研究生自身很难获得个人的成果。

(3)工作室的弊端。工作室是以培养学生的一定理论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实践,但现在的工作室中,设备还并不先进、机械不齐全、操作不方便,并没有学习实践的平台,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工作室在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中,完全是以导师自身去联系并相互合作的,在过程中,企业比较具有话语权,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育内容方面尚需完善

由于我国没有形成完整艺术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基本都是硕士点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制定的课程,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在开设课程时,应该突出本土特色优势凸显专业优势,但还是泛泛而谈,没有重视设计素养的培养.还有课程制定方面,学生也没有权利对此提出意见,仅仅对任课教师的能力进行评价,缺乏对课程本身客观的把握。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没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二、构建培养我国艺术设计类硕士研究生发展新模式

1.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

(1)教学观念上的调整。研究生时期的课程内容更多的应该是带有研究性、不确定性的课题和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需要经过探索性的教学,导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探讨的问题。研究生在读期间,既有课程学习,也要写学位论文。所以要将科研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研究,从而逐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

(2)教学内容上的调整。在教学内容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兼顾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对基础理论的课程进行全面优化,淘汰重复、陈旧的课程,注重精品课程的开设,扩大知识面。如艺术设计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从内容上可以以专题形式,根据某个专题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让学生对专业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3)教学方式上的调整。可以选择多走出去调研,针对自己所观所感进行整理,在课堂上汇报讨论。这种将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研究生以自主性、研究型学习为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促进了学生对于一整套学术研究方法的掌握。教师严格把关,保证了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与效果;鼓励学生提问并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共同讨论,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要求学生做课堂陈述并按学术论文的规范和要求整理研究成果,培养了学生清楚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实行通才教育

学习国外大学中艺术设计学科内,不分专业,实行通才教育的特点,只有打破专业界限,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出发,开阔视野,学生才能发现内在创新能力,再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

3.强化考核制度

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导致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社会期望有了很大差距。从考核制度上,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不断强化:

(1)改革硕士研究生考核。由于评审和答辩都流于形式,研究生们对考核都不够重视,这需要我们制订更加严格的遴选制度来提高研究生的门槛,设定一定比例学生的淘汰率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性,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已达到改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提高培养效率的作用。同时当代很多综合性大学中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对于学位论文的要求是相同的,这存在着不合理性。专业性硕士在论文考核时应该适当放低标准,并相对加强专业管理和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2)改革研究生导师考核。从改革导师考核内容上,要加重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的考量,将其中爱国乐教、勇于创新、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品质、严谨治学的导师树立典型,进行宣传。还有要重视导师指导学生水平的考核,导师要重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把导师的学术考核与学生的成绩联系起来。从改革导师考核方式上,艺术设计类的导师考核一般以学校自上而下进行,可以适当地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情况也加入导师考核之中,也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现有的考核中,更多的往往是注重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要增加对硕士研究生质量作为衡量标准,以达到学校间、学科间、导师间的均衡配置,提高研究生质量的目标。

4.加强导师建设

导师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主动表达自己的能力,通过建立老中青导师梯队来满足专业的需要,特别是比较前沿的设计课程与设计领域的内容,更需要结合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学科与专业的特点,组建跨专业和专业的导师队伍,这种有层次的梯队结构培养模式由原来“一对多”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培养方式。不断加强导师梯队建设,多鼓励学生参加展览和比赛。导师定期要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不同专业导师们之间相互要交流沟通,将教育培养工作具体化,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5.加强工作室发展

工作室的培养方式可以进行调整,也可以以导师梯队成员为中心建立工作室,这样的工作室承接的设计任务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研究生通过完成设计任务的基础上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工作室的师生成员之间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汇报学生心得,形成内部的竞争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在于企业合作中,要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提出不同建议。不要成为企业的“小工”,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6.民族化特色设计人才培养

在研究生的教育中有必要多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将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融合中国元素和人文精神,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资源,从而使其设计的作品具有生命力,具有灵魂,具有中国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便在今后创作中设计出具有中国风的作品。加强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将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之中。

艺术设计类硕士培养是为国家未来输送高层次设计人才的过程,其中,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国家设计产业和整个设计教育的进步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对现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研与分析,进行合理课程调整,达到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加强导师建设和考核制度强化去逐步达到提高培养人才整体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自法.路甬祥痛斥科研老板 指中国创新人才培养三不足[DB/OL]. 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6/2006-04-10/8/714505.shtml.

[2]乔琳,李向军.试论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J].教学研究,2008(4).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熵世界观下的艺术设计价值取向研究”[项目编号:B10062];天津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教师创新性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0305]。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模式艺术设计培养
《星.云.海》
《花月夜》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