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成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怎样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训练;语文学科;语文素养;语言文字;全面提高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四种基本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基本任务应该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能力训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下面就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有目的性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听教师讲解,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途径。学生成为一种声音的容器后就变得木讷了。因此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听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诸如优美的散文一定要让学生听朗读录音;诗歌教学可播放配乐朗诵;布置学生多听语言类节目,如:百家讲坛、精彩演讲等。
(2)培养学生“听”的方法。在老师讲课、同学发言、集体讨论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要旨,对所听到的重点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的总结和归纳,对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概念,从而从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训练时要采取循序渐进式,训练学生具有耳听脑记十来个问题的能力,对连续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可不作记录一次性回答。
(3)要培养学生“听”的品质。这就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
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要有步骤性
有道是:“言下识君子”,可见培养“说” 的能力的重要性。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只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技能训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有“口语交际”这一内容,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要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充分给每一个学生“说”的机会,切勿“一言堂”“满堂灌”。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前五分钟找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就教学内容发出质疑,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说”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复述、介绍自己、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的体裁而进行不同语言特色的表演。
(2)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经常举行主题班会、故事会(七·下口语交际)、演讲会(八·下口语交际)、辩论会(八·下、九·上口语交际)、诗歌朗诵会(七·上口语交际)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同学之间发生误解、矛盾时,安排“说客”进行劝说(八·上口语交际),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要有针对性
阅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可以和我们的生命相始终。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此,我认为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首先在课堂上要重视“读”的训练。要求读时注意读出感情,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等细节,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如古文名篇可寻找一些视频资料或朗读录音让学生模仿那种摇头晃脑、陶醉其中的读法,给学生以“美”的陶冶。课堂上的读可分为朗读、精读、泛读、略读,我认为应该在重视朗读、精读的基础上,更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能使其终生受益。
当然仅限于的篇章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课外阅读就要解决读什么与怎么读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那么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一是要读早有定论的大家的作品。读一本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比读100本现在流行的写少男少女情感类的书还要强。二是要读大部头的书。读完一本就如同走完一种人生,你从中得到的人生的阅历、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享受、道德的感化、写作的方法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许多语文较好的学生都认为:语文不是在课堂上学得的,而是在课下习得的。北京2013年高考文科状元孙婧妍上语文课时,老师竟默认她可以看课外书。
课外书怎么读?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批注式阅读。一是要求学生读书时边读边圈点批注,边读边把自己的思考、感悟写在旁边。二是多读,可以理解为阅读面广、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是要求博闻强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如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十五岁之前的记忆力最好。读是吸收的过程,贮存的过程,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初中阶段力争对筛选出的300篇古诗词熟读成诵。这既是积累典型语言材料的过程,更是在心田里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的过程。中华古诗词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对塑造青年学子的心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要重实用性
有道是:笔下识贤人。写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我认为首先是练好一笔字。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它的书写形成一种中国特色的艺术——书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写好方块字是义不容辞的。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读图时代、键盘时代,练好汉字又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传承民族文化,“为往圣继绝学”。因此,作为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选择合适的字帖,安排每周一、三利用晚休时间练毛笔大楷,每周五、周末练钢笔小楷。然后收集评比、作品展览。通过训练后写出来的字美观大方、赏心悦目。学生写笔记,写作业,尤其是写作文的速度快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尝到了甜头,学生就会乐此不疲。
第二步是写作。写作的窍门在哪里?一是按教材的安排,讲究实用性、即时性地训练,“依葫芦画瓢”。要学会写协议书、写小结(九·上)、写合同(九·下)、写传记(七·下)、写日记等常用应用文。二是在课外阅读时,要掩卷而思,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三言两语。三是要多写。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除了教材安排的写作之外,布置学生写日记、周记或游记等,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一旦捕捉到灵感,立即动笔记录下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抓住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