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煌+聂慧芳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及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中国高校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境。本文旨在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其诞生一百多年来,为世界上包括西方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使得马克思拥有“最伟大哲学家”“千年第一思想家”“千年伟人”等多种殊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1]因此,大力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战略意义。
一、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亿万国人的共同事业。大学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只有深刻理会和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套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地被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所容纳并接受,这也是继续深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2]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及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否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是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 “四有新人”,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明方向。[3]
(3)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学生的价值观代表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对社会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追求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国文化竞争力、综合国力的提高。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
二、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现存的问题
(1)个人对马克思主义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深刻、不全面,看重眼前实际而非精神物质。大多学生只对专业课和自认为对走向社会谋求生存有用的课程感兴趣,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对自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学习,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实际意义,这样也很容易在实际生活中丧失辨别是非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当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由于部分学生对马列主义根本不懂或知之甚少,置之不顾,特别是在学生党员群体中,在理想信念上显得更加迷茫、困惑甚至动摇,以至于寻求其他的精神寄托等。
(2)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网络信息方面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所接受的新事物、新信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虽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正潜移默化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走向发生偏移,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观念,也不利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建设。
(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由于前苏联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化,以及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丧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一是东欧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采用资本主义,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势力大大缩小,直至今日,全世界仅剩屈指可数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是由于现今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就使得众多大学生感到社会主义优越感不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了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4)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社会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的经济模式、政治取向和文化思潮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疑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大学生。很多大学生都很向往国外的舒适生活。随着中国人与国外交往的增多,加上文化宣传的开放性,人们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证明西方国家的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是远超过中国的。那么,相应的,西方文化的吸引力也就增强了。大学生们喜欢了解西方文化,喜欢谈论西方文化的种种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这股社会思潮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中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的滋生,消解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自然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
(5)各种宗教势力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渗透。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各种宗教文化迅速发展扩散。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宗教传播的影响力,极力向我国特别是大学生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使大学生中出现了“宗教升温”的现象。这固然有利于大学生接受各国宗教的知识与信息,但是也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失衡、政治意识淡化、政治观念模糊等现象,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四项基本原则产生怀疑,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等不良后果。[4]
三、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法及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确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导向。当今,大学生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中,肩负着伟大而神圣的使命,科学正确的信仰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并促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并培养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及矢志不渝的拼搏精神。学校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培养广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塑造良好的哲学思维和哲学精神,同时还要让广大学生深入社会,熟知国情,才能真正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树立起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5]
endprint
(2)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能够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引领自我的思想行为规范。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它所提供给大学生的强大精神动力不可估量,我们应改进课程建设,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引导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存在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让青年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仅对他们建立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我们国家培养大学生的目的所在。
(3)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可以使他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信心,对党和政府更加信任,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抵御思想上“西化”等不良因素的侵蚀。我们应共同努力继承发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改善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鼓励创新,加强民主建设,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公民的幸福指数,从而转化为积极的巨大社会推力,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从而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6][7]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的群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拥有科学的信仰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更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Z].
[2]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3]梁 涌.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大问题[J].探索,2009(1).
[4]唐 倩,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刘素娟,黄国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蒋晓煌(1983—),男,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