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娟
【摘 要】职业教育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江苏职业学校通过实践,校企合作办学形成多种模式,取得了成效,但在合作办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要推进校企办学的深入,就必须深化校企一体的发展理念,完善校企一体的法律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建立长效可持续的互动机制,探索新型合作的办学形式,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办学。
【关键词】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一、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
2000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实施校企合作,曾引进北美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先进理念和做法,但由于国情差异,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校企深度合作问题。职业教育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对校企合作办学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涌现出一批典型模式和代表学校,主要有“共建培训机构”模式、“共建厂”模式、“厂中校”模式、“职教集团化”模式、“校企交融”模式、“冠名订单”模式、“前店后厂”模式、“前店(厂)后校”模式、“五位一体”模式等。
(一)“共建培训机构”模式
2007年3月,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成立“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德国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2010年4月,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悦达集团合作共建“悦达学院”。
“共建培训机构”模式是一种由董事会管理,专门的培训机构按行会标准组织实施的校企合作样式。其中董事会以股份制合作为基础,成员单位为地方政府、学校和有关企业,学校和企业同是股东关系,以全新的投(融)资方式为主导,以筹集社会(企业)资金为手段,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将校企双方的优势有效地运用到合作办学教育活动中的办学模式,是一种办学体制的创新。
1.管理机构方面
实行董事会制度,以股份制合作为基础,成员单位包括地方政府、学校、企业、行业,政府搭台,学校和企业同是股东关系。以契约的形式规定了双方的职责和合作的内容,兼顾了双方的权益。董事会负责培训机构的整体运行,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并非单纯代表校方或企业的利益,是两者利益的最终交织机构。
2.合作运行方面
校企双方整合各自在资金、师资、设施设备、专业设置、办学场所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共同出资,以出资额确定双方对培训机构享有的对应权益。校方以教学场所和教学仪器设备,企业方以设备按照法定评估机构确定的价值入股,在合作协议框架范围内,共建培训机构,开展各专业的学历教育和企业员工的培训。
3.教学管理方面
校企双方都参与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成立专门机构或有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教学的日常运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校方积极合作。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教学人员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组成,在课堂、实训中心和企业真实岗位三个教学场所开展培训教育。考核工作由行业企业组织,学生学业合格后由行业企业发放职业技术证书,并可进入相关企业工作。
(二)“共建厂”模式
2007年至今,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等共建校中厂2个;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高邮鸭集团开展合作,共建江苏高邮鸭集团泰州育种分公司。
这里的厂既指生产性的工厂,也指具有生产服务功能的公司、中心及开发机构,共建厂(公司)模式是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以经营校企合作的厂(公司)为平台,吸引企业以资金、设备等方式入股,向企业提供产品、科研技术及人力资源的培训与供给,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办学模式。厂(公司)既可能建在校内,也可能建在校外,其运行的方式具有相似性。
1.共建专业部门
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专家等组成专业部门,是专业化的经济实体,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公司来运作和推动。这个平台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也不同于行业协会、职业教育协会和职业中介机构等组织,公司通过向学校和企业提供教育服务产品获得收益。
2.共研服务产品
“如果说学校和企业是运作校企合作这一平台公司的两个市场,那么公司向学校和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则是公司发展壮大、推进校企合作的强大推力。”共建的部门依托学校现有的研究力量、技术专利及已有的教育产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承接企业和学校的相关业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力资源服务,为学校开发所需的教育产品,这些均是持续深入校企合作的有效推力。
3.紧抓市场运作
共建的实体作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一个运作平台,其工作动力、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是校企合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都得靠市场化手段来运作。共建的部门不是学校的内设机构,而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平台公司必须紧紧依靠学校和企业两个市场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4.共组员工团队
共建的机构部门只有通过整合技术研究能手、具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职业教育专家、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的人力资源专家和具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企业现场专家,才能保障校企合作的成功运作和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参加这些部门机构的专业人员不但要熟悉职业教育规律、了解当前市场行情、精通专业技术,同时对企业人才岗位资质的要求要有全面透彻的了解,不但要具有职业教育和企业人才两个市场的开拓能力,同时要具有研发职业教育产品的能力。
(三)“厂中校”模式
2011年4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厂中校”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与无锡艾迪花园酒店共同创建“艾迪班”。
“厂中校”是指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的模式,企业从接纳学生实习,发展为与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完成教学任务。
1.教室工厂合一
企业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有利资源,因地制宜,采取车间现场教学与教室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效完成规定的课程内容。
2.内容双方定
实训内容包含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及必要的理论教学。教学和实训内容由校企共同商定,满足企业所需的同时也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3.师资双方派
学校派遣跟班教师和理论教师,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训的辅助教学工作;企业派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训教师与职业技能教师完成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的实训;企业提供生产线上水平较高的技术能手,在学生生产线实训时担任一对一指导教师。
4.学习实践并进
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工厂的真实车间,其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学生又是实实在在的员工。其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生产中及时进行运用,学习的同时也是在参加企业的生产,企业为学生提供食宿,同时根据情况付给学生相应的生活补贴,既学习技能又赚钱。
(四)“职教集团化”模式
2003年,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180多所院校、行业组织、企业法人及国际成员组建江苏商贸职教集团;2008年1月,江苏艺术设计职教集团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
“职教集团”,顾名思义就是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发展职业教育而组成的团队,是具有社团和企业双重性质的组织形态。“职教集团化”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是指职业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既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结,实行学工交替,实现多方共赢的校企办学模式。
1.合作宗旨的非营利性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其终极目标在于追求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它要求成员单位共享集团内人才开发的各类资源,围绕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共同发展、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进行积极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发展机制,既联合培养学生,又共享区域生源,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条件,校企联合开发双证教育,积极打造实训基地和培训师资等。
2.合作成员的广泛性
现有的各个集团基本覆盖了全省重点支柱产业领域,专业设置大致涵盖了先导产业和重点行业,职教集团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学校/学院、企业/行业、社会中介组织、社区、集团公司等,形成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中外合作、集团下属机构间合作等方式。其成立为形成多方合力搭建了舞台,一大批研究所、学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学校任教或参与管理,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
3.联盟效应的显现性
职教集团是一个多元主体的联盟组合,一旦成为集团联盟,职教集团就会从内外两个部分产生体制效应。就其内部而言,职教集团通过互补机制搭建共同体平台,既有利于集团内各实体的成长,又为相对弱势的实体(包括职业学校,以及中小型企业)提供稳定发展和成长的土壤,从而保护其生存,促进其发展。从外部来看,职教集团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利用联盟的扩大,增强总体竞争实力,为品牌的形成创造条件。
4.专业建设的优化性
职教集团可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把专业优势通过教学环节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各职教集团都在不断提高课程开发水平,开展各种专业性的技能竞赛,各集团均有多门课程被确定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力求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专兼教师、实训设施、岗位培训、技能标准、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教育利益最大化,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创新人才。
(五)“校企交融”模式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德国巴伐利亚州上法兰肯区手工业协会(HWI)合作办学,2005年与宝马集团(BMW)合作,启动“宝马技术导入综合培训”项目,又与上海通用合作,成为上海通用在江苏地区的ASEP项目学校;2003年,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建设部合作在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试点,共办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汽车技术试点学校”(全国仅有10所),后被确定为博世合作学校(全国首批共6所)。
“校企交融”办学模式指在办学实践中,将企业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优秀的课程理念引入学校、引入学生的课堂中,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校企关系的模式。
1.携手知名企业,打造品牌专业
企业出资,学校出地,大家共同进行建设,将知名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引入,既为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又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将企业的员工培训引入,学校的学习与市场新技术同步;将企业的产品生产引入,学生的学习与生产同步。
2.校企互惠互利,培养优秀师资
专业教师既是企业的培训教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新技术培训,又是学校的教师,对学校的学生进行教学。专业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对教师的培训既是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又是对学校教师的培训。
3.创新培养方案,增强竞争能力
校企密切合作,按照企业的要求修改教学方案,将企业实际生产业务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实施“工学交替”的校企共同培养方式,通过“上课+实训+社团”活动,企业和学生签订正式用工合同,以小班化、任务化、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培养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优秀员工。
4.校企联手开发,打造精品课程
校企合作的学校直接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明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借鉴企业实践项目的内容,探索能体现工学结合的科学可行的课程方案,并对相关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5.校企双赢,共同管理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基地进行管理,对实训基地教师及基地管理进行量化考核,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考核体系,设计关于培训师考核和基地考核的具体指标。其中基地的考核包括对讲师的考核、对设备使用情况的考核、对学员管理的考核、对课堂氛围营造的考核等。
(五)“冠名订单培养”模式
2010年1月,常州建设高职校采用学前冠名订单,与港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签订订单培养五年合约,每年定向培养30~60名专业人才;2009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与上海经纬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建“经纬”冠名订单班。
“冠名订单培养”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是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委培合同,企业根据需要的岗位群及数量,挑选一定的专业、一定人数的学生,由学校借用企业的品牌组成相应的班级,按照企业用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按照冠名订单的实施时间可分为三种方式:学前冠名订单、学中冠名订单、毕业季冠名订单,具有以下特征:
1.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订单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法人地位,对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做出了明确界定,如企业向学校提供专业实习实训师资支持、接收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企业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组织教学,确保学生达到企业要求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标准等。同时,对招生、收取学费等具体事宜也做出具体约定。
2.确定人才培养数量及标准
人才培养订单需确定具体的培养专业、培养数量及培养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根据自身用工实际需要向学校提出具体的培养专业要求。学校与企业一起,依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专业目录要求对专业名称进行规范,对学历要求进行确认。
3.规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校企双方经过反复推敲、协商,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岗位技能为目标,确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并组织编写与之配套的校企合作培训教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培养生产一线的人才需要。
4.约定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为确保订单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往往会在订单中约定共建“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的专门组织,负责协调师资、实训设备、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具体事宜,指导订单班教学及学生管理等工作。同时,订单通常还对人才评估的方式做出约定,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方法及考核标准等。此外,订单还将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参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做出约定,明确双方应承担的责任。
(六)“前店后厂”模式
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为代表。2010年12月,旭荣集团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旭荣空间”,是旭荣集团的大陆首家实体店,南通纺院为面积800平方米的时装服饰店投资200万人民币,分南北大厅。南大厅进行成品销售,北大厅用来教学和生产,开创“前店后厂”全国首家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与商会所属的46家企业结成了校企合作俱乐部,把学校沿街的黄金铺面都贡献出来,提供给企业开设门面。企业把“前店”用于对外销售、服务、接待、财务,把“后厂”生产加工线设在校内。
“前店后厂”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珠江三角洲凭借土地、人工、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担当香港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而香港则充当珠三角的销售渠道,通过香港的国际营销渠道,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长期的合作中,粤港两地已经形成了互利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后来这种合作模式被运用于校企一体办学中,“前店后厂”校企合作,建立独立经营实体,“店”设在校内或校外,用于销售和提供服务;“厂”设在校内的实训基地,用于生产。
1.建设生产性基地
实现“前店后厂”的前提条件是学校要具备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引企业入校投资基地建设,增加硬件设施。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是使学生感觉就像到企业工作一样,完成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在工作环境、学生管理、考核标准、实训项目等方面做到企业化,并在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2.贯彻项目教学
由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项目的大小难易程度取决于自身的实力。需要培养一些骨干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当有项目时,根据项目的需要由相关人员组成项目组,包括企业的技术人员,任命一名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完全按企业要求实施。
3.实施教学改革
企业的项目都有完成的期限,不一定都能赶在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课程时间内,要分课程教学计划内和课程教学计划外两种实施方式,这样可以随时承接企业的项目。课外实施是基础,可以打开与企业合作的大门,完成的项目可以作为实训课的课题。
4.培养人才梯队
这里的人才主要是指专业技术人才,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骨干学生的培养单单依靠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加大课外的培训力度,使学生中的骨干形成持续梯队,以保证人才的质量。
“前店后厂”本质是一种生产和销售的关系,可以成为架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企业可以把产品放到学校来加工生产,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符合企业的利益;学校可以把企业项目的内容有效地融入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当中,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企业的项目紧密结合,实现工学结合,满足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七)“前店(厂)后校”模式
从2008年开始,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国际金钥匙酒店合作,建立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入学后直接进入企业,由学校安排课程;2009年7月以家电及电子产品零售为主的全国性连锁企业——国美电器,在北京成立了第一所国美零售学校(简称“SOL”)。
“前店(厂)后校”即前方是正常运营的门店、工厂,后面是培训学校,学员先在学校接受理论培训,课后马上便可进入前端的店或厂,验证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之后又可以将店或厂工作中的疑问带回学校解惑的办学模式。
1.店(厂)功能多样化
合作的门店或工厂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学校的校办企业,但都依据市场规则运行,为大众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包括生产、咨询、指导等,创造产值利润。它既是学生学习、实训、实习的场所,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工作中,实战操练,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强化知识和能力运用,又帮助学校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产生的经济收益可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达到利益共赢。
2.办学主体多元化
学校的办学主体可以是政府、个人,也可以是企业。现在很多大型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根据自己生产的需要设置课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这样的学校我们称为企业性办校,其他的我们称为非企业性办校。非企业性办校的学生采取的是半工半读的学习模式,既学习又工作,学校承担正常的职业教育职责,又为企业提供员工的培训服务;而企业性办校是企业内生性的,为员工提供专门的技能培训,传播企业的各种文化,其教师主要是企业的培训技师。
3.学生身份双重性
对于非企业性办校而言,其学生入学后直接进入企业,一方面要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到前店(厂)进行实训和实习,验证所学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指导。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为社会提供真实的产品和服务,获取相应劳动所得的收入,他们不仅是学生也是员工。对于企业性办校而言,培训的对象本身就是员工,也是学生。
(八)“五位一体”模式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级教科研项目,以产学研为纽带,赢得企业出资,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共建研发中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生就业去向,将课程进行了创新与对接,进行各类课题的研究。
“五位一体”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紧密结合,“把紧密型‘基地作为校企联姻的基础,把‘招生环节作为校企互动的起点,把‘教学环节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把‘科研环节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而校企双赢的硕果则体现在‘就业环节。”五个环节环环紧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深度结合。
1.招生、就业、教学、科研与基地一体化
招生、就业、教学、科研与基地是教育系统的五个关键要素。科研是龙头,教学是中心,招生是前提,就业是导向,基地是依托。通过校企联姻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重点生源基地的建设,在互利互动过程中促进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2.企业、社会、教学空间一体化
为了提高师资质量,需要将引进师资与培养师资结合起来,启动“组合式师资培养工程”,即教授—讲师—助教分层指导,组合培养,整体提高。学校成立由教育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界知名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教学系统要素的设计提供咨询和指导。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市场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建立预警系统、反馈系统和控制系统,以确保先进与高效,避免学校与社会相割裂的经院式教学方式。
3.课堂、课外、假期教学时间一体化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外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假期教学,结合自己的兴趣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各自的专长与特长。
4.产学研教学过程一体化
产——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积累实践经验,发现和解决生产经营中一系列问题,弥补学校教育不足;学——教学内容设计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适用性,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学效果及其可推广性;研——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选题面向社会经济实际,特别是企业的应用性课题。教学工作在产学研一体化层面上与社会经济密切整合,学校与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建设与专业培养计划相配套的实习基地。
5.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一体化
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协调机制,密切地方重点产业与地方职业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的互利互动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反思
(一)存在问题
1.合作理念方面
企业需要职业教育,但事实上却不太关注职业教育,只顾眼前利益,不能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一体无从谈起。职业学校即使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和对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在“碰钉子”以后,也开始出现畏难情绪。这就导致双方即使出台了合作方案也很难全面系统地执行,无法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校企一体办学理念难以深入贯彻。
2.政策法规方面
政府部门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很多职业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难以准确定位合作目标和具体执行方法,处于一种缺乏指南的摸索状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缺乏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直接影响企业的参与热情。
3.合作经费方面
校企合作专业的发展及产业的提升可能会增加合作成本,校企的实力有限,在合作过程中,各自收益处理不公平,致使双方都不愿投入合作经费,等待政府投入。而教育与其他部门相比,资金需求规模更大,建设周期长,教育带来的收益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逐步显现出来,致使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投入的经费不足,缺乏合作经费制约了合作的可能性。
4.办学体制方面
虽然我国各职业学校实施了多种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实际上都是以学校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合作的层面多数还处于较肤浅的状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只停留在具体运作方式的改革创新方面,管理制度层面的改革动作较小,“校企合作还没有真正成为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基本处于体制外循环状态,校企一体办学模式运行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因而从根本上制约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度推进。
(二)对策
1.深化校企一体的发展理念
校企一体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职业教育走向内涵发展关键所在,深化校企双方合作理念,真正将其转化为自身需求,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整个校企合作工作的良性发展。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多引导、多推动、多扶持,要帮助和指导职业学校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之上积极拓展办学思路,确立合作思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准确进行合作定位;还要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让行业企业多了解、多受益,乐于与职业学校联合育人,并将能够支持和参与校企合作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2.完善校企一体的政策法规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校企双方在合作目标、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等具体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要想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就要努力寻求最大利益平衡点。政府应该在校企合作中起到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树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同等重视的全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政府要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合作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确保校企双方的利益和发展得到保障,还要增加资金,形成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迫切需要国家研究、编制一本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服务手册,提出校企合作的原则、方向与执行标准,规范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不同地区的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及技术指导。
3.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
要使校企合作成为校企双方自发自觉的行为,关键是要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实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学术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所以校企双方的利益分配必须明确分配依据,合理确定各方利益所得,同时国家也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在校企合作之初,对双方利益分配比例和方法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通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后,可以再根据双方对合作贡献的大小,进一步协商和调整利益分配比例和方法,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与客观性。找准了各自利益的结合点,学校和企业才能树立牢固的合作思想,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由“自为”行为从容地向“自觉”行为转换。
4.建立长效可持续的互动机制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江苏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发展,将校企合作平台打造得更加规范、更加有序、更加高效、更加持久。
一方面要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在校企合作中,要定期开展实质性的沟通,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通过教学团队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校园等活动开展人才交流、技术交流、文化交流。加强职业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联系,方便双方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创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职业学校要为企业盈利,为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科研攻关、参与企业管理等;企业要为职业学校提供实训基地,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遵照市场运作模式经营,按市场运作机制办事,是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5.探索新型合作的办学范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继承已有校企合作模式优点的前提下必须努力开拓新的合作形式,努力追求“最合适”的合作范式。“合适”指的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合作的结果能体现双方的共同利益。我国职业学校必须要加强自身内涵式建设,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验、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多下功夫的同时,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经验,提炼具有本土化特色,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和不同类型企业的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范式。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公司化运作的高职校企合作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2):101-102.
[2]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7.
[3]张跃西,杨林,谭春霞.“五位一体”产学研合作机制实证研究——以高职旅游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6(7):36-39.
[4]张茂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89-91.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