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亚刚
摘 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出现了许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学生,即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留守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特别是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做好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国家未来的重要工作,政府、学校、家庭联手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
留守学生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学生综合症”。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调查了七、八、九年级的多名留守学生。通过调研,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确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学生多在年龄幼小时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这毕竟与父母是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心理障碍
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学生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寂寞孤独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孤独,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学生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有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他们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1)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教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学生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行为影响,严重的出现“拉帮结伙”现象。
(2)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都表示只要学生能读,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能监督他们的学习已经不错了,这造成留守学生自律性差。据调查,留守学生中只有11.7%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严重散漫状态的现实。
2.学校方面
(1)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大多数农村学校仍为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留守学生甚至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独。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
3.自身方面
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学生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学生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农村留守学生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必会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可以说,今天的留守学生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是个很综合、很复杂的问题,必须依赖监护人、外出父母、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和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学生队伍不仅不会变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把爱的目光投向那些缺失亲情的留守学生,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