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学明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健身专项课进行实践和分析,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锻炼辅导环节,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健身教学在优化学生体形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健身锻炼习惯,终生受益。
关键词优化体形运动减肥肥胖度(BMI)
一、高校健身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在高校中开设了健身课,当初主要针对大学男生,学生的主要特点:绝大部分学生比较瘦弱,肌肉力量差,他们对自身变得健硕和提高力量有着强烈愿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不像以前那样瘦弱,部分学生反而是体重超标,体形明显成多样化。学生除了发展肌肉、提高力量外,还想通过学习掌握减肥方法,特别是女生。因此,健身课教学急需进行课程提升建设,使之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身体发展的需求。
(二)本校健身课通过问卷调查,反馈信息表明有25.4%的男生,100%的女生对自身如何有效减肥很关心,同时有87%的上课学生认为在健身房进行的器械健身锻炼就能减肥。
二、对健身课课程提升的改革思考与实践
(一)健身课课程提升改革思路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但提高,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在各方面自我发展和完善,其中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体形受学生关注程度普遍提高。大学体育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而作为已在高校普遍开设的体育健身专项课,为了能更好地为学生自身发展服务,本文认为:教学要符合时代特点,以人为本,在了解当代大学生身体特点和自我身体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如何锻炼肌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把以锻炼肌肉为主的健美运动和以减肥为目的的有氧运动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健身课课程提升改革实践
在健身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不仅教授身体锻炼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首先从了解学生想法入手,其中包括:上课的目的、要求及自身审美标准等等。在教学初通过对学生的人体主要形态指标和力量素质进行测量,使学生对自身特点有所了解,教师根据测量数据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人体主要形态指标的测量及测量方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在今后锻炼中通过自我检查监控锻炼成效。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学生体围、力量素质、肥胖度数据。介绍肥胖度计算方法:人体形态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m2)
评价标准:
小于19------------------偏轻
19—24-------------------标准
25—30-------------------偏重
30—40-------------------肥胖
40以上------------------极度肥胖
人体形态指数进行测量将有助于他们从客观角度充分了解自身哪部分不足,促使其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改善自身。教学后,对人体形态指数的再次测量,可检验教学、锻炼成效,通过体形优化成效,进一步提高锻炼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健身课在了解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有效发达肌肉的健美运动练习方法,还涉及有氧训练(包括定时长跑和各类球类活动等)。针对瘦弱学生重点加强身体各部位肌肉锻炼为主,达到匀称发展。对于肥胖学生除了发展肌肉外,重点通过有氧训练和饮食调控达到减肥目标。针对女生传授科学的人体审美观,适度进行肌肉锻炼和运动减肥。
为了达到良好健身和减肥成效,在健身专项课课程提升建设的实践中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锻炼辅导,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课堂上,健身方法、技术的学习和练习有机结合。课后指导学生实施好自我身体锻炼,组建学生健身协会,每天晚上学校的健身房免费对他们开放,营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提供相互学习机会。
三、健身课课程提升改革实践成效分析
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对学生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明:
(一)教学初课学生人体主要形态指标的测量可以让他们在客观了解自我身体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今后人体优化目标,从而提高上课和平时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更具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次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二)健身课教学不仅教授人体各部位肌肉的锻炼方法,还传授有氧训练减肥的方法,更注重学生形体的匀称发展。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指导有机结合,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通过学习,学生全面掌握了健身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有效的运动减肥方法,并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自我锻炼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对学生体围、力量素质、肥胖度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力量得到明显提高,卧推力量平均提高10kg以上。从分析学生肥胖度(BMI)发现,体形得到优化(见表一)。
课程后期
表一教学前、后体形情况对比
体形 教学前教学后教学前 教学后
占比人数占比人数比例比例
偏瘦 17 8 13.1% 6.6%
正常 6588 50% 67.8%
偏胖 3023 23.1% 17.7%
肥胖 1811 13.8% 8.5%
总人数 130 130
四、总结
(一)高校健身课教学不仅要符合时代特点,还应切合学生对自身发展需求。课程提升建设的实践从教学初从了解学生发展愿望及客观自身特点着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体审美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锻炼辅导,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通过健身专项课课程提升建设的实践,学生全面掌握了人体肌肉和运动减肥的科学有效方法,有能力实施自我锻炼。坚持锻炼的结果是学生力量素质较快提高,人体各部位肌肉得到全面发展,瘦弱学生变得健硕,肥胖者达到一定程度的减肥效果,绝大部分上课学生体形得到优化。自身体形的不断优化将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坚持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田里.大学生健美教程[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7(7).
[2] 金福春.体育与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健身专项课进行实践和分析,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锻炼辅导环节,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健身教学在优化学生体形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健身锻炼习惯,终生受益。
关键词优化体形运动减肥肥胖度(BMI)
一、高校健身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在高校中开设了健身课,当初主要针对大学男生,学生的主要特点:绝大部分学生比较瘦弱,肌肉力量差,他们对自身变得健硕和提高力量有着强烈愿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不像以前那样瘦弱,部分学生反而是体重超标,体形明显成多样化。学生除了发展肌肉、提高力量外,还想通过学习掌握减肥方法,特别是女生。因此,健身课教学急需进行课程提升建设,使之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身体发展的需求。
(二)本校健身课通过问卷调查,反馈信息表明有25.4%的男生,100%的女生对自身如何有效减肥很关心,同时有87%的上课学生认为在健身房进行的器械健身锻炼就能减肥。
二、对健身课课程提升的改革思考与实践
(一)健身课课程提升改革思路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但提高,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在各方面自我发展和完善,其中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体形受学生关注程度普遍提高。大学体育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而作为已在高校普遍开设的体育健身专项课,为了能更好地为学生自身发展服务,本文认为:教学要符合时代特点,以人为本,在了解当代大学生身体特点和自我身体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如何锻炼肌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把以锻炼肌肉为主的健美运动和以减肥为目的的有氧运动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健身课课程提升改革实践
在健身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不仅教授身体锻炼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首先从了解学生想法入手,其中包括:上课的目的、要求及自身审美标准等等。在教学初通过对学生的人体主要形态指标和力量素质进行测量,使学生对自身特点有所了解,教师根据测量数据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人体主要形态指标的测量及测量方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在今后锻炼中通过自我检查监控锻炼成效。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学生体围、力量素质、肥胖度数据。介绍肥胖度计算方法:人体形态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m2)
评价标准:
小于19------------------偏轻
19—24-------------------标准
25—30-------------------偏重
30—40-------------------肥胖
40以上------------------极度肥胖
人体形态指数进行测量将有助于他们从客观角度充分了解自身哪部分不足,促使其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改善自身。教学后,对人体形态指数的再次测量,可检验教学、锻炼成效,通过体形优化成效,进一步提高锻炼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健身课在了解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有效发达肌肉的健美运动练习方法,还涉及有氧训练(包括定时长跑和各类球类活动等)。针对瘦弱学生重点加强身体各部位肌肉锻炼为主,达到匀称发展。对于肥胖学生除了发展肌肉外,重点通过有氧训练和饮食调控达到减肥目标。针对女生传授科学的人体审美观,适度进行肌肉锻炼和运动减肥。
为了达到良好健身和减肥成效,在健身专项课课程提升建设的实践中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锻炼辅导,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课堂上,健身方法、技术的学习和练习有机结合。课后指导学生实施好自我身体锻炼,组建学生健身协会,每天晚上学校的健身房免费对他们开放,营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提供相互学习机会。
三、健身课课程提升改革实践成效分析
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对学生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明:
(一)教学初课学生人体主要形态指标的测量可以让他们在客观了解自我身体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今后人体优化目标,从而提高上课和平时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更具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次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二)健身课教学不仅教授人体各部位肌肉的锻炼方法,还传授有氧训练减肥的方法,更注重学生形体的匀称发展。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指导有机结合,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通过学习,学生全面掌握了健身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有效的运动减肥方法,并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自我锻炼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对学生体围、力量素质、肥胖度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力量得到明显提高,卧推力量平均提高10kg以上。从分析学生肥胖度(BMI)发现,体形得到优化(见表一)。
课程后期
表一教学前、后体形情况对比
体形 教学前教学后教学前 教学后
占比人数占比人数比例比例
偏瘦 17 8 13.1% 6.6%
正常 6588 50% 67.8%
偏胖 3023 23.1% 17.7%
肥胖 1811 13.8% 8.5%
总人数 130 130
四、总结
(一)高校健身课教学不仅要符合时代特点,还应切合学生对自身发展需求。课程提升建设的实践从教学初从了解学生发展愿望及客观自身特点着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体审美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锻炼辅导,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通过健身专项课课程提升建设的实践,学生全面掌握了人体肌肉和运动减肥的科学有效方法,有能力实施自我锻炼。坚持锻炼的结果是学生力量素质较快提高,人体各部位肌肉得到全面发展,瘦弱学生变得健硕,肥胖者达到一定程度的减肥效果,绝大部分上课学生体形得到优化。自身体形的不断优化将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坚持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田里.大学生健美教程[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7(7).
[2] 金福春.体育与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健身专项课进行实践和分析,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锻炼辅导环节,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健身教学在优化学生体形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健身锻炼习惯,终生受益。
关键词优化体形运动减肥肥胖度(BMI)
一、高校健身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在高校中开设了健身课,当初主要针对大学男生,学生的主要特点:绝大部分学生比较瘦弱,肌肉力量差,他们对自身变得健硕和提高力量有着强烈愿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不像以前那样瘦弱,部分学生反而是体重超标,体形明显成多样化。学生除了发展肌肉、提高力量外,还想通过学习掌握减肥方法,特别是女生。因此,健身课教学急需进行课程提升建设,使之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身体发展的需求。
(二)本校健身课通过问卷调查,反馈信息表明有25.4%的男生,100%的女生对自身如何有效减肥很关心,同时有87%的上课学生认为在健身房进行的器械健身锻炼就能减肥。
二、对健身课课程提升的改革思考与实践
(一)健身课课程提升改革思路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但提高,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在各方面自我发展和完善,其中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体形受学生关注程度普遍提高。大学体育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而作为已在高校普遍开设的体育健身专项课,为了能更好地为学生自身发展服务,本文认为:教学要符合时代特点,以人为本,在了解当代大学生身体特点和自我身体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如何锻炼肌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把以锻炼肌肉为主的健美运动和以减肥为目的的有氧运动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健身课课程提升改革实践
在健身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不仅教授身体锻炼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首先从了解学生想法入手,其中包括:上课的目的、要求及自身审美标准等等。在教学初通过对学生的人体主要形态指标和力量素质进行测量,使学生对自身特点有所了解,教师根据测量数据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人体主要形态指标的测量及测量方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在今后锻炼中通过自我检查监控锻炼成效。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学生体围、力量素质、肥胖度数据。介绍肥胖度计算方法:人体形态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m2)
评价标准:
小于19------------------偏轻
19—24-------------------标准
25—30-------------------偏重
30—40-------------------肥胖
40以上------------------极度肥胖
人体形态指数进行测量将有助于他们从客观角度充分了解自身哪部分不足,促使其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改善自身。教学后,对人体形态指数的再次测量,可检验教学、锻炼成效,通过体形优化成效,进一步提高锻炼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健身课在了解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有效发达肌肉的健美运动练习方法,还涉及有氧训练(包括定时长跑和各类球类活动等)。针对瘦弱学生重点加强身体各部位肌肉锻炼为主,达到匀称发展。对于肥胖学生除了发展肌肉外,重点通过有氧训练和饮食调控达到减肥目标。针对女生传授科学的人体审美观,适度进行肌肉锻炼和运动减肥。
为了达到良好健身和减肥成效,在健身专项课课程提升建设的实践中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锻炼辅导,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课堂上,健身方法、技术的学习和练习有机结合。课后指导学生实施好自我身体锻炼,组建学生健身协会,每天晚上学校的健身房免费对他们开放,营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提供相互学习机会。
三、健身课课程提升改革实践成效分析
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对学生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明:
(一)教学初课学生人体主要形态指标的测量可以让他们在客观了解自我身体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今后人体优化目标,从而提高上课和平时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更具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次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二)健身课教学不仅教授人体各部位肌肉的锻炼方法,还传授有氧训练减肥的方法,更注重学生形体的匀称发展。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指导有机结合,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通过学习,学生全面掌握了健身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有效的运动减肥方法,并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自我锻炼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对学生体围、力量素质、肥胖度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力量得到明显提高,卧推力量平均提高10kg以上。从分析学生肥胖度(BMI)发现,体形得到优化(见表一)。
课程后期
表一教学前、后体形情况对比
体形 教学前教学后教学前 教学后
占比人数占比人数比例比例
偏瘦 17 8 13.1% 6.6%
正常 6588 50% 67.8%
偏胖 3023 23.1% 17.7%
肥胖 1811 13.8% 8.5%
总人数 130 130
四、总结
(一)高校健身课教学不仅要符合时代特点,还应切合学生对自身发展需求。课程提升建设的实践从教学初从了解学生发展愿望及客观自身特点着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体审美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分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锻炼辅导,建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通过健身专项课课程提升建设的实践,学生全面掌握了人体肌肉和运动减肥的科学有效方法,有能力实施自我锻炼。坚持锻炼的结果是学生力量素质较快提高,人体各部位肌肉得到全面发展,瘦弱学生变得健硕,肥胖者达到一定程度的减肥效果,绝大部分上课学生体形得到优化。自身体形的不断优化将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坚持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田里.大学生健美教程[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7(7).
[2] 金福春.体育与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