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英
摘 要:以小学品德课型之一的“我的成长”课型为例,从教材观、教学观和课程观三个角度阐述了品德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的创生,注重教学的体验性和课程的生活性,发挥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让儿童获得成长的体验。
关键词:“我的成长”课型;教材观;教学观;课程观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更注重在生活中把学生培养成“人”。在小学低中段的品德教材中,“我的成长”课型居多。所有“成长”的话题都是从生活出发,关注的是儿童生活中的需要,解决的是儿童生活中的问题、困惑。
一、树立“创生”的教材观
教材的内容是编者依据教育目的而编写的,有些可能并不适用于实际学情,所以教师要树立走向教材的“创生者”的教材观,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1.关注教材的“创生”
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存在着地区差异,作为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可以进行创造性地重组、整合、增删,达到教学目的。如《小手拉小手》一课,课文中只体现了要主动求助和主动助人的内容,笔者设计增加了语文课本上的一个小故事《蓝树叶》,让孩子在听故事后辨析:为什么李丽最后没有借林媛媛的蜡笔,而是画了蓝色的树叶?林媛媛看到蓝树叶为什么会脸红?从而引导孩子明白主动求助却没有能得到帮助时,心里会很不开心,而像林媛媛这样明明能伸出援手却因为小气等情绪没有主动去助人,心理上会有更多的羞愧。从一个反面的例子再次说明人与人要互相帮助。这一环节是教师创生的,很符合现在独生子女的个性特点,也针对了现在的学情。
2.关注教材的“留白”
品德教材中尤其是低中段,留白会有很多。如二年级下册《我最喜爱的书》中只有两页纸,四个版块中有一个就是“留白点”——让孩子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书中的“留白卡”只要学生简单地写出“书名”“作者”和“推荐理由”。虽然二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在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书籍的选择、阅读方法与习惯的养成上还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在“好书推荐会”这个活动中,教者利用了启发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互相推荐好书:起初在全班作示范的两个孩子一个从故事情节方面来推荐,一个从人物方面来推荐,教师趁势总结出推荐图书可以从喜欢的人物、吸引人的故事内容入手,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向别人推荐图书。可以说,每个课中的“留白”都可以成为教师无限想象和构建的资源。
二、倡导“重过程体验”的教学观
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需要教师创设与之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如《我要攀登》一课中,教者设计了“hold住胜利的姿势”这个体验环节,让孩子们做这样的姿势:踮起脚尖,双手向上伸直做出胜利的姿势,坚持五分钟。在五分钟的音乐声中,学生开始能保持姿势,但事实往往与一开始的雄心壮志是相反的,随着时间推移,有学生坚持不了,手弯下来了,脚跟着地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不断地喊坚持的口号,或者走到身边鼓励他,最终,大多数学生都能坚持下来,等音乐停的时候,有的孩子腿在发抖,但也听到了一片欢呼声。可以说真正的教育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实践,这比枯燥的说教、故事的刺激更能直观地让人感动。
三、走向以生活为本的课程观
品德教学倡导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所以课程不再是《思想品德》,而改成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因为前者是知情、明理,后者则增加了导行。
在课堂上我们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也可以往课后延伸。如在执教《我掉了一颗牙》时,为了教孩子学会正确刷牙,就在课堂上反复练习:跟着视频刷,同桌面对面刷。在具体的操练中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下发了“争做健齿小明星”的表格,用一个月的时间培养好护齿的习惯,将导行延伸出课堂。
品德课程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是充满“童趣”和“童乐”的,“我在成长”课型中,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也绝不是在一节课内就能形成的,而是在引导儿童在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中慢慢发展的,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获得逐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戴慧.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品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
[2]马丁一.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編辑 蔚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