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东良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它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它规范、调节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取向、“三风”建设、校园文化、师表形象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愿景、规划布局和文化建设。因此,要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学校的发展愿景,就必须引领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那么,作为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加强学习践行,转变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是行政上的领导。因此,校长首先要能将自己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从而转变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校长要勤于学习,要让学习成为一种责任和需要。学习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管理观念也在不断转变,校长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当今教育改革的形势,要求校长主动学习、广读博览,不断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吸纳新的工作方法,时刻关注教育管理的前沿动态,及时补充新的教育理论,以此来保证自己的教育思想常新,教育管理创新。笔者所在的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每年开展校长读书活动,通过撰写学习心得、校长论坛和暑期学习培训班,选送校长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的学习培训,参加华东师大的提高培训等,来提升校长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
校长要善于反思,要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学习要边学边思,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研究的过程。校长要善于对人家的观点和经验多思考、多分析,去粗存精,为我所用,对自己的做法和实践要多反思、多调研,去伪存真,完善提高。反思是一种提高自我意识、实现自我超越的基本能力。笔者所在学校——仓下中学先后组织部分领导和老师赴泰兴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南京东庐中学等参观学习,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些学校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都是基于内在的需要,基于自身的实际,因此都是成功的改革。在多年学习的基础之上,仓下中学也确立了以“三全三情”,即以“全体参与、全程关注、全面提升,情景创设、情愫交流、情感升华”为主要目标的人文课堂的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尊重人、关心人的良好习惯。
校长要勇于实践,要让实践成为一种行动和自觉。实践出真知,学习的成果要通过实践来展示,同时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校长要通过实践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厚自己的知识水平。一个学习型校长会带动老师的学习风气,会造就学习型校园。仓下中学每学年都为老师制订集体学习计划,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开展沙龙研讨,结集成文等方式来检验老师们的学习效果,逐渐让老师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习已成为老师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明晰发展愿景,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的发展愿景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持有的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它是师生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遍布到整个学校的活动中。共同的愿景源自于组织成员对愿景的深度关切,一旦有了这种深度关切,组织成员就聚合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整体,形成实现愿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
学校的发展愿景体现在管理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校风等都对学校的发展愿景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以仓下中学为例,学校以“爱”为校训,坚持“以爱心育人,育有爱心之人,让校园充满爱”的办学理念,把师生齐心、家长称心、社会放心的“三心”作为办学宗旨,努力把学校办成“书园、乐园、花园”式的学校。这便是对仓下中学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以爱心育人”是育人的手段,“育有爱心之人,让校园充满爱”是育人目标。仓下中学每学期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教职工教育安全责任书》、《班主任工作责任书》等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意识,把爱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之中;学校还通过读书沙龙活动,开展“我与名师找差距”,如要求全体老师品读《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结合实际撰写读后感,并通过年级组交流,派代表进行全校交流。老师们在活动中结合了自己的从教经历全方位诠释了“爱”的含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校长只有明晰了发展愿景,将办学理念渗透到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让老师产生认同感,这样才会让老师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才能自觉地担负起责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当教师确信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的时候,才会使自己的教育需要与学校总体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
完善评价机制,引领师生的教育价值观
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作用,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因此,只有完善评价机制,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监控、导向作用,才能有效地引领师生的教育价值观。
1.完善教师工作绩效考评机制
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对原有的、传统的考评制度进行深刻反思,不断完善教师工作考评制度,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2009年实施绩效工资以来,仓下中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修订上,力求体现“促进发展、多劳多得、责重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把师德规范、德育工作、教学成效、专业发展等方面作为考评内容。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努力体现公正公平,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反思、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杜绝唯分数论,防止出现片面性,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结果,这样能帮助教师较全面地了解自己,明确自己应努力的方向。endprint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跟踪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长的过程性评价,具有发展性评价的特点和功能。评价时所依据的材料必须客观、原始、真实,能充分证实该学生在该内容中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的状况。评定小组负责对班级中的每个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等级的评定。评价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和调阅学生的成长记录、学生期终考评表以及班主任手册等内容,给予学生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评定小组应参考学生本人、学生同伴及其相关人员提供的信息。评定强调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单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综合素质评定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过程。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的呈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分项评定等级,即根据各维度的评价要素,依据学生所提供的有关证据确认并填写其关键表现和评定结果;第二部分是综合性评语,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依据分项评定情况,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
对学生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为达到目标付出的努力和体验给予及时的评价,关注、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从而使学生时时感到来自教师、家长、同伴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在这种评价中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打造学校文化,彰显学校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它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因此校长应从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建入手,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仓下中学从校训“爱”来彰显学校的教育价值观。
1.打造充满爱心的校园环境文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学校应遵循“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因为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教育功能。
创设生态型的校园环境。仓下中学建设确立了以“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珍爱生命,美化环境”的理念,通过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了绿化、净化和美化的校园环境。目前学校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花木品种达87科138属186种。在此基础上,学校建成了“仓中植物园”。有着5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高高耸立,成为园内的标志性树木。学校的环境建设某种程度上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天然素材:学校以在园内植慈孝竹、挖滴水池为素材,让学生撰写《慈孝竹记》、《滴水池记》,从实际素材诠释中华美德之孝心与感恩心,让学生从中懂得只有有孝心的人,有感恩之心的人才是个大写的人。
学校在建设生态型校园中,注重发挥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传统,花木培育尽可能采取自繁自育的方式,既节约了资金,又弘扬了优良校风。生态型的校园环境发挥着环境育人的积极功能,为教育教学观察和实践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打造充满“爱”的文化环境。仓下中学在面向学校大门处设立了“爱”字石碑,就时刻警醒着每个学生,要爱党、爱国、爱人民;要爱校、爱家、爱师长;要爱学习、爱劳动、爱自己,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学校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摘选了一百多条寓有哲理的语句,印制成宣传标语,张贴在教室外走廊墙上,时时给学生精神的洗礼、品德的修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道德境界。同时,仓下中学还开发了校本教材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古诗文读本《走进经典》,为学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2.优化充满爱心的校园人文文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小孩子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特别是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灵需要,情感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之爱,犹如心灵发展的乳汁,哺育着儿童心灵的发展。爱能营造出温馨和谐,爱能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爱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助贫困学生扬起生活的风帆。由于多种原因,学校学生中还存在着一小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经济和情感等因素,这些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帮助这些同学尽早走出阴影,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痛苦。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在入团、评优等各方面一视同仁,让他们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实现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的良好愿望。学校通过每年的“仓中教师访千家”活动,加强了学校与外来务工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在学校每年举行的家长期望报告会上,安排家长畅谈对孩子的希望及交流育人的经验。这些措施坚定了外地孩子的学习信心,也密切了本地和外地孩子的关系,增进了友谊。
3.构筑充满爱心的校园活动文化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就是只教人读死书,而陶行知先生则主张以生活为中心,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因此在新时代的创新教育中,应该以“生活教育”为镜子,努力构筑充满活力的校园活动文化,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金秋艺术节”是仓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如今已连续举办了23年,它为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从2010年起,学校把《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活动作为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先后邀请专家来校给全体师生开展《弟子规》讲座,让学生及家长开展学习互动,请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交流学习和践行的体会……学习《弟子规》不仅是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学校编印的校刊《银杏》,每期的刊名均出自学生之手。让不同学生题写刊名,此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练好书法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校刊《银杏》现已成为师生交流、家校互动、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
总之,要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校长理应成为组织者和引领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