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媒介技术发展和出版形态的变革二者相互促进。从造纸技术、印刷技术、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到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全媒体技术,我国出版由传统出版形态发展到现代出版形态、数字出版形态,出版媒介融合发展成为我国出版发展的大趋势。“人”对出版媒介的参与和控制表现为人和人、人和出版媒介技术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历史的必然性和文化的偶然性,促进了“人”和出版媒介的意义建构、文化选择,促成了“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 出版媒介;互动融合
[作者简介]曹继东,中国传媒大学。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出版媒介作为记载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成为文化研究、科技研究、传播与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重要论断。按照麦克卢汉的论断推理,出版媒介同样是人的延伸。“人”参与和控制出版媒介的发生发展和创新演变。“人”参与和控制出版媒介发展的过程,是“人”和出版媒介互动、融合、发展的过程。研究探讨“人”和出版媒介之间互动、融合、发展这一课题,是探讨文化和科技互动融合的途径、方式、规律的重要理论视角,对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为了研究探讨的方便,出版媒介,在本文中泛指与一切出版相关的出版介质、出版物、出版业态、出版行业、出版产业、出版事业。
“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融合,简而言之就是将“人”和出版媒介合成一体。融合的过程是“人”的精神、需求、文化、思想、意志逐步渗透到出版媒介中,出版媒介依托技术的創造、发明、进步不断适应“人”的需要并与“人”融为一体,成为“人化”的出版媒介的过程,最终实现麦克卢汉所预言的目标:出版媒介成为“人”的延伸。
一、出版媒介技术发展和出版形态变革
1. 基于造纸技术、印刷技术、激光技术的出版媒介技术发展与出版形态
我国古代造纸技术、印刷技术在漫长的科技文化实践过程中被能工巧匠蔡伦、毕昇所创造发明,并对我国乃至世界出版媒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木板雕刻印刷术。100年后,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入中东和欧洲。1439年,古登堡在德国发明了印刷机,现代意义上的出版开始诞生。造纸技术、印刷技术发明以后,书籍这种出版形态开始登上人类出版实践的舞台。基于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书籍出现,是出版形态的第一次形态变革。出版媒介技术发展推动了出版形态的变革,使得出版形态更加适合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完成了出版媒介技术的第一次“人化”过程。激光照排技术作为印刷技术的升级版,大大提升了现代出版的质量,使得依托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成长起来的传统书籍、报刊出版登峰造极,达到了传统出版工艺的完美境界。
2. 基于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出版媒介技术发展与出版形态
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出现以后,出版媒介尝试性地使用并获得了人类阅读活动的接纳。与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渗透出版媒介相伴随的是出版新形态的出现,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新的出版概念、新的出版形态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出版现象。对于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的研究,始于出版媒介技术的发展,相关的学术探讨多立足于出版媒介技术实验和出版实践。20世纪90年代,出版媒介技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在我国出版行业渐露端倪。近20年的出版实践证明,基于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出版媒介技术发展在出版形态、出版业态、出版产业等方面对中国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产生了巨大作用。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逐步成为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出版行业、出版技术支撑企业所重点关注的业务。数字出版工艺的出现、成熟和完善是出版形态在出版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形态变革。数字出版工艺成熟以后,出版的外延被进一步拓展。
3. 出版媒介全媒体技术发展和出版形态融合发展趋势
当下,出版形态的融合发展成为出版业界和学界广泛的共识。对于出版形态融合发展的研究,是基于对出版媒介全媒体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新的研究课题。在出版形态融合的初级阶段,出版业尚未产生最佳的技术组合、技术选择,而出版的发展赋予出版媒介技术工程的使命是在出版实践中获得最佳的出版媒介技术组合和技术选择。出版媒介技术全面融合,是出版媒介技术工程带有尝试性和实验性的技术选择。全媒体技术应用于出版媒介后,出版形态将如何融合发展并更好地适应人类实际的阅读需要,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未来出版,出版形态融合发展后产生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出版业态、出版产业模式、盈利模式、文化传承模式?如果出版形态融合仅仅是全媒体技术层面的融合,那么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新媒体等业态势必出现边界模糊的现象,与之相应的是将可能导致行业管理、产业发展的模糊和混乱。出版形态融合发展如果是出版的大趋势,那么融合发展的未来图景、框架、秩序又将是怎样呢,人类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媒介体系、媒介框架和传媒秩序?出版媒介全媒体技术发展中的最佳技术组合和技术选择将是解决出版形态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人”对出版媒介发展变迁的参与和控制
人的思想、人的意志、人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的动力。在出版媒介技术发展、出版形态变革的历史进程中,人对出版媒介发展变迁的参与和控制,是按照媒介发展规律、技术发展规律、人文演进路径、社会科学进步的规律逐渐渗透到出版媒介的发展进程中去,并在实践中促使出版媒介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应和满足“人”的需要。
1. “人”的阅读需求贯穿出版媒介发展变迁的全过程
出版媒介的发展变迁是一个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融合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人”的阅读需求贯穿整个出版媒介发展变迁的全过程。出版媒介的发展变迁是基于社会发展变迁、科技发展变迁、文化发展变迁而发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伴随着政治的发展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变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方向是对“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的解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在文化方面的符号表征是对“人”的思想的解放、启蒙。人类思想解放和启蒙的文化载体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主要是依靠传统形态的出版媒介。传统形态的出版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乃至在当下文化语境中通常被视为“精英媒介”,简而言之,是指传统形态出版媒介的阅读群体主要是统治阶级、社会贤达等精英阶层。精英阶层的阅读需求参与和控制出版媒介发展变迁的走向。为了满足精英阶层的阅读需求,传统形态的出版媒介从业者在出版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从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拓展传统形态出版媒介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创造更为适合“人”使用的出版媒介来满足统治阶级、精英阶层的阅读需求。
2. “人”的社会想象主导出版媒介发展变迁的大趋势
“人”的社会想象,对于人类的出版媒介发展而言,是“人”参与和控制出版媒介的一种精神和意志的方式与途径。出版媒介发展变迁的未来是什么,未来的出版媒介需要发展成为什么样的出版形态?“人”的社会想象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对出版媒介的发展进行着预言性的建构、规划和探索,即用社会想象构建出版媒介的未来发展。笔者所探讨的“社会想象”和唯心主义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社会想象”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科学发展逻辑基础上的能够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智慧和文明精华,人类集合中的智者、贤者、达者构成了社会想象的主体,社会想象的主体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探索。人类精英的社会想象是建立在人类的劳动实践的基础上的。人类文化精英的智慧和劳动者的技术实践活动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础上互动发展,建构起出版媒介发展的社会想象,作用于出版实践并主导出版媒介发展变迁的全过程,决定着出版媒介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大趋势。出版媒介发展的大趋势就是融合,特别是“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
3. “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基于“人”的参与和控制
“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表现在出版实践活动中是“人”对出版媒介发展的参与和控制。“人”参与和控制出版媒介的发展,出版媒介在适应“人”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载体。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参与和控制出版媒介的发展,精英阶层在文化内容创意、出版介质形态等方面参与和控制出版媒介的发展,出版机构、印刷行业、发行企业在材质选择、制作设计与印刷工艺等方面参与和控制着出版媒介的发展。“人”在参与和控制出版媒介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和出版媒介之间产生矛盾、调和矛盾、解决矛盾,最终出版媒介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人和人之间在对待出版媒介融合发展的问题上也存在意见分歧、技术矛盾,人和人之间为了解决矛盾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技术实验和出版实践,共同构成了“人”对出版媒介的参与和控制。
三、“人”和出版媒介之间互动融合发展的路径
“立足于人和媒介的关系角度看,传播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构成部分,媒介批评理论也正是建立在人类传播活动的基础之上。将传播活动确立为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强调了人和媒介关系的重要性。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变化,人和传播形态之间,以及媒介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彼此对立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静态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互动性影响关系。进而言之,文化和社会意义也深深地植入这种关系之中。因此,媒介批评理论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是基于传播活动的‘人和媒介的关系问题。而人和媒介的关系,也正是隐含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的问题。”“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是基于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出版媒介技术的关系进行意义建构和文化选择的。正是由于历史的必然性和文化的偶然性,最终促成了“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
1. “人”和出版媒介的意义建构
“所謂传播活动,就是人类使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在传播活动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人和媒介的关系得以确立并不断调适。借助于媒介,人们建立起来属于自己并被社会共享的‘符号表征系统,并借此建构起来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媒介成为人类社会文化意义的基础,假如没有媒介,任何人类文化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探究媒介,就必须要探究媒介的文化意义构成,以及由媒介和文化构成的社会现实。”“人”和出版媒介的意义建构是人类使用出版媒介进行出版传播过程中不断调适“人”和出版媒介的关系进而建构起来的属于人类自身并能够为人类社会所共享的“出版符号表征系统”。据此而建构的整个社会关系网络,就是客观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出版系统,复杂的出版系统成为人类社会出版文化的意义基础。
2. “人”和出版媒介的文化选择
“从现实的媒介技术发展演变的角度看,各类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并不断更新、补充和颠覆传统媒体,但仅仅从技术层面上的媒介变迁认识媒介,显然无法全面解释媒介的特征。因此,媒介批评理论必须要将媒介置于人类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将媒介发展视作连续性的文化整体进行探究。”考察“人”和出版媒介的文化选择,是将处于出版传播活动中的出版媒介从出版人际传播到出版大众传播整合起来,作为连续性的出版文化构成加以系统考察。文化通常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三个层面。“人”和出版媒介的文化选择,在物质层面表现为对于出版介质、出版形态的取舍、扬弃、选择;在制度层面表现为针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出版形态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在心理层面表现为各类读者对新的出版形态的心理认可与接纳。
3. 历史的必然性和文化的偶然性促成了“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
出版媒介发展的历史,既是出版媒介技术发展的历史,又是出版媒介文化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方式、科技方式、传播方式,不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方式、科技方式、传播方式,是由人类自己来决定的。同样,人类选择什么样的出版媒介技术,选择什么样的出版媒介文化作为传承文明的载体,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选择。笔者将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的这种“人”的文化选择的可能性称之为“文化的偶然性”。“人”对出版媒介的参与和控制及其二者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是近现代出版文化传播方式与途径的演进规律,是文化传播与媒介科技的互动图谱。为什么现代出版呈现出来的是当下的规模、形态、模式、范式、规制?这就是人与技术、人与人、出版与技术、媒介与技术之间互相作用、长期融合的结果。基于“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这一路径分析、考察、判断,可以得出结论:出版媒介发展到当下所呈现出来的规模、形态、模式、范式、规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综上所述,“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研究的是人和媒介的关系、媒介和技术的关系、人和技术的关系、文化和科技的关系。“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本身是出版媒介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媒介是人的延伸,“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最终促使出版媒介的融合发展更加接近“人”,更加适应“人”。因此,“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规律是出版,即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演进的规律。
[1] 姚君喜. 媒介批评:究竟批评什么——“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5.
[2] 石磊. 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18.
[3]麦尚文. 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