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4-07-16 10:45余博
出版广角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产业文化

余博

“全球化”是在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双重驱动下,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最终突破区域限制,全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格局。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成为我国应对文化全球化国际环境的时代母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全球化带来产业发展新格局

1.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特征

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共同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互动[1] 。文化全球化作为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将伴随人类长期存在,是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交织共进的过程。其本质是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在全球范围之内,广泛而快速地交流、互动、交融,致使每个文化体的发展、变化都与全球各文化体之间密切相关的进程与趋势[1]。

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加工以及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商品、信息、人群的资源性流动,不同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也随之扩散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文化全球化在应对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性。首先,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垄断,也不是世界上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主要文化内涵,而是世界范围内、包含一切文化内容的统一整体,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整体性的文化特征。其次,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促进了文化群体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锋,有助于形成跨越国家、地区、种族的全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解决全球发展的共性问题。再次,文化全球化不是建立在土地、疆域划分基础上的文化融合,而是基于人的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异同。

生产的国际化、贸易的自由化、金融的一体化,是文化全球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市场化的国际趋势已成为文化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互通有无。媒体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文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融合第一、二产业,提升各国文化竞争力方面凸显作用。

2.文化全球化带来发达国家产业竞争优势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全球化的现代形态,已成为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重要经济领域。一是文化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渗透于经济运行中,提高了文化附加值;二是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互通有无,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整个发展历程,创新活力、产权保护、文化品牌等驱动力量均显示出产业的巨大优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相比,美国并非文化资源大国,但却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强国,其产值已占GDP的18%~25%。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电影总产量的6%~7%,但好莱坞电影却占据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0%以上[2]。英国一方面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文化创意活动,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培育文化产业潜在市场;另一方面加快文化部门的建设与保护,提高文化的经济利用价值。据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发布的《文化与创意2007》报告:在1997~2007年的10年中,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GDP中的比例已达到8.5%,平均年增长率为5.3%,是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3]。日本是亚洲各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动漫、游戏软件、日剧等文化产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出台,强化了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地位,2011年文化产值已经超过1.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15%,不管是文化产业规模,还是占GDP的比重都远远高于我国[4]。韩国提出了“文化内容产业”概念,逐步加大与文化产品的开发、制作、生产、销售、消费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加强电影、游戏等文化产业内容建设。据韩国文化信息振兴院2012年发布的《2012韩国游戏白皮书》统计,2011年韩国国内游戏市场的规模增长了18.5%,达到了8.8万亿韩元,游戏出口额为23.78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48.1%[5]。总之,美国的尖端技术、英国的创意政策、日韩的高速发展,都显示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实力,对我国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产业规模、运行机制、技术研发、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卓见成效。但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缺乏优势特色,存在一定差距。

1.集约化程度低

文化全球化形成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发达国家完善的产业链条直接决定了产业的高水平发展。与发达国家精细化的企业模式相比,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高度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按照传统生产工业产品的发展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的打造,追求产业规模和产品数量,文化仅依托产品发挥附加价值,较少产出以文化为核心价值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品,仍趋向于“文化工业”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发展缺少统筹和合理规划,产业集群发展存在泡沫现象,粗放式的产业链条长期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

2.管理体制滞后

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开放性增强,管理体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政府与文化经营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仍不明晰。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资源大多集中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同时,整个产业发展由于缺乏成熟的产权法律法规的运用与实践,无形资产、品牌商誉的评估系统仍无法进入金融市场发挥抵押担保的效能,小微规模的文化企业正常融资受到限制。现今的金融管理体制,难以满足文化产业的“轻资产”特性,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科技含量不足

科技的高速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输出国都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提速发展,创造出诸多高端文化品牌。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影视制作、动漫技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科技含量较低,一部分文化产品还停留在对制造业提高附加值的发展水平上,没有随生产力和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转变生产方式,文化资源优势远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核心价值,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缺乏全球化发展的品牌影响力。

4.消费活力不够

我国文化消费同发达国家相比,动力不足,零星分散,网络化运营水平较低,整体文化消费水平还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文化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公众教育、意识培养和市场规范上程度较低;知识产权保护的缺位使盗版、山寨等不法行为盛行,公众仍偏爱“免费的午餐”,不愿为文化、知识和创意买单,市场的良性循环受阻。金元浦教授曾指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最短的短板是消费,是市场化的结果不好,消费文化是短板中的短板。”文化消费设施薄弱、消费品层次失衡等问题,制约了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导致供需不适,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多元化精神诉求。

5.专业人才匮乏

全球化加剧了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我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兼顾文化内涵与经济视角的高端人才,需要具备从策划、生产、销售到体验的专业运营人才。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总工作人数的比例来看,美国纽约占12%,英国伦敦占14%,日本东京为15%。而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还不足千分之一,专业人才的差距可见一斑。从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效能来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从业者一部分来自传统产业,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对新兴产业的深刻理解,按照工业产业的发展思维来衡量文化产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人力资源体系与产业刚性需求之间匹配度的失衡,使我国文化产业较难适应全球化的产业竞争趋势。

三、文化全球化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体系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资源丰富,社会安定,国际关系良好,在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体现出长足的发展潜力。

1.国内文化消费需求大

我国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人口数量达到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国内民众文化消费需求巨大。文化全球化加剧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民众对于文化的推崇与继承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对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既有城乡居民的精神情感诉求,又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非居民的集体精神感召。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消费支出;开展文化消费日、开办文化惠民卡、举办文化公益活动也不断成为单位集体组织推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实现文化与物质的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同共进,已成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目标。

2.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56个民族的特色元素汇聚成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呈现出多样化的民族声音,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市场。科技的进步与开放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促进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融合发展,文化的全球化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又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元素,实现了中西方的文化统一。全球文化市场体系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不断构建起集演出、影视、娱乐、艺术品、动漫、图书、网络媒体等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国政府充分利用政策手段对文化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也为文化产业的探索式服务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制度支持,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

3.民间资本的极大丰富

民间资本是有别于国有资本、外资资本的一种社会资本形式,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的资本特点。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民间资本借助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潮流,已由社会闲散资金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逐渐形成社会投资热潮。据全国工商联统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民间资本固定资产投资93657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62.1%,且增长速度为25.8%,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6]。民间资本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丰富了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途径。除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的传统融资方式,文化产业可以借助更多的民间资本实现融资需求,缓解融资难题,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民间资本的极大丰富,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也进一步适应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环境。

四、探究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全球化带来资本、技术、文化、资源的交流与融合,但也给文化的多样性带来巨大冲击。文化产业作为低耗能、低污染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已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如何发扬中国品格,保持中国特色,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从整体上实现产业的跨越升级,已成为各级政府应对文化全球化、占据国际经济制高点的重要议题。

1.优化产业结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聚焦在文化产业的高端环节,将文化产业从规模偏小、分布分散、经营水平低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实现文化产业从简单的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各地文化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加大对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园区、文化基地的资源整合,建立资源共动的长效机制,形成行业资讯共享。鼓励文化企业合理利用剧院、影院、演出场所等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增强集约效能,提高文化产业设施和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基于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产品特色、营销渠道和受众对象,文化产业的集约式发展需要深入细化产业特质和市场规律,形成系列性产品开发与品牌价值,对文化价值的开发要从理念、方式、体验等方面注重文化交流与传播,寻求差异化特征,发挥文化效能。

2.完善产业机制,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在文化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我国国情和所有制结构,要想转变政府主导产业的初始阶段发展模式,应积极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理顺部门职能,减少行政交叉,实现文化产业经营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长效孵化与潜力分析的扶持模式,形成科学规范、统筹有序、务实高效的产业推进机制,加快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与战略合作。政府还应从产业轻资产、难估值的行业特性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投资、银行发放贷款向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转变,形成跨产业投融资的市场化资本助推机制,实现文化产业融资的市场化发展。

3.技术与内容融合,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变

文化产品之间的差异性是产生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产品要想产生国际化的品牌影响力,一定要增加内容的原创性,增强本土化色彩,以技术创新作为保障。美国学者罗森道夫认为,不断进步的通讯科技与美国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已成为20世纪文化全球化的关键动力,在21世纪里它同样是非常重要的[7]。数字化模糊了国家、地区之间的界限,数字技术已逐渐取代模拟技术,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美国利用地道的中国元素——功夫与熊猫,创作生产的系列动画影片《功夫熊猫》,展现了美国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同时又利用东方元素在全球,成功输出了美国文化意识,打造品牌衍生品,创造高附加值。我国文化产业要想实现从制造业向创造业的转变,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变,就需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数字化、高科技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投入,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驱动,打造中国的文化品牌,传播国际影响力。

4.增强消费能力,从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

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是一个更趋于统一性的国际市场,按照消费需求进行生产开发,更符合市场规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以“能生产什么”,而不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来发展;政府供给驱动型职能明显,较为注重以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发展、拉动生产,多针对生产者进行补贴。为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要从补贴生产者转变为补贴消费者,利用财政补贴、税费优惠、鼓励引导等方式激活文化市场,形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文娱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在文化资金上对消费者给予一定的免费与优惠措施,提升居民收入中用于文化消费的比重。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点,利用网络等数字媒体资源,开发文化消费的多种有效实现路径,突破地域、行业限制,发挥文化消费的整体拉动力。

5.创新培养模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文化全球化带来了人才市场的活跃,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文化产业人才较为匮乏的现状,要转变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与引进机制,提高创意阶层的从业水平和专业素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指出,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懂市场、懂经营的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精通文化工作、熟悉国际国内文化市场规则,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外向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运营水平[8]。顺应全球化的发展局势,加大力度寻找具有国际化项目运作经验的高端人才,建立人才成长和储备的长效机制,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重视已有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下,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国外市场与国际文化资源的竞争与冲击。激发产业的创新原动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从产业结构、市场机制、技术融合、拉动消费、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加快转型升级,正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与发展方式。

猜你喜欢
全球化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全球化陷阱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