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期,应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要继续培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实际上是对幼儿实施做人的基础教育,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成长的需要。
一、关注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纲要》提出:“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单凭呆板的说教,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只有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措施,才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实现目标。
1.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他们对于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老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老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凸显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比如:教师看到书架上掉下很多书,就可以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说:“你们看,书掉在地上了,你们是喜欢看干净的书还是喜欢看不干净的书?”当着小朋友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上。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就会很自觉地争着捡书。类似的还有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2.妙用儿歌的可行性。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我经常使用儿歌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如洗手时,我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洗手动作。另外,老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编念一些儿歌,帮助幼儿掌握常规,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个别教育的必要性。
在常规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研究影响遵守常规的原因和幼儿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异,情绪、经验、疲劳或环境是构成破坏规则的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我班一名幼儿睡觉时总有个习惯,就是嘴巴总要含着被角才能入睡。到了幼儿园以后,她的外婆要求老师帮着改掉她的坏习惯。开始时,不让她含,她中午简直无法入睡,后来,我对她说:“被角太脏了,有细菌,你看小朋友都不吃的。”渐渐地,她就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二、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做过调查,问幼儿:“你最讨厌什么?”幼儿说:“学习。”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父母为了孩子早日成才,整天让孩子忙着背这背那,大人疲倦,孩子也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教育的失败,如何变厌学为乐学?其实很简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以及今后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父母要根据孩子自制力差、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从强化有意注意入手,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保护孩子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这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动力。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有时他们会提出让大人感到好笑的问题,如:“小米是大米生的吗?”“黄瓜是西瓜的弟弟吗?”父母要保护他们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对他们的问题,父母要设法解答,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凡事动脑好问的习惯,切不可因嫌麻烦就责怪孩子啰唆,或因其想法荒唐而加以呵斥。
2.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用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引导孩子,并逐步提高要求。
孩子喜欢提问、探究,对周围事物往往不满足“这是什么”,而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其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父母要正确对待他们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些孩子对成人回答的“为什么”,总是持怀疑态度,想亲自加以验证,甚至研究出新的“为什么”,要求成人予以解答。对这种刨根问底的学习方式,父母要加以保护、尊重他们。在引导鼓励的过程中,告诉他们,这些问题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是马虎不得的,父母对孩子要严格要求,根据孩子的表现,随时进行表扬和批评,营造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赏识环境。当然,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及时发现,予以劝解,运用启发式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困难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勇敢的人会努力踢走它,引导他们感受解决困难的愉悦感。
三、通过一系列示范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
3岁以前儿童已出现模仿性活动,但能力有限,模仿活动还不多,3岁以后模仿性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外部活动或动作,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会引起他们的新鲜感,他们都想尝试。不可低估孩子的模仿性,提供一些好的典型形象,让幼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学习榜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因此,家长和老师自己先要讲文明、讲礼貌。请别人或孩子帮忙拿报纸、找鞋子时,别忘了对他说:“谢谢!”不小心踩到孩子的“小脚”时,别忘了说声:“对不起!”进入房间时,别忘了问他:“我能进来吗?”这一阶段幼儿常会忘记向家长和老师问好或再见,家长和老师不能忘记主动向他们打招呼,说声“你早”、“再见”等。如果孩子还是忘了这些礼节,我们就可以很委婉地告诉他:“你好像忘了说什么哦!”家长和老师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如父母下班回家后,幼儿会说:“爸爸妈妈辛苦了,请喝茶。”在幼儿园有的小朋友会说:“老师您请坐。”在和小朋友交往时能学会谦让、礼貌地和别人交往,让幼儿认识不同职业的劳动,体会他们劳动的价值,理解生活离不开各种职业。学会尊重热爱,礼貌待人。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养成,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