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红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怎样落实新课程教学?如何将新课程实施的内涵演绎得科学、有效?笔者一直在努力实践,直到参与了一节片区教学比赛,才意识到只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并把它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我们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做学习的主人。下面笔者就这节课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精心准备器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比赛课题是《研究液体的压强》,笔者面临如下困难:
(1)物理学科作为实验学科,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学校的压强计不够,需要的500mL的烧杯也仅有5个,紧急购买又来不及。
(2)帕斯卡桶实验,但凹槽刻得深浅把握不到,室内高度不够,在教室内根本不可能演示给学生看,很难激发他们较大的好奇心。
(3)探究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学校只有3套小小的演示器材,且可视性不强,不适于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探究,器材不够,困难不少。
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在课前准备好器材。
(1)压强计。从淘宝网上搜索(仅存42支),全部购买过来。
(2)探究液体侧壁和底部压强的器材。思路来自课本玻璃管底部扎橡皮膜的启发,笔者收集矿泉水瓶,割去底部,扎上橡皮膜便可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如图1。对于液体对侧壁的压强,可启发学生把底部变为侧壁即可解决探究液体对侧壁的压强的问题,如图2。
(3)500mL的烧杯,用大的饮料瓶代替,收集80个大饮料瓶,剪去瓶口部分,即成一个大烧杯如图3。
(4)准备液体种类。课本中用水和盐水,但实验表明:用水和盐水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效果不明显,因为盐水和水密度相差不多,若盐水浓度不是很大,两者的密度几乎相等。而酒精和水的密度相差较远,实验证明,效果相当明显,且酒精在市场上方便购买,故改成用酒精和水探究液体密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
反思:把瓶瓶罐罐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不再陌生,生活中的器材也可以进行科学探究。故笔者采用“瓶瓶罐罐”做实验,以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题引入的情境是相当重要的,设计精妙的教学情境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和好奇心。对《研究液体的压强》,课本介绍帕斯卡桶实验,目的是通过回归历史事件,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可室内不可能达到这一效果,也不可能把学生带到室外去演示,对此笔者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先在一个塑料桶上装满了水,让3个学生站在桶上试试桶的结实程度,然后把一条胶管从四楼垂到地上,与塑料桶一起密封好,再从4楼灌水,水罐到一定程度,竟然把地上的塑料桶撑破了,水从四周喷泻而出。整个实验过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即可引入到课堂。
2.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图4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认为质量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笔者由此设问:是否液体质量越大,液体压强就越大呢?为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手探究,笔者在摆放实验器材的时候,在前后座位上摆放两种口径不同的矿泉水瓶,如图4。实验时,前后两桌的同学一起合作,便可把实验结论探究出来。
反思: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本节课内容中,并没有涉及液体压强与质量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液体压强与质量的关系很容易混淆,基于这种现象,笔者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达到了解决知识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新课程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此,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要采用放羊式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看似得到了快乐,但教学效率却低下。笔者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实践了新课程“在实践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理念,下面是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课堂再现。
(1)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猜想
学生用如图1、2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教师:从上面实验中,橡皮膜有时凸出较多,有时突出较少,说明什么?
学生:橡皮膜越凸,液体的压强越大,说明液体的压强有大有小。
教师: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停顿1分钟,学生思考并讨论,部分学生发言。
生1:可能与深度有关。
生2:可能与高度有关。
教师:大家认为深度和高度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认为,应用“深度”比较恰当。
生3:液体有不同种类,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教师表扬学生的猜想)
生4:我认为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质量有关。
教师:能否说说你猜想的根据。
生4:刚才在探究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的实验中,发现瓶中的水越多,橡皮膜越凸出。
教师立即鼓励全班同学对该同学善于观察而提出的猜想鼓掌表扬。
教师:还有别的影响因素吗?
学生进入思考状态,40s后,教师画图,点拨:“刚才我们观察到装有水的气球进入水中,把水压上玻璃管,如图5所示,我们分析一下,水对气球底部有什么方向的压强?”
学生思考一下,说:“向下。”
教师:向气球的右侧壁呢?
学生:向左。
教师:向气球的左侧壁呢?
学生:向右。
教师:液体的压强,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方向。
根据学生的猜想,笔者在黑板上板书。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
质量
方向
液体密度
反思:让学生根据现有知识大胆猜想,同时对学生遇到的难题,教师点拨引导。板书是为下一阶段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做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搜索到相关信息,自信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
师:我们猜想到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4个,那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①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师:若要探究深度,那么保持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有部分学生说:改变深度,其他三个因素保持不变。
师:你怎样改变深度?能否示范一下?
学生思考半分钟,站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只要在同一杯水中,逐渐加深压强计的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同时观察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即可。
教师带动全班同学鼓掌,以示鼓励。然后让全班同学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学生实验3min。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兴奋、好奇的表情。
师: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
师生总结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②探究液体压强与质量的关系
师:我们从实验验证了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那么我们怎样探究质量这个因素,应该改变什么量,保证什么量不变?
讨论一段时间,学生举手回答:“应该改变质量,保证深度、方向、密度不变。”
师:那怎样才能保证密度不变?
学生思考后回答:用同一种液体,如都用水做实验。
师:那怎样能达到改变质量,而深度又相同呢?
学生陷入僵局,有学生说:“一次杯中水多一些,一次水少一些。”有学生立即反驳:“那样深度不同。”
学生沉思了,过一会,师说:“大家看看老师的方法是否可行?”然后教师拿出口径一大一小的两个矿泉水瓶,然后装入同样深度的水,一次将压强计探头放入大瓶底部,一次放入小瓶底部,观察两次压强计液面高度差。学生看后,不约而同地发出“哦”声,恍然大悟。
然后让上下两张台的同学合作,把一大一小的矿泉水瓶合起来使用进行实验。
反思:让学生自己探究,并不是教师就不用做什么,轻松了,其实新课改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实践学习中,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作为初二学生,刚刚接触使用控制变量法的探究实验,且本节课前,学生接触到的控制变量法只是两个变量,而这节课涉及四个变量,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但在讲授这节课时,在设计方面笔者花了一些心思。如板书格式: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
质量
方向
液体密度
这样的格式,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探究哪些因素;同时对因素板书的顺序也有一定的思考,教师在探究深度后,即探究质量,是为探究方向关系时,学生受液体质量因素影响,而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复杂化,其实学生可以不考虑质量因素而进行探究。实验证明,这样可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这一点,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在学生有困难、有疑问时进行点拨,拉一把。课堂应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③探究液体压强与方向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因学生已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前面两个因素,所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改变方向,教师只要告诉学生怎样改变探头的方向即可。同样探究液体密度因素时,大部分学生均知道只要分别测出深度相等的水和酒精的压强进行比较即可。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张、有序地进行,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然后自己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设计清晰的教学思路,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一些失败的比赛课例,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太乱,让学生无所适从。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滑动变阻器》一节中介绍完变阻器的作用后,让学生按下表探究变阻器的连接和滑片的移动对改变电阻的影响。作为初中生,面对一大张表格,无所适从,不知要干什么,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结论:
1.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可以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接在电阻丝两端,电流最,左右移动滑片(填“能”或“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接在金属杆两端,电流最,左右移动滑片(填“能”或“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笔者在《研究液体的压强》一课中,采用了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探究完一个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后,再进入下一个因素,学生的思路相当清晰,做起实验来条理性相当强,课堂教学效益高。下图是研究课程的PPT。
反思:新课程提到,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太复杂,就要采用分解和分散处理等方式进行教学。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梯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学,有能力学。
新课程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前提是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知识基础,还要想尽办法准备好实验器材、设计好教学环节,目的只有一个:创设条件让学生可以,且有办法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学生:向左。
教师:向气球的左侧壁呢?
学生:向右。
教师:液体的压强,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方向。
根据学生的猜想,笔者在黑板上板书。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
质量
方向
液体密度
反思:让学生根据现有知识大胆猜想,同时对学生遇到的难题,教师点拨引导。板书是为下一阶段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做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搜索到相关信息,自信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
师:我们猜想到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4个,那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①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师:若要探究深度,那么保持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有部分学生说:改变深度,其他三个因素保持不变。
师:你怎样改变深度?能否示范一下?
学生思考半分钟,站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只要在同一杯水中,逐渐加深压强计的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同时观察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即可。
教师带动全班同学鼓掌,以示鼓励。然后让全班同学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学生实验3min。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兴奋、好奇的表情。
师: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
师生总结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②探究液体压强与质量的关系
师:我们从实验验证了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那么我们怎样探究质量这个因素,应该改变什么量,保证什么量不变?
讨论一段时间,学生举手回答:“应该改变质量,保证深度、方向、密度不变。”
师:那怎样才能保证密度不变?
学生思考后回答:用同一种液体,如都用水做实验。
师:那怎样能达到改变质量,而深度又相同呢?
学生陷入僵局,有学生说:“一次杯中水多一些,一次水少一些。”有学生立即反驳:“那样深度不同。”
学生沉思了,过一会,师说:“大家看看老师的方法是否可行?”然后教师拿出口径一大一小的两个矿泉水瓶,然后装入同样深度的水,一次将压强计探头放入大瓶底部,一次放入小瓶底部,观察两次压强计液面高度差。学生看后,不约而同地发出“哦”声,恍然大悟。
然后让上下两张台的同学合作,把一大一小的矿泉水瓶合起来使用进行实验。
反思:让学生自己探究,并不是教师就不用做什么,轻松了,其实新课改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实践学习中,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作为初二学生,刚刚接触使用控制变量法的探究实验,且本节课前,学生接触到的控制变量法只是两个变量,而这节课涉及四个变量,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但在讲授这节课时,在设计方面笔者花了一些心思。如板书格式: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
质量
方向
液体密度
这样的格式,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探究哪些因素;同时对因素板书的顺序也有一定的思考,教师在探究深度后,即探究质量,是为探究方向关系时,学生受液体质量因素影响,而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复杂化,其实学生可以不考虑质量因素而进行探究。实验证明,这样可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这一点,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在学生有困难、有疑问时进行点拨,拉一把。课堂应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③探究液体压强与方向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因学生已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前面两个因素,所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改变方向,教师只要告诉学生怎样改变探头的方向即可。同样探究液体密度因素时,大部分学生均知道只要分别测出深度相等的水和酒精的压强进行比较即可。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张、有序地进行,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然后自己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设计清晰的教学思路,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一些失败的比赛课例,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太乱,让学生无所适从。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滑动变阻器》一节中介绍完变阻器的作用后,让学生按下表探究变阻器的连接和滑片的移动对改变电阻的影响。作为初中生,面对一大张表格,无所适从,不知要干什么,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结论:
1.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可以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接在电阻丝两端,电流最,左右移动滑片(填“能”或“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接在金属杆两端,电流最,左右移动滑片(填“能”或“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笔者在《研究液体的压强》一课中,采用了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探究完一个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后,再进入下一个因素,学生的思路相当清晰,做起实验来条理性相当强,课堂教学效益高。下图是研究课程的PPT。
反思:新课程提到,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太复杂,就要采用分解和分散处理等方式进行教学。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梯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学,有能力学。
新课程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前提是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知识基础,还要想尽办法准备好实验器材、设计好教学环节,目的只有一个:创设条件让学生可以,且有办法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学生:向左。
教师:向气球的左侧壁呢?
学生:向右。
教师:液体的压强,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方向。
根据学生的猜想,笔者在黑板上板书。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
质量
方向
液体密度
反思:让学生根据现有知识大胆猜想,同时对学生遇到的难题,教师点拨引导。板书是为下一阶段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做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搜索到相关信息,自信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
师:我们猜想到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4个,那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①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师:若要探究深度,那么保持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有部分学生说:改变深度,其他三个因素保持不变。
师:你怎样改变深度?能否示范一下?
学生思考半分钟,站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只要在同一杯水中,逐渐加深压强计的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同时观察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即可。
教师带动全班同学鼓掌,以示鼓励。然后让全班同学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学生实验3min。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兴奋、好奇的表情。
师: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
师生总结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②探究液体压强与质量的关系
师:我们从实验验证了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那么我们怎样探究质量这个因素,应该改变什么量,保证什么量不变?
讨论一段时间,学生举手回答:“应该改变质量,保证深度、方向、密度不变。”
师:那怎样才能保证密度不变?
学生思考后回答:用同一种液体,如都用水做实验。
师:那怎样能达到改变质量,而深度又相同呢?
学生陷入僵局,有学生说:“一次杯中水多一些,一次水少一些。”有学生立即反驳:“那样深度不同。”
学生沉思了,过一会,师说:“大家看看老师的方法是否可行?”然后教师拿出口径一大一小的两个矿泉水瓶,然后装入同样深度的水,一次将压强计探头放入大瓶底部,一次放入小瓶底部,观察两次压强计液面高度差。学生看后,不约而同地发出“哦”声,恍然大悟。
然后让上下两张台的同学合作,把一大一小的矿泉水瓶合起来使用进行实验。
反思:让学生自己探究,并不是教师就不用做什么,轻松了,其实新课改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实践学习中,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作为初二学生,刚刚接触使用控制变量法的探究实验,且本节课前,学生接触到的控制变量法只是两个变量,而这节课涉及四个变量,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但在讲授这节课时,在设计方面笔者花了一些心思。如板书格式:
液体的压强跟深度
质量
方向
液体密度
这样的格式,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探究哪些因素;同时对因素板书的顺序也有一定的思考,教师在探究深度后,即探究质量,是为探究方向关系时,学生受液体质量因素影响,而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复杂化,其实学生可以不考虑质量因素而进行探究。实验证明,这样可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这一点,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在学生有困难、有疑问时进行点拨,拉一把。课堂应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③探究液体压强与方向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因学生已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前面两个因素,所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改变方向,教师只要告诉学生怎样改变探头的方向即可。同样探究液体密度因素时,大部分学生均知道只要分别测出深度相等的水和酒精的压强进行比较即可。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张、有序地进行,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然后自己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设计清晰的教学思路,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一些失败的比赛课例,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太乱,让学生无所适从。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滑动变阻器》一节中介绍完变阻器的作用后,让学生按下表探究变阻器的连接和滑片的移动对改变电阻的影响。作为初中生,面对一大张表格,无所适从,不知要干什么,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结论:
1.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可以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接在电阻丝两端,电流最,左右移动滑片(填“能”或“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接在金属杆两端,电流最,左右移动滑片(填“能”或“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笔者在《研究液体的压强》一课中,采用了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探究完一个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后,再进入下一个因素,学生的思路相当清晰,做起实验来条理性相当强,课堂教学效益高。下图是研究课程的PPT。
反思:新课程提到,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太复杂,就要采用分解和分散处理等方式进行教学。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梯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学,有能力学。
新课程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前提是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知识基础,还要想尽办法准备好实验器材、设计好教学环节,目的只有一个:创设条件让学生可以,且有办法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