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问题解决式”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2014-07-16 01:11刘素琴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分式课外设置

刘素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学习,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通常,在课堂上,教师把所要教学的知识和内容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分析,把这些知识和内容融入一个个问题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种方式有非常清晰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好的问题是整堂课的中心,教师则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教学.因此,问题的设置无论是内容还是时机,都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下面笔者就问题的设置谈几点看法.

一、把问题设置在课前

课前,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一些问题,所设置的问题最好能够承上启下,同时还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有关幂以及乘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这样的问题:

在上述几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旧知识,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来引出新知识,并运用解决旧知识的一些方法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学生通过对“22·22·22=”的计算和探究,学会了将这种方法延伸应用到第二个问题的求解中.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也是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通过第一问的复习和提示,可以大概探究出第二、三问的计算方法,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即使学生没有得出第二、三问的计算方法,也能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目标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学目标将更容易实现.

二、把问题设置在课中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达成教学的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把重点和难点等问题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并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把一些重难点分解成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全面理解.

例如,在学习有关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如右图,分别延长等腰梯形ABCD的两腰BA与CD,相交于点E,试说明△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这道题考查的其实就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置问题.

1.根据等腰梯形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到哪两个角相等呢?(∠B=∠C)为什么?(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

2.根据∠B=∠C,可以得到△EBC的哪两条边相等?(EB=EC)为什么?(等角对等边)

3.那么,△EBC是三角形.

4.再结合BA=CD和EB=EC,所以.

5.所以,△EAD是三角形.

以上就是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分析,把问题分解成小部分之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清晰完整.

三、把问题设置在课后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课堂教学固然是重要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的形式进行的,但学生的课外时间也要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自主地、积极地进行巩固和复习,这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听讲,在课外不适当复习的话,也会很容易忘记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因此,要提高学生在课外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适当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者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另外,还有些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拓展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完有关分式的相关运算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练习题及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解决.

1.这个算式中包含几个分式?在进行什么运算?

2.算式中的每个分式中,包含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3.在运算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对某些部分进行因式分解?怎样计算比较简单?

4.分式的乘法法则是怎么样的?如何利用分式的乘法法则来得到正确的积?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但可以让学生复习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学习,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通常,在课堂上,教师把所要教学的知识和内容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分析,把这些知识和内容融入一个个问题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种方式有非常清晰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好的问题是整堂课的中心,教师则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教学.因此,问题的设置无论是内容还是时机,都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下面笔者就问题的设置谈几点看法.

一、把问题设置在课前

课前,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一些问题,所设置的问题最好能够承上启下,同时还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有关幂以及乘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这样的问题:

在上述几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旧知识,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来引出新知识,并运用解决旧知识的一些方法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学生通过对“22·22·22=”的计算和探究,学会了将这种方法延伸应用到第二个问题的求解中.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也是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通过第一问的复习和提示,可以大概探究出第二、三问的计算方法,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即使学生没有得出第二、三问的计算方法,也能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目标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学目标将更容易实现.

二、把问题设置在课中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达成教学的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把重点和难点等问题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并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把一些重难点分解成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全面理解.

例如,在学习有关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如右图,分别延长等腰梯形ABCD的两腰BA与CD,相交于点E,试说明△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这道题考查的其实就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置问题.

1.根据等腰梯形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到哪两个角相等呢?(∠B=∠C)为什么?(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

2.根据∠B=∠C,可以得到△EBC的哪两条边相等?(EB=EC)为什么?(等角对等边)

3.那么,△EBC是三角形.

4.再结合BA=CD和EB=EC,所以.

5.所以,△EAD是三角形.

以上就是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分析,把问题分解成小部分之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清晰完整.

三、把问题设置在课后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课堂教学固然是重要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的形式进行的,但学生的课外时间也要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自主地、积极地进行巩固和复习,这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听讲,在课外不适当复习的话,也会很容易忘记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因此,要提高学生在课外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适当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者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另外,还有些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拓展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完有关分式的相关运算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练习题及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解决.

1.这个算式中包含几个分式?在进行什么运算?

2.算式中的每个分式中,包含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3.在运算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对某些部分进行因式分解?怎样计算比较简单?

4.分式的乘法法则是怎么样的?如何利用分式的乘法法则来得到正确的积?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但可以让学生复习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学习,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通常,在课堂上,教师把所要教学的知识和内容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分析,把这些知识和内容融入一个个问题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种方式有非常清晰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好的问题是整堂课的中心,教师则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教学.因此,问题的设置无论是内容还是时机,都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下面笔者就问题的设置谈几点看法.

一、把问题设置在课前

课前,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一些问题,所设置的问题最好能够承上启下,同时还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有关幂以及乘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这样的问题:

在上述几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旧知识,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来引出新知识,并运用解决旧知识的一些方法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学生通过对“22·22·22=”的计算和探究,学会了将这种方法延伸应用到第二个问题的求解中.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也是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通过第一问的复习和提示,可以大概探究出第二、三问的计算方法,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即使学生没有得出第二、三问的计算方法,也能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目标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学目标将更容易实现.

二、把问题设置在课中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达成教学的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把重点和难点等问题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并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把一些重难点分解成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全面理解.

例如,在学习有关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如右图,分别延长等腰梯形ABCD的两腰BA与CD,相交于点E,试说明△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这道题考查的其实就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置问题.

1.根据等腰梯形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到哪两个角相等呢?(∠B=∠C)为什么?(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

2.根据∠B=∠C,可以得到△EBC的哪两条边相等?(EB=EC)为什么?(等角对等边)

3.那么,△EBC是三角形.

4.再结合BA=CD和EB=EC,所以.

5.所以,△EAD是三角形.

以上就是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分析,把问题分解成小部分之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清晰完整.

三、把问题设置在课后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课堂教学固然是重要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的形式进行的,但学生的课外时间也要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自主地、积极地进行巩固和复习,这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听讲,在课外不适当复习的话,也会很容易忘记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因此,要提高学生在课外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适当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者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另外,还有些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拓展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完有关分式的相关运算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练习题及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解决.

1.这个算式中包含几个分式?在进行什么运算?

2.算式中的每个分式中,包含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3.在运算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对某些部分进行因式分解?怎样计算比较简单?

4.分式的乘法法则是怎么样的?如何利用分式的乘法法则来得到正确的积?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但可以让学生复习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喜欢
分式课外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认识分式
1.3 分式
拆分在分式题中的应用
例谈分式应用中的大小比较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