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言言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注重培养职业技能与知识,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通过对黑龙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从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来探索黑龙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297-02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人文”,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和核心的部分,體现先进的价值观。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知识理论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将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高职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逐步形成高职学生的一种稳定的内在的精神品格。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增强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助于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的培养。总之,积极开展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无论是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还是对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都产生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黑龙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黑龙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实地调研,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发现黑龙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首先,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较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泛滥,在学习上缺乏想象力,在实践中缺乏创造力,在生活上缺乏审美能力,意志力不坚定,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其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过调研发现黑龙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素质教育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完成,没有设置其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实用技术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再次,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强。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类课教师上课只是进行简单的课程知识的传授;由于自身教育背景的限制,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诚信、责任、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又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强,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高职学生对人文教育存在的热情很高,但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仅仅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二)黑龙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首先,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科学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功利主义倾向严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观点左右了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到技术,拿到毕业证,找到好工作,人文素质教育被弱化,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建设。
其次,高职院校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很容易把职业教育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培训,而忽视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扭曲了职业教育价值观与人才观[2]。高职院校普遍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投入很大的精力,争建特色专业、争创精品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因为没有具体的实用性,在这方面投入很少,往往被忽视,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几乎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再次,高职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目的,他们学好自己的专业,就是为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做准备,因此他们带着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学的好与不好无所谓,上此类课程,只是为了拿到课程的学分,没有提升个人素质的强烈欲望。
三、黑龙江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体系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3]。高职院校树立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理念,应当克服技能教育为主、人文素质教育为辅的思想,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课应设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各专业学生每年至少开设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在专业课教学中也应渗透人文精神,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起到关键的作用。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是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前提,高职院校要把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比如通过让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增强理论知识;通过让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扩大人文视野;通过评课等活动,互相学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等。建设一支以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为主体的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人文环境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校园物质文化指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学校的建筑、校容、校貌、雕塑乃至校园山水等各种设施,都是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反映,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校园環境建设,要注意合理布局,完善文化设施,同时要重视校园景观建设,绿化美化校园,还要充分挖掘教学设施中美的因素,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校园制度文化即高校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而设立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叫“规范文化”[4]。校园制度包括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准则,它发挥着规范作用,同时对学生具有调控和导向作用。制度制定得合不合理,执行得公不公平,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校的教育意志和道德要求都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体现,所以制定校园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反映学生的切身利益,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校园精神文化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广大校园人的实践活动并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创建的思想与心理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可以分为校级、院(系)级、专业和班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可以分为体育类、艺术类、社会实践类、学术类、人际交往类等等。应该根据其性质特点,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音、体、美和各类学生团体的作用,广泛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使这些活动贯穿于高职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有效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覆盖到所有学生,形成校园文化活动的传统和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强化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其深刻性和丰富性,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5]。目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由自愿自发的个人行为发展成为有组织、有规模的教育形式。现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都是“校企合作”和“工学合作”。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验实训,还可以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工作。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不仅学到了实践技能,而且由于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熏陶,职业道德修养也得到了提升。目前,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服务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行为修养。因此,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师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来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显章,徐葆耕,袁德宁.关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1996(1):29-30.
[2]迟成勇.高职院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4):74-76.
[3]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4):95-98.
[4]白振飞.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64-67.
[5]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思[J].上海高教研究,1998(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