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燕
摘 要:先秦儒家孝悌思想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原初朴素情感,其在中国社会存在已经上千年的历史,这种社会存在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如今,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转型,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化困惑,人们开始冷静思索中国人的现代化精神家园,开始反思我们每个现代中国人都印有的儒学印记。自然,先秦儒家孝悌思想的本质内涵、现代启示研究也成为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先秦孝悌;本质;启示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53-02
一、先秦儒家孝悌思想的本质内涵
(一)“孝悌”是种族的延续
恩格斯曾经说过“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对生命的延续,对种的繁衍是人类作为生物体最原始、最自然的诉求。了解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种族的需要绵续并不是靠单纯的生理冲动及生理作用而满足的,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设备活动的结果。无论西方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希腊文明起源,还是东方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华文明初源,细细考量不难发现其人文源头都离不开人类对生命的崇拜,只不过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不同的种族在交媾生育的自然本能上升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唤化出了不同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行为或者说文明。自然,这种差异导致了现如今“文明的冲突”。也正应如此,西方人的“生命崇拜”唤化出了西方人“两性”伦理下,“在什么层面上有爱情的人才会触犯法律?”(柏拉图《会饮篇》中《论爱神》)的“个人主义”文化及现代西方文明,而东方人的“生命崇拜”唤化出了东方人“亲子”伦理下,“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篇)的“孝悌、亲亲”文化及现如今的中华文明。儒家对孝悌思想基本内涵的阐述恰恰说明孝悌的最高准则是种的延续不断的本质特征。
(二)“孝悌”是仁爱的表达
爱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天然动力,是宇宙赋予生命延续的一种天然中介。“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氏春秋·孝行篇》、《孝经·天子章》),《论语·阳货篇》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情景: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一种天然爱的情感,“孝”不过是爱的回报。或者我们可这样来理解:正因有爱,孝悌作为对爱或者说对生命延续的一种表达才有可能成为我们今天再次讨论的话题。孝悌是爱的集中体现,更是儒学寻求“亲亲”的重要尺度。孝悌之本质“独有‘爱是真的。”虽然这种对等之爱在汉唐、宋明、清末以后得到了极致的推广以至产生了阻碍现代文明发展的愚孝,孝悌也成了“忠”、“顺”的代名词。即使如此我们也无法否认“孝悌”是爱的表达的合理内核。
(三)“孝悌”是人自身的存在
“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地开始改变了它的方向。我们几乎可以在人的文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这种过程。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并没有消除掉这种最早的神话学解释,相反,它保存了神话学的宇宙学和人类学而给它们以新的形态和新的深度(卡西尔《人论》)。孟子作为儒学主要代表人物,在谈论儒家孝悌思想时,曾举过一个关于舜被其父母和其弟迫害的例子。尽管现实中的舜的父母和弟对之屡次加害,但是舜仍然能“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史记·五帝本纪》)。在这个故事里,不仅舜将孝悌亲情关系解读为了一种道德命令、超越的伦理存在,而且孟子的讲述也传达了一种绝对的、超越的、客观的孝悌人伦道德关系。正因如此,儒家才能推己及人,“修己安人”(《论语·宪问》)、“内圣外王”(《庄子·天下第三十三》),才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由此“孝悌”是人的存在,即如赫拉克利特说过的那样“我们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二、先秦儒家孝悌思想的现代启示
以上对先秦孝悌思想本质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其首先源于人类一种朴素的原初情感,这种朴素的原初情感在历史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的不断催化下,成为一种系统化、具体化、普遍化的伦理模式。这种伦理模式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千年的繁盛和沧桑。进入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救国图强的现代化追寻中,这种伦理范式开始发生嬗变,也曾作为改良派的一种应急手段遭到批判。
如今,随着中国现代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人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化转型,开始理性思索中国人的现代化精神家园,开始自觉追问中国人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儒家思想合理内核,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每位现代中国人身上印有的或多或少的儒学印记。先秦儒家孝悌思想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的启蒙思想之一,其本质内涵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从人的自我完善讲
早在1848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重要核心价值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主张人的“和谐教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更是提出,人“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可见,人类社会从原始走向现代其动力来源不仅仅是欲望、物质等的需求,其人的自我完善或者说人的自我认同也是一个重要力量源泉。而先秦儒家孝悌思想中,首先“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的本质内涵,正是人的主体认同的情感需要或者是人的主体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因此人的自我完善才有了实际意义。如果从这个意义来理解先秦儒家孝悌思想本质内涵,既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前提,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结果。其次,梳理先秦儒家孝悌思想的本质内涵,可以发現其伦理逻辑起点是“人,即人的个性自由”,在这里“仁者,人也”的个人自我意识与现代化社会中倡导的“自我”是一致的,与当代社会中自我独立性的不断成长趋势是同向度的。如今,在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大背景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推动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急速提高、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老龄社会日益凸显等社会问题无时无刻不摆在每位中国人面前,中国人必须做出积极的价值判断。无论何种形式积极的价值判断,其自我主体认同、自我完善或者说自我素质的提高都将是核心要素。自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先秦儒家孝悌思想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其原有伦理原点在未来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化启示意义。
(二)从家庭伦理再建讲
家庭即社会生活单位。从社会设置来讲,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制度及群体利益形式。一般家庭是通过婚姻形成血缘或通过婚姻形成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聚集的共同群体。家庭伦理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调节家庭成员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和延续,家庭伦理与社会理论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自然,家庭伦理是开放的体系。如今,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家庭作为社会变迁的基本生活单位,也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关系再次变革。传统以家族世代同堂为单位的“直系”家庭模式已经开始转化为现代以三口之家为单位的“核心”家庭模式。“核心”家庭模式在解放生产力,促进人的独立性成长等方面都有利于社会进步。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直系”家庭模式转变为“核心”家庭模式时给中国人带来的家庭意识淡薄、离婚率增高、亲情伦理关系“倒置”等现代化困惑。因此,在“核心”家庭模式家庭伦理再建过程中,先秦儒家孝悌思想中敬仰双亲、诤谏等思想是具有真谛式启示含义的。
(三)从公共秩序重塑讲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论证:1)先秦儒家孝梯思想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伦理规范中最重要的一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今,重提先秦儒家孝悌思想本质内涵,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在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期,这种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加强,必将增强社会主义国家观念下的民族凝聚力。2)先秦儒家孝悌思想本质中所倡导的“仁爱之心”、“博爱之心”及“推己及人”等思想很大程度上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而且也是“集体主义、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精神的张扬。这些精神在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也是值得大力宣扬、复归和完善的,它们的精神实质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精神内容却是一致的。
总之,先秦儒家孝悌思想的本質内涵是丰富的,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形成的文化精髓。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本质内涵有所不同,也曾经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文化工具被极度化,但是其合理内核仍然被中华民族自觉、不自觉地传承至今。无论我们现代人愿意或不愿意这种合理内核其已经固化为一定的中华民族认同,形成了一定的中华民族心理。自然,我们作为现代人面对“天下万物”,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儒学立场,重返本真,挖掘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1][战国]孟柯.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郑艳玲.大学·中庸[M].合肥:黄山书社,2011.
[3]林安梧.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4][法]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论语[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后晋]刘■,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论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