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庆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如今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信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从兴趣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如果只是为完成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感觉很枯燥,也就失去了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了。其实,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容易,教师应该多应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部学习动机。
二、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涉及太多理论复杂的知识,要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形成“以任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从站在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将这种思维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但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那么,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如在讲授 Windows XP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到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然后教师对他们的想法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经常把学生不懂的知识教给学生,演示给学生看,接着就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进行练习。确实,这样的方法可以教会学生很多知识,但可能会扼杀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激发探索的兴趣。
如针对“WindowsXP控制面板”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如何打开控制面板?如何设置屏幕背景?如果学生能够在操作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对控制面板其他一些内容的操作也就能融会贯通了。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学生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把握重点,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系列化的问题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从而真正取得良好的实效。
五、因材施教,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的效果差异也很大。教师如果对他们提出相同的要求,学生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因人施教,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使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渗透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叶上雄.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