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
现行数学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一些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兴趣浓厚,可是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模式单一,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照本宣讲,平铺直叙,不善于处理教学环节等,使学生感到数学高深莫测,失去数学学习兴趣;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结论,轻过程,学生没有思考、想象、探索和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体验、交流和表现的机会,更谈不上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面对新教材,如何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注重起始阶段的教学
学生刚进入初中时,一般都感觉数学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欲望较强烈,这为我们进行数学兴趣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予学生感染,侧重消除学生害怕数学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新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看、喜欢动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产生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优化课堂教学,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使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运用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特别是电教手段的广泛应用)。初中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动机。对此,我们的做法是:
1.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反馈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的欲望的作用。教师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似曾相识,从而激发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根式方程的解法时,我设计如下一组关于复习旧知识的提问:①什么叫方程,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举例说明。②你都学过哪些方程?解这些方程的主要步骤是什么?解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③在解这些方程的过程中,解哪一种方程时必须验根?为什么要验根?这组问题实际上为理解新知识做了必要的鋪垫,使得根式方程和它的解法成为整个“方程”这段知识整体结构的一个自然发展。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教学“七巧板”时,我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制作,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置于适当的情境下,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自然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3)基础练习,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基础练习,引入课题,把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向对新问题的探索上,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导入,我这样设计:让学生先解三个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三个方程分别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数根,由此引出课题,直截了当地推出问题:一元二次方程何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没有实数根?有什么规律?
2.营造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独立思考、乐于探究。
3.创设数学思维情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就是要让学生展开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一是可以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二是可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赞扬,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拓宽视野,发展个性特长和创造力。教师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继续追求成功。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开辟第二课堂,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鼓励他们勤于动手,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闪光点”,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总之,如何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各不相同,这有待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从而推进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