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鸽群
所谓班级管理导师制,就是把传统的班建制与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制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班级管理模式。这种班级管理模式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珍视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施行人性化的管理教育,创设和谐、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人文环境,把教育人、尊重人、关心人贯穿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这种班级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其一,导师既管教又管导使教育形成合力;其二,加强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三,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教师由班级的管理者转变为班级管理的引导者,使教师和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都发生了改变,有利于调动师生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
班级管理导师制模式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区别主要如下。
一、一个班有三个班主任
我校在每个实验班级配备了一名班主任导师和两名班级导师,班主任导师和班级导师都由班级任课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在班主任导师的领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班级管理,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成长。班主任导师由学校统筹安排,班级导师通过师生双向选择产生,三位导师当同一个班的班主任。
二、三名导师轮流值日
班主任导师和班级导师轮流值日对班级进行一日常规管理指导。班主任导师负责星期二和星期三,两位班级导师分别负责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四、星期五(地域偏远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星期五中午放学,星期日下午上课)。学生成长日记由值日导师批阅,班主任会议由值日导师参加,会议精神待全体导师统一思想后贯彻执行,周工作安排和总结由班主任导师做。值日导师要做好值日记载,做好值日移交,值日导师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三位导师协商解决。每周日班主任导师组织召开一次导师联席会议,总结本周导师工作,安排下周工作要点。
三、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导学关系
班级管理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师徒导学关系。导师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是引路人,学生是班级的管理者,是班级的主人。初中自主化班级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师生共同管理班级;八年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班级;九年级,学生完全自主管理班级,导师适当予以指导。
四、师师关系是分工协作关系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一人在管理班级,任课教师游离于班级管理之外。班级管理导师制特别强调导师间的合作,三位导师当同一个班的班主任,思想要统一,步调要一致,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有一支德艺双馨的导师队伍,还要有科学的导师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导师以无私奉献为荣,以团结协作为乐。
五、个别辅导是基本特色
班主任导师和班级导师除了要承担班级全体学生的班级管理指导任务外,每位导师还要承担班级约三分之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任务。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导师的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与导师的工作成效相关联。这里所说的个别辅导与平时所说的辅优补差是不同的,它要求导师面向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新生入校后的第二个月,导师就与受导学生签订“导学协议书”,协议书生效后,导师就与学生建立起了导学关系,这种关系一直要维持到毕业。导师的个别辅导内容可以用二十个字概括:思想诱导、生活辅导、学习指导、工作引导、心理疏导。导师每星期至少对受导学生进行一次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辅导的内容由学生确定,辅导的时间和地点师生共同约定,辅导的方式师生共同探究。在个别辅导中,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强调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同导师一起学到的。目前,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很浓,导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请教的习惯,只有学生愿学,个别辅导才能真正起作用。
我国有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农村学校教育问题早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是800万农村中小学教师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实行班级管理导师制的基础会越来越牢固,班级管理导师制模式一定会为更多的同仁所接受。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