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子》与移民的混杂身份研究

2014-07-09 06:46张旭
理论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身份

[摘 要]《午夜之子》是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通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和混杂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身份的混杂性,探讨现代印度人及移民的混杂身份。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人物身份,为当今后现代的各国移民构建一种重新定位自身身份的策略。

[关键词]第三空间;混杂;身份;《午夜之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05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25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3年度齐市社科项目《文化冲突在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的文学阐释》的结题成果,项目编号是QSX2013-18WT。

[作者简介]张旭(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大学英语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后殖民文化批评。

一、引言

《午夜之子》是二十世纪英国印度裔著名小说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该作品自面世后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轰动,荣获布克奖等多项文学大奖,使得拉什迪可以和米兰·昆德拉等世界级文学大师并驾齐驱,并被普遍认为是“后殖民文学”最重要的代表。拉什迪本身兼具印度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多重文化和文学背景,这让他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从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该作品以印度次大陆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萨利姆个人命运以及其家族历史的叙述,以广阔的政治和社会视野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现了印度独立前后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宗教纠纷等极其复杂的各种现象,并进一步展示了在“后殖民时代”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汇和融合的阵痛过程。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中,体现基督教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这一外来文化和固有的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相互冲突、相互渗透。在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各种宗教文化必然互相渗透与融合,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族群最终可以互相宽容和平共处。这既是作者的终极理想,也是南亚次大陆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必然。

由于《午夜之子》神话色彩浓厚,多元文化、寓言、象征意味明显,展现了作者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基督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在印度独立前后相互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因此,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可以为这部作品提供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异质文化的碰撞并不是对殖民地文化的绝对否定,而是将对立或矛盾的成分同时给与表达的历史过程,这是一个纷繁复杂、持续不断的、互相协商的过程。

二、意象与人物身份的混杂

移民的后果之一就是移民身份的碎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午夜之子》中的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移民的这一碎片化身份可以看作是对所有记忆和历史碎片的汇编与重新排列。在小说中,通过萨利姆——不可靠的叙述者——的破碎的记忆,展现了这一家庭支离破碎的家族故事以及同样支离破碎的印度历史。这其中重要的意象之一是萨利姆的鼻子。鼻子作为贯穿整个叙事的形象,把其他一系列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萨利姆的鼻子被赋予了非凡的穿越时间界限的能力,可以去寻找秘密和过去的事件,不过这些秘密和事件也常常是支离破碎的。鼻子的结构功能存在于众多的文本叙述中。除了有助于语篇的衔接,鼻子还作为一种记忆装置。它包含在过去记忆的情境中,读者通过叙事的早期阶段逐渐接触这些回忆。萨利姆的故事可以激发读者检索主人公沿着记忆的路径恢复的遥远的记忆。很明显,拉什迪用鼻子的形象来构建文本,并组建一个与鼻子相关的事件和人物网络。利用其隐含的潜力,拉什迪确立了鼻子意象的模糊与不稳定。鼻子这一记忆装置,是一个特别有效的定位小说文本的措施。有关鼻子的典故连接了过去和现在,混合了两者之间的边界。通过这种影响的重叠,鼻子使萨利姆的生活变成一个编译个体经验和国家历史的融合体。

在萨利姆的一生中,蛇和梯子的游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蛇是邪恶的。事实上,简单的概括可能有更加复杂的意味。蛇毒既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救人,给人带来生的希望。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是婴儿萨利姆得伤寒的时候。家人认为没有希望能够救活他,直到蛇毒拯救了他的生命。第二次是萨利姆失忆之后,蛇的毒液使他恢复了记忆,让他回想起童年时的朋友。对于年轻的萨利姆来说,善与恶的区别,或是蛇和梯子,总是模棱两可的。在圣经中,善与恶,就像是蛇和梯子,被视为相反的、单独的力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這些明显的分类让人困惑,它们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事实上,医生利用蛇的毒液来救人这一现象预示着好与坏、善与恶的分界是不明确的。碎片化的实例充斥着整部小说,不同的碎片构成相关的世界,最终融合成家族与国家的历史记忆。拉什迪在一个采访中承认,整个叙事都是基于他和其他人的记忆,因此诸如错误的日期和各种神话等都是他有意为之。因为他并不想要写像新闻真相一样的东西,而是想要描述印度独立后人们的记忆。

东西方文化在获得独立的印度大陆上互相碰撞、交融,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生活,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阿济兹热衷于西方医学以及一切西方文明世界行为,他回到印度之后,想要成为一个完整的印度人,但却遭到了代表印度传统文化的泰和其他人的排斥,他们无法接受他所代表的一切西方文化。因此阿济兹周旋在两种文化之间,他的身份不可避免的变得混杂与矛盾。而萨利姆的名字本身就具有西方文化的意味,从中体现出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融合。他能够倾听其他午夜的孩子的心声。每一个孩子都身处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与生活习惯,展现出其父母的价值观。所有这一切让萨利姆失去宁静的生活状态,不得不承载太多的历史记忆,无法确立自身的纯正身份,在终生寻找自身身份的过程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混杂身份的影响

独立后的印度正在经历一个自我评价身份转换过程。拉什迪希望他的作品从一个殖民地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移民的碎片化身份在新的国度里的重建。通过开放的策略,超越文化霸权、跨越文化空间的界限,寻找可以重新定位自身身份的“第三空间”。

在面对东西方文化冲突时,传统的印度人如泰和纳西姆,坚持自身的传统文化,坚决拒绝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阿济兹和艾哈迈德则是接受西方文化的代表。通过模仿西方人,阿济兹和艾哈迈德进入霍米·巴巴所谓的“模仿”,从而形成模糊的混杂身份。小说的主人公萨利姆总是痴迷于太多的历史记忆,和其他午夜的孩子一样,注定要成为历史的受害者。虽然他拥有感应其他人心声的心灵感应能力,但他却无法获得有关这个世界的百科全书式的介绍。因此他的身份注定是混杂的,不可能有所谓的纯粹的身份。通过不停的协商,混杂的过程会产生不同的东西,新的不易识别的领域。萨利姆的下一代亚当,意识到了自身的混杂身份,并且欣然接受这一身份。打破二元对立,在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亚当创立了自己的“第三空间”。因此,这一混杂身份的确立为其他印度人和流散族群提供了新的文化对话的策略。

根据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所有的文化都是不纯粹的、混杂的。拉什迪通过展现小说主人公萨利姆的历史牺牲品的宿命、其子亚当对自身混杂身份的欣然接受,扮演着西方中心文化与东方边缘文化、东方边缘文化内部之间的“协商者”与“混杂者”这一身份。作者本人主张多种文化的混杂,他既想消解西方主流文化的“中心”,又想消解东方文化内部的“中心”,遗弃不同的宗教文化可以互相协商,相互融合。作者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不同宗教的文化典故,因為印度本身就是一个汇聚了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等世界各主要宗教的国家,正是这些文化典故共同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印度文化。

四、结语

《午夜之子》为萨尔曼·拉什迪赢得了众多赞誉,但是他对宗教文化冲突的大量描绘也给他招致了无数批评。不过他的这些描述除了希望揭示和谴责冲突,更是希望帮助人们从极端主义的无知中清醒过来。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多元的文化格局。过去的西方一元文化统治正逐渐变得多元化,而昔日的东方边缘文化正逐渐获得中心地位。自古以来人类的不同文化一直是多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没有纯粹的单一的文化,而印度文化本就是各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融合体。《午夜之子》代表着杂糅的后殖民文化。获得独立后的印度人,已经有一些他们过去的殖民者的特点。只有当他们能够实现他们的混杂身份,他们就可以寻找一个适当的角度面向未来,像亚当一样创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三空间”。因此在后现代的今天,倡导对不同文化与文明的友好和理解,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谅解,有助于推进构建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有助于世界各地的移民和流散族群创立自身的“第三空间”,重新确立自己的混杂身份。

〔参 考 文 献〕

〔1〕 Rushdie, Salman. Midnights Children 〔M〕.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1981.

〔2〕 Bhabha, Homi.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 Routledge, 1995.

〔3〕 Rushdie, Salman. "Hobson-Jobson"〔A〕. Rushdie, Salman. Imaginary Homelands: Essays and Criticism, 1981-1991〔C〕. London: Granta Books, 1991.

〔4〕 Hassumani, Sabrina. Salman rushdie-A Postmodern

Reading of His Major Words〔M〕.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2002.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探究第三空间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探求文学创作的“第三空间”
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