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词汇 掌握规律

2014-07-09 20:25彭乐群彭慧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词义现代汉语文言

彭乐群+彭慧群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水平及在考试中正确翻译文言句子?笔者认为讲规律,给钥匙,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是光学规律还不够,还必须尽可能地多读作品。这里笔者只谈在注重词句、掌握规律方面的看法。

首先,应该落实什么词汇,传授什么规律,笔者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词汇方面要重视常见的文言词。一般地说,文言词汇大都是单音、多义的,它们往往成了现代汉语中的词素,一个这样的词素又往往可以构成许多词。这许多词大都可以表示这个文言词的意义。根据这个特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探求词义,并联系句意作出恰当的选择。例如“录”字,作为动词,可以想到抄录、记录、摘录、录写等词,联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上下文,在“手自笔录”这句里可以看出这是“抄录”的意思。有些学生却用了“记录”。这就是没有想到“录”字还可以构成其它的词,或者是不知道从句中看词。也有许多词用现代语对译,并无一字相同。即如“录”字还可以解作“抄写”。但是基本意思并没有变。掌握了这条规律,可以解决不少问题。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脱离句意来硬拼。如《张良传》中“顾谓张良”的“顾”不是“照顾”,而是“转过头来看”,“业为取履”的“业”不是“职业”,而是“已经”。有的学生就恰恰弄反了。还有少数单音的文言词译成现代汉语还是单音词,如“弗”只是解作“不”,有些学生译成了“不能”、“不敢”,便不准确。所以任意推演是不行的,当然更不能胡猜。

还要注意词义的变迁。有些词古今都在用,但意义有变化。如“兵”的古义是“兵器”,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只有在成语如“短兵相接”中才保留着。“走”原义是“跑”,现在也只有在“走马观花”等成语中才能见到。这两个词的古义由于在课文中学过,这些成语也是常见的,学生做这些题目时答错的较少。“褐”的古义为“粗麻布衣服”,较为罕见,就很少有学生答对。再如“是”古文中常用为“此”,“或”多用作“有的”,现代汉语就不这么用了,由于课文中经常学到,一般学生也没有弄错。“假”字多用作“借”,则因课文中出现得较少,弄错的也不少。至如“因”多作“于是”、“就”解释,许多学生也只知解释“因为”,那就不应该了,总之,由于不明古义或印象不深,他们很容易按照今义去理解。平时教学遇到这种地方,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反复的次数多了,他们就记牢了。

还有同音通假的问题。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如“直”古读若特,与“但”为双声。故“直不百步耳”之“直”解作为“但”,而在《史记留侯世家》中“直堕其履圮下”的“直”解作“特”。这需要懂得双声迭韵,还要懂得古音,对中学生不宜讲得太多、太细。但是适当讲点常见的、古今音同的通假。对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还是有帮助的。

虚词也要重视。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开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有的学生在“耳”后判断。推其原因,固然是与他们没有见过三个虚词连用有关系,但也是由于对“矣”的意义和用法还不清楚。“已”通“矣”,但是,“矣”不能通“已”,作“已经”解。而且“矣”是一个最容易掌握的虚词尚且如此,可见在教学中碰见常用的虚词也必须给学生交代清楚。

语法方面,要着重讲清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处,也不要忽视与现代汉语的相同或相似处。

词法上,有许多学生不懂得名词可以作状语,因而把“手自笔录”译成“自己亲手记笔记”,“用手当作笔写作学习”,“手拿着自己的笔和笔记本”,不知道“笔”是修饰“录”的状语,也不知道由于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作状语,要翻译成“亲手用笔抄写”。对“衣褐”的理解各种各样:有按照动宾关系来理解的,如“穿着衣服”,有按照偏正关系来理解的,如“贫苦的贫民”等。除了“褐”字不懂或不太懂之外,从结构关系说,只有理解为动宾才是正确的,其它都是错误的。而关键则在于对“衣”字的用法是否了解,是否知道名词可以作动词用。至于“履我”一句,由于结构关系更难分析,答错的就更多了。如“这鞋是我的”,“鞋还给我”,“我的鞋”等等,这些学生懂得“履”是“鞋”,却不懂得它也是作动词用的。至于连“履”字也不懂得,就错的更严重,这就另当别论了。

在句法上,要重视文言文一些特殊的规则。还是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如“弗之怠”一般翻译为“不放松这项工作”或“不放松抄写工作”,是把“之”作为前置宾语,这体现了文言语法的一个特点。但做题目时学生的答案是形形色色的,说明学生对这种句式还不理解。其实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并不多,只要反复讲练,而且讲完每篇文言文都要总结一下,他们是能够掌握的。

有些语法和现代语相同的句子,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古今说法有些不同的习惯更需要注意。比如“手自笔录”,在句子结构上和现代语法相同,除“笔”字作状语外,“自”字在文言文中一般作副词,也是状语,相当于“亲自”,但译成现代汉语却是“亲自动手抄写”。“手”字从略,翻译为“亲自抄写”,意思也大体相同,可是结构变了,如翻译为“亲手抄写”,结构没有变,但词序变了,因为“自”字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不用在名词前的。讲课的时候自然不一定讲得这么细,但是告诉学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翻译,却是非常有必要的。

《送东阳马生序》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这句话的结构和词序跟现代语法完全相同,不难翻译。但由于现在的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知之甚少,也会翻译错。“多”跟什么词发生关系,他们弄不清楚,有的把它跟“人”搭配,翻译成“很多人”或“人很多”,有的把它跟“书”搭配,翻译成“很多的书”或“别人有多的书。不知道这个“多”字是修饰“假”字的。虽然讲的时候要不要作这样的分析,应看学生的现代语法基础而定,但句意总是可以讲清的,在考试时要尤为注意。

上面说的这些规律性问题,大都在课本的练习题上有的。习题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一下掌握还是有困难的,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另外,如何注重词汇及掌握规律?我认为在学文言文时首先是要把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摆到重要的位置,不要以思想内容的分析代替词义句意的讲解。

在中考和高考的试卷上,翻译句子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只能模糊地讲点句子的大意,不能根据词义句法把原意讲具体讲准确。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无从致书以观”,有的学生翻译为“没有钱买书”,“没有什么书看”,“没有钱供我读书”,“从来没有读成,而且没有看过”。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不懂得“从”和“致”的意思。一个句子碰到两三个不理解的字,翻译起来就容易走样了。

由于不能紧扣词义和句法,又往往把分析当作翻译,把发挥当作原意。这在“弗之怠”一句反映得最为突出。有联系上文“计日以还”来翻译的,如“不敢拖延借书的时间”;有联系上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来翻译的,如“不怕寒冷”,“在极其困难的场合也坚持抄写”,“不能妨碍他学习的决心”,这些翻译还是从不同角度讲到了原句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可是与原文却不相对应,这也是要注意的问题。

因此,讲这些内容时,应把思想内容的分析同词义句意的讲解区分开来,不要混为一谈,不要顾此失彼,不要让文言语文课的工具性完全被思想性、文学性等淹没了。

其实,笔者强调注重词汇、掌握规律,并不是说字字句句都要讲,条条规律都要讲,这是因为学生的文言水平虽不是很深,但不是每字每句都不懂,如果字字句句讲规律,则反而杂乱无章、漫无边际。其中难句的语法结构又是超课程标准可接受原则的,这就会使学生越搅越晕。因此,要有计划有重点的安排各种语言基础的训练,从新课程要求着眼,从学生实际出发,决定详略取舍,循序渐进,并在适当的时候,联系课文来巩固。

彭乐群,彭慧群,语文教师,现居江西湖口。责任编校:秦晓燕

猜你喜欢
词义现代汉语文言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大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