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林
摘 要: “三三六”英语教学模式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获取知识,从整体上强化学习能力。本文着重针对初中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三三六” 自主学习 英语教学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包含目标教学模式、计划教学模式、常规教学模式、“三三六”教学模式等。对这些教学模式的内容和优势进行分析,“三三六”教学模式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强调学生爱课堂、爱学习、爱知识的高校教学模式。就此,本文着重针对初中英语“三三六”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一、“三三六”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三三六”的教学模式,三指的就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将学习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和小组完成,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小组的集体智慧和积极意识,以不同角度和模块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在第二个“三”中,主要表示自主学习中的预习模块、展示模块、反馈模块,从总体上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意识和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习效果和整体学习意识。并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讨论、目标设置、重点问题的深入探究等,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和新的策略,从整体上强化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生成新的目标,为课程的展示做一系列的准备。只有这样充分地进行课程的预习,才能真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价值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是在长期实践教学和经验总结中完成的教学改革,其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合作精神有积极影响。就此,本文针对其价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1.强调责任意识。“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不仅将传统的教学知识传递给了学生,而且为学生高质量的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变了传统把握知识课本,忽略了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弊端。其强调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且从整体上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将课堂转变成培养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基地,使整个课堂逐渐变得更有生气。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一个硬性的模式当中,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反馈,体现了学生在探索知识中的能力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积极培养学生人生目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实现目标,帮助学生深入性解答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团队学习合作中。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权,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局面。通过注入式教学转向发动式教学,从根本上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技巧。
三、确定重难点,为学生打造个人舞台
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彰显学生的自主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根据文本的内容确立操作步骤,根据预习课程和预习内容,从整体上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构建,真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进行水果教学的过程中,其重点在于水果的名称和利用水果进行的对话。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情景模式进行教学和强化教学,从整体上完善教学重点,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重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将初中英语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合
网络化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流沟通的高效率。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过量的信息资源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被学生融入其中,造成虚拟世界给处于基础教育带来双面影响的作用。但是,从“三三六”教学模式的角度来说,它强调了英语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融合,根本上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多元化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彰显通过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并且,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利用网络上的教学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和技巧,从根本上完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对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有很大的影响。
五、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化“三三六”自主英语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效果,从整体上促使学生树立学习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庆光.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刘晶.自主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主体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