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
【设计内容】
《认识角》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P73—76“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关角的知识。本设计通过“拼一拼”、“摸一摸”等一系列的体验性活动贯穿全课。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教学内容看角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的学习目标。所以本篇教学活动设计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本节课分为初步感知—直观体验—操作练习—发展新知这几个层次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同时体会到角来源于生活并无处不在。
2.在互动体验和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
活动一:拼图游戏,引入“角”。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抓住孩子喜欢游戏的心理设计拼图游戏这一环节,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动手拼图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角”的图形。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做一个“拼图游戏”:分别用两根、三根、四根小棒随意拼图形。
当用两根小棒时,很多学生都能拼出角来,老师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顺势揭示: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角。
活动二:说一说、剪一剪、摸一摸,体验角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角的特点,感受角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设计了如下实践操作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都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过角,让他们自由交流,并且强调角一定是在物体的表面上的。例如,黑板的表面上有角,同时可以用手顺势摸一摸黑板的表面,暗示学生角是两条边中间所夹的部分。
2.出示五角星、三角板的图片,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图片上的角,将这些图形从纸上剪下来,然后摸一摸它们上面的角,并让他们交流剪、摸、看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然后归纳出角的特点:角有两条直直的边,一个尖尖的顶点。同时向学生介绍表示角大小的弧线符号:通常我们会从角的一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边,用这个记号表示角张开的大小。
3.在生活中寻找角。学生找角的范围很广:文具、书籍,教室里的各种事物。找到这些角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摸一摸两条边中间所夹的部分。
活动三:做角、玩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变化。
动手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这一环节是希望在操作活动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比如用肢体动作强化对角的感知,在玩活动角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角变大变小的奥秘。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用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角。学生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因而兴致勃勃,每人都想上台一展自己的创意。他们运用自己的腿、手臂、躯干、手等表示出了五花八门的“角”。(在这个环节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我们的活动只是一个形象的表示,并不是严格遵循角的定义,而且生活中很多“角”都是这样,因为客观需要而有所“变形”。例如:桌角,为了避免学生受伤不能做得太尖。)
2.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做角。我们可以用上自制的学具——活动角,让学生用活动角做一个角,然后想办法让角变大、变小,引导学生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角是如何变大变小的。小组展开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活动四:学习画角,探索角的大小与边无关。
在这一环节希望学生掌握正确的画角方法,通过尝试延长、缩短角的两边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感觉画一个角,然后通过课件演示规范的画角步骤和方法,并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自己动手画一个角,标清楚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加长角的两边,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老师把边加长以后,这个角的太小改变了吗?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由辩论,认为角变大了,说说你的理由;认为角的大小不变也要拿出有力的理论与之辩驳。最后引导学生发现结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活动五:拓展欣赏,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最后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物如:剪刀、皮箱、时钟、房顶、家具。让学生找出这些藏在生活中的角,同时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后的实践活动:回家后把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听过的角都记录下来,名字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鼓励学生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一定会有收获。
【活动评述】
这个案例的精彩之处在于:1.它将所有知识学习自然地融于各项活动中。2.各项活动的设计紧紧地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3.整个知识的获取、探索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中进行的。4.整个设计既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能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动静结合自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