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刘邦形象接受研究综述(一)

2014-07-08 01:42:18梁欣欣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形象刘邦

摘 要:当前学术界对刘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研究热点依然局限于通过对《史记》、《汉书》中高祖皇帝行为、事迹的记载,来分析他的形象。但是没有向更深层次扩展。同时,受“谤书说”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于刘邦形象的探析不够全面。探析历史人物,要把他放在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全面分析。文章是对研究唐前刘邦形象的学术成果加以梳理。

关键词:刘邦;唐前;形象

刘邦是西汉时期的第一位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汉高祖刘邦的一系列轶闻在《史记》《汉书》中都有比较详细地叙述。但是,两书对其的描述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已经反映出这样一个趋势:刘邦的形象在不同朝代的文人笔下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后代文学作品和史书资料中对刘邦也有提及,然而对刘邦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关于刘邦的研究,大多以《史记》为底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刘邦形象的评判以及再评判问题。但是,学术界对待《史记》、对待刘邦的看法也受到了“谤书说”的影响,对后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些评价放在汉朝的第一位开国皇帝——刘邦身上,企图从这些方面来对刘邦进行全面的阐释,显然是不够公正客观的,也是片面的。这些评价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的猜想。我们在评价刘邦的时候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走出《史记》“谤书说”的局限,通过刘邦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来索求真相,力求公正、客观地评价汉代的第一位开国皇帝、汉文化的缔造者。

一、关于“谤书说”的研究

对于刘邦形象演变的研究,首先要探究的是关于《史记》“谤书说”的研究状况。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基于对文本的全面客观地分析,《史记》“谤书说”对正确理解《史记》本身和历史人物有着重要的影响。“谤书说”是从东汉开始的,首先是东汉明帝批评司马迁怨刺汉武帝;到了东汉末年的王允, 更是直呼《史记》为“谤书”。关于“谤书说”的研究,在学术界讨论也是相当丰富。例如张振佩、张新民的《<史记>谤书说驳议》一文中引出了自汉到唐宋的七种议论,大都指认《史记》为“谤书”。探寻了《史记》“谤书说”的来源。作者认为,这些议论,反映了长期以来一部分人的舆论,并且对后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又引了清代史学家对“谤书说”的辩驳,从司马迁的朴素唯物主义天道观及其进步的社会历史观,分析司马迁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想基础,认为司马迁作《史记》是忠实于他的思想认识实际的,不是为泄私愤而有意进行诽谤;陈桐生《论宫刑与<史记>的关系》一文在坚决排除《史记》为“谤书说”的前提下,指出宫刑对《史记》的影响表现在著述动力、作家心理变化和在作品中寄于身世之思几个层面,其主要方面是在文学情感而不在政治;毛曦、段建海的《司马迁撰述<史记>的动机和目的》一文中多个方面分析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包括深层次的情绪动机和表层的功名成就动机和职业道德动机。虽然作者认为《史记》的写作不仅仅是抒发司马迁“感愤伤激”之情,但是,司马迁写《史记》力求忠于历史事实,不报个人成见,绝非“谤书”;何旭光的《“史家之绝唱”试析》一文中提出《史记》半是正史,半是野史,半是官书,半是谤书。

二、文学史中关于《史记》的论述

近百年来,文学史虽《史记》的记载逐渐确立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如: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作者用大文学史观念认识文学,其中“史汉三国四史文体”题目下,对《史记》格外重视,“《史记》为经天纬地之文、《史记》通六经自成一家之文体、《史记》本纪世家文体之辨、《史记》世家列传文体之辨、《史记》十表创统计学之文体、《史记》列传文体之奇特、褚少孙裴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增补《史记》文体、归震川评点《史记》之文体”等,全面论述《史记》的价值,尤其是文学价值;王梦曾的《中国文学史》讲到《史记》之所以能够成为百代文学之鼻祖,不是因为《史记》的体例,而是其文:“其文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无美不臻,无善不备,唐宋以迁之古文家得其一鳞一爪,即足以傲睨一世。”;曾毅的《中国文学史》在第三编第六章《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认为《史记》是集大成的书。但是,书中讲到“其文热血横迸,多恨之人也。”对《史记》的评价很荒谬,但是却影响很大;谭正壁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提出西汉的文学是慷慨悲壮的。同时也认为《项羽本纪》和《游侠列传》是文学上不朽的作品。一方面与司马迁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儒家以成败论英雄的体例,作者认为,或许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就在于此;此期其他文学史著作,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等,都程度不同地对《史记》文学成就进行论述。当代,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史记》是一部对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丑陋面目的讽刺和揭露;更是继承了“谤书说”的论述,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文学史关于《史记》的记述,为更加准确的把握《史记》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方便。

综上所述,关于刘邦形象的接受研究,首先需要理清楚的是《史记》是否收到了“谤书说”的影响以及近百年来《史记》在文学史中的接收史。这些对研究刘邦形象的接受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了起点。

参考文献:

[1]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 王梦曾编蒋维乔校.中国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3] 曾毅.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泰东图书局,民国四年版.

[4]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18年.

作者简介:梁欣欣,女,郑州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形象刘邦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02:00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2:50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2:55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4:59:29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