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人云,唐利民,周 洁,田大福,叶小金, 谭 伟,甘炳成,唐 杰,黄忠乾**
(1.四川金地菌类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66;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福海农业有限公司,四川 简阳 641402)
四川金针菇常用栽培基质配方比较研究*
苗人云1,唐利民2,周 洁2,田大福3,叶小金1, 谭 伟2,甘炳成2,唐 杰2,黄忠乾2**
(1.四川金地菌类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66;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福海农业有限公司,四川 简阳 641402)
为了改变四川各主产区金针菇栽培料配方纷繁杂乱,差异较大的现状,筛选出成都平原地区高产、高栽培效益的配方,将现在四川金针菇主产区(郫县、峨眉、大邑、崇州、简阳、金川)7个生产上常用配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冬末早春出菇,崇州和大邑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快(0.281 cm·d-1和0.260 cm·d-1),菌丝生长势强,污染率较低(3.33%和0),外观品质好,鲜菇产量高(0.846 kg·袋-1和0.86 kg·袋-1),生物学效率高(63.656%和64.741%),而且经济效益好(1.518元袋和1.365元袋)。研究认为在成都平原冬末早春出菇时,可以因地制宜地使用崇州和大邑配方。
金针菇;四川主产区;栽培料配方;产量;生物学效率;经济效益
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根据色泽可分为黄色品系和白色品系2种,为我国的主栽食用菌[1,2]。金针菇营养极其丰富,是1种高蛋白、低热量、多糖类保健食品,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8种必须氨基酸,其精氨酸、赖氨酸含量高于一般食用菌,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增智菇”之称。此外金针菇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性寒,利肝,益肠胃,所含的朴菇素和金针菇原素对癌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金针菇是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菌[3,4]。2011年全国金针菇鲜品总产量已达2 492 572 t[5],四川省是金针菇生产大省,2012年全省金针菇鲜品总产量高达 162 900 t[6],栽培金针菇已经成为菇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川省金针菇栽培以黄色品系为主,目前金针菇栽培仍以棉籽壳为主要原料,各地的常用栽配料、配方均不相同,栽培效益高低不一,笔者收集了郫县、峨眉、大邑、崇州、简阳、金川等地的常用配方,通过栽培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高产、高效益的栽培配方。
1.1 供试原料及处理
试验用栽培基质原料包括棉籽壳、棉渣、稻草、麦麸、玉米粉、木屑、胡豆壳、玉米芯、白糖、磷肥、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多菌灵、石灰、石膏等。有机原料新鲜、干燥、未霉变、未生虫,化学原料正品。
1.2 菌种及来源
试验用金针菇品种为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选育的“川金3号”,其栽培种由四川福海农业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方法
1.3.1 供试不同栽培料配方
处理1(简阳):棉籽壳86.5%、麦麸4.5%、玉米面3%、石灰2.6%、石膏1.5%、磷肥1.9%,含水量65%。
处理2(崇州):棉籽壳51.3%、棉渣12.8%、胡豆壳12.8%、稻草4%、玉米粉10.3%、麦麸2.6%、磷肥2%、白糖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4%、石灰2.6%、石膏0.6%,含水量65%,额外添加多菌灵0.03%。
处理3(大邑):棉籽壳64%、胡豆壳25%、玉米粉7.5%、石灰2.5%、石膏1%,含水量65%。
处理4(郫县1):棉籽壳28.8%、棉渣28.8%、木屑9.7%、胡豆壳19.2%、玉米粉4.8%、麦麸4.8%、石灰1.9%、石膏1.9%、磷酸二氢钾0.1%,含水量65%。
处理5(郫县2):棉籽壳28.8%、棉渣28.8%、木屑9.7%、玉米芯19.2%、玉米粉4.8%、麦麸4.8%、石灰1.9%、石膏1.9%、磷酸二氢钾0.1%,含水量65%。
处理6(峨眉):棉籽壳22.5%、棉渣37.5%、胡豆壳15%、玉米粉11.5%、麦麸7.7%、石灰2.9%、石膏2.9%,含水量65%。
处理7(金川):棉渣44%、玉米芯20%、玉米粉8%、麦麸12%、稻草12%、石灰2%、石膏2%,含水量65%。
7个配方设置7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栽培50袋。
1.3.2 生产管理
按常规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管理出菇。
1.4 观测项目及数据分析
观测分析7个处理的碳氮比、菌种块萌发时间、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发菌期污染率、子实体性状及产量等,部分试验数据采用SPSS分析软件中的单因素区组比较进行分析。
碳氮比:将各供试原料留样,烘干后送到华测检测进行碳、氮含量检测,共检测4项,分别是脂肪、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并通过检测结果,计算得出碳水化合物,由碳水化合物(C6H12O6)中碳的分子式比例计算碳含量的估值,总氮是根据蛋白质和总氮之间的固定比例,蛋白质总量除以6.25,即为总氮含量,根据各配方中各原料的用量比和碳氮含量,分别计算出各配方的总碳氮量,然后总碳含量总氮含量的值即为碳氮比。
菌种块萌发时间:指菌种接收栽培袋后,重新萌发菌丝的时间,以接种后菌种块开始萌发的天数(d)表示,如若接种后第2天种块开始萌发,则表中填为 2 d。
生长势:指菌丝生长的强弱,用“+”表示,“+”表示菌丝生长一般,“++”表示菌丝生长较好,“+++”表示菌丝生长好。
菌丝生长速度:以菌丝菌落直线伸长长度除以生长天数表示。采用划线法测量:当菌丝在料袋中生长刚过“袋肩”时,先用记号笔在菌袋表面中央纵向划1条直线,再在菌丝前端沿直线划垂直线,此垂直线作为测定菌丝直线生长的起始线,每隔4 d划在菌丝前端划1次垂直线,直至菌丝长满菌袋划垂直终止线,测量起始线与终止线之间的直线伸长长度,除以其间天数,即为菌丝生长速度(mm·d-1)。每个处理随机测量10袋,取其平均值进行比较。
污染率:指在菌丝体培养过程中混有其他微生物[7]的比例,以%表示。
子实体性状:随机抽取10朵子实体,每朵子实体抽取4根金针菇,用测微尺测量每根金针菇的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和菌盖直径,然后取其平均值。
2.1 各配方碳氮比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碳氮比含量情况见表1。
表1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碳氮比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配方中,总碳含量最高的是处理3(31.672 g100g),最低的是处理7(28.812 g100g);总氮含量最高的是处理7(1.430 g100g),最低的是处理3(0.858 g100g);根据各处理原材料的碳、氮含量计算的碳氮比依次为处理3(36.914 g100g)>处理1(30.511 g100g)>处理2(29.315 g100g)>处理5(28.629 g100g)>处理4(27.471 g100g)>处理6(21.800 g100g)>处理7(20.148 g100g)。据资料介绍金针菇培养料的碳氮比20∶1~40∶1均可,以30∶1为宜,各处理配方的碳氮比均在金针菇生长发育需求的碳氮比范围之内。
2.2 发菌期间的性状指标
2.2.1 菌种块萌发时间
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后第2天,供试7个处理的接种块均萌发出了新生菌丝,并开始有“吃料”迹象,各处理料袋中的新菌丝萌发无差异,观测结果见表2。
表2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发菌期观测指标结果
2.2.2 菌丝生长势
表2试验结果表明,供试7个处理中,处理7的菌丝生长较弱,其他6个处理菌丝均生长旺盛。
2.2.3 发菌期污染率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7个金针菇配方发菌期污染率范围在0~3.33%之间,污染率由低到高顺序依次为处理3(0)=处理4(0)<处理7(0.56%)<处理5(1.00%)<处理1(1.58%)<处理6(1.91%)<处理2(3.33%),污染最高的是处理2(3.33%),最低的是处理3和处理4(0)。
2.2.4 菌丝生长速度分析
供试7个配方菌丝生长速度及其差异性比较情况见表3。
表3 供试7个配方菌丝生长速度及其差异性比较
从表3可知,菌丝生长速度范围在0.24 cm·d-1~0.36 cm·d-1之间,菌丝生长速度由低到高顺序依次为处理7(0.24 cm·d-1)<处理6(0.25 cm·d-1)=处理5(0.25 cm·d-1)<处理3(0.26 cm·d-1)<处理2(0.28 cm·d-1)<处理4(0.31 cm·d-1)<处理1(0.36 cm·d-1),处理1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0.36 cm·d-1),处理7的最慢(0.24 cm·d-1)。经方差分析,处理1的菌丝生长速度与其他6个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处理4的菌丝生长速度与处理5、处理6和处理7相比差异显著;处理1的菌丝生长速度与处理2、处理3、处理5、处理6和处理7相比差异极显著,处理4的菌丝生长速度与处理7相比差异极显著。
2.3 子实体性状指标
2.3.1 表观性状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表观性状见表4。
观测记录各个处理的子实体原基形成整齐度、外观品质(子实体菇型及均匀度)及商品率。从表4可以看出,出菇期原基形成整齐(+++)的是处理1和处理3,原基形成较整齐(++)的是处理2、处理4和处理5,原基形成不整齐(+)的是处理6和处理7;外观品质好(+++)的是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和处理5,外观品质一般(++)的是处理6,外观品质差(+)的是处理7;子实体均匀度较好(+++)的是处理1,子实体均匀度一般(++)的是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和处理6,子实体均匀度差(+)的是处理7;商品率最高的是处理1(91.96%),最低的是处理7(78.81%)。
出菇期子实体外观性状表现最好的是处理1,其次是处理3,然后是处理2、处理4和处理5,较差的是处理6,最差的是处理7。
2.3.2 菌柄长度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菌柄长度及其差异性比较情况见表5。
表4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表观性状
注:原基整齐度:是根据在相同的时间内形成原基数量来判断,+表示原基形成不整齐,++表示原基形成一般,+++表示原基形成较整齐,++++表示原基形成整齐;外观品质:是根据整朵子实体的菇型、子实体均匀度、色泽、菌杆硬度及表观干湿度等方面综合评定的,+表示外观品质差,++表示外观品质一般,+++表示外观品质好;商品率:是经过整理去除品质不好的杂菇幼菇后的总量占原重的百分比,商品率=净重毛重×100%。
表5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菌柄长度及其差异性比较
由表5可知,菌柄长度范围在12.32 cm~13.86 cm之间,菌柄长度由短到长顺序依次为处理3(12.32 cm)<处理7(12.71 cm)<处理5(13.31 cm)<处理2(13.36 cm)<处理1(13.65 cm)<处理6(13.76 cm)<处理4(13.86 cm),处理4的菌柄最长(13.86 cm),处理3的菌柄最短(12.32 cm)。经方差分析各处理菌柄长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4、处理6和处理1的菌柄长度较处理3差异显著;处理4菌柄长度较处理3差异极显著。
2.3.3 菌柄直径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菌柄直径及其差异性比较见表6。
表6 供试7 个栽培料配方菌柄直径及其差异性比较
由表6可知,菌柄直径范围在0.31 cm~0.39 cm之间,菌柄直径由小到大顺序依次为处理1(0.31 cm)<处理3(0.33 cm)<处理2(0.35 cm)=处理7(0.35 cm)<处理5(0.36 cm)<处理6(0.37 cm)<处理4(0.39 cm),处理4的菌柄直径最大(0.39 cm),处理1菌柄直径最小(0.31 cm)。经方差分析各处理菌柄直径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4的菌柄直径与处理1、处理2和处理3相比差异显著,处理6的菌柄直径与处理1和处理3相比差异显著,处理2、处理5和处理7的菌柄直径与处理1相比差异显著;处理4的菌柄直径与处理1、处理3相比差异极显著,处理5和处理6的菌柄直径与处理1相比差异极显著。
2.3.4 菌盖直径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菌盖直径及其差异性比较情况见表7。
表7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菌盖直径及其差异性比较
由表7可知,各处理配方中,菌盖直径范围在0.63 cm~0.73 cm之间,菌盖直径由小到大顺序依次为处理3(0.63 cm)<处理1(0.65 cm)<处理6(0.69 cm)<处理4(0.70 cm)=处理5(0.70 cm)<处理2(0.71 cm)<处理7(0.73 cm),处理7的菌盖直径最大(0.73 cm),处理3菌盖直径最短(0.63 cm)。经方差分析各处理菌盖直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2和处理7的菌盖直径与处理3比较差异显著,其它处理间菌盖直径无差异。
2.3.5 出菇产量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出菇产量及其差异性比较情况见表8。
表8 供试7 个栽培料配方出菇产量及其差异性比较
从表8可知,各处理配方中,产量范围在0.371 kg·袋-1~0.863 kg·袋-1之间,产量由低到高顺序依次为处理7(0.371 kg·袋-1)<处理1(0.592 kg·袋-1)<处理5(0.703 kg·袋-1)<处理6(0.738 kg·袋-1)<处理4(0.762 kg·袋-1)<处理2(0.846 kg·袋-1)<处理3(0.863 kg·袋-1),其中产量最高的是处理3(0.863 kg·袋-1),最低的是处理7(0.371 kg·袋-1)。经方差分析各处理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处理2和处理3的产量与其他5个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处理4的产量与处理1、处理5和处理7相比差异显著,处理5和处理6的产量与处理1和处理7相比差异显著,处理1的产量与处理7相比差异显著;处理2和处理3的相比产量与其他5个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处理4、处理5和处理6的产量与处理1和处理7相比差异极显著,处理1的产量与处理7相比差异极显著。
2.3.6 生物学效率
供试7 个栽培料配方生物学效率及其差异性比较情况见表9。
表9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生物学效率及其差异性比较
从表9可知,各处理配方中,生物学效率范围在27.79%~64.74%之间,生物学效率由低到高顺序依次为处理7(27.79%)<处理1(46.95%)<处理6(48.27%)<处理4(57.29%)<处理5(59.03%)<处理2(63.66%)<处理3(64.74%),其中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处理3(64.74%),最低的是处理7(27.79%)。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生物学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处理2和处理3的生物学效率与其他5个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处理4和处理5的生物学效率与处理1、处理6和处理7相比差异显著,处理1和6的生物学效率与处理7相比差异显著;处理3的生物学效率与处理1、处理4、处理5、处理6和处理7相比差异极显著,处理2的生物学效率与处理1、处理4、处理6和处理7相比差异极显著,处理4和处理5的生物学效率与处理1、处理6和处理7相比差异极显著,处理1和处理6的生物学效率与处理7相比差异极显著。
2.3.7 经济效益
供试7个处理的成本按照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金针菇主产地的栽培原料、出菇棚搭建、生产人工投入等的平均价格计算,销售价格按照6元·kg-1计,进行各配方经济效益分析,具体见表10。
由表10可知,供试各个配方栽培金针菇(川金3号)的单位利润在-0.815~1.582元袋之间,7 个处理按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2(1.518元袋)>处理3(1.365元袋)>处理5(1.259元袋)>处理4(1.252元袋)>处理6(0.690元袋)>处理1(0.217元袋)>处理7(-0.557元袋)。效益最高的是处理2(崇州),为2.434元袋,效益最低的是处理7(金川),为-0.183元袋。
表10 供试7 个栽培料配方经济效益分析
本试验于12月下旬制袋,次年2月中旬开始形成原基,2月末开始采收,4月中旬结束采收,整个试验菌丝培养期为 48 d,出菇期 63 d,是冬末早春季出菇。
3.1 供试各个处理对菌丝体生长及发菌期污染率的影响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中金针菇(川金3号)均萌发出新菌丝,说明供试的栽培原料均适宜菌种块菌丝萌发;栽培料配方对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均有一定影响,结果显示简阳配方有利于菌丝生长,金川配方不利于菌丝生长;栽培料配方处理对发菌期污染率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大。
3.2 供试各个处理对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对金针菇子实体性状均有显著影响,简阳配方原基整齐度、外观品质、子实体均匀度均较好,且商品率高,其次是大邑配方,金川配方品质最差。
3.3 供试各个处理对产量、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对金针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有显著影响,说明各个配方提供的营养成分不同导致金针菇转化成自生繁殖体(子实体)也就不同。结果显示7个试验配方中,产量最高的是大邑配方(0.863 kg·袋-1),其次是崇州配方(0.846 kg·袋-1),最低的是金川配方(0.371 kg·袋-1);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大邑配方(64.74%),其次是崇州配方(63.66%),最低的是金川配方(27.79%)。
3.4 供试各个处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对金针菇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结果显示,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崇州配方(1.518元袋),其次是大邑配方(1.365元袋),最差的是金川配方(-0.557元袋)。
3.5 碳氮量(比)与金针菇生产的关系
供试7个栽培料配方中,大邑配方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其碳(31.672 g100g)氮(0.858 g100g)比为36.914,其次是崇州配方,其碳(30.370 g100g)氮(1.036 g100g)比为29.315,其他5个配方的碳氮比均在20.148~30.511之间,但产量和生物转化率却显著低于崇州和大邑配方,所以笔者认为,现有检测方法下,栽培配方中的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并不是影响产量和生物转化率的关键,只是参考,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试验研究初步探讨了四川金针菇6个主产区郫县、峨眉、大邑、崇州、简阳、金川的7个生产上常用配方对金针菇发菌期、外观品质、农业性状、出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了适于成都平原冬末早春出菇时的高产高效益的崇州和大邑配方,达到了试验预期目的。
[1]黄来年,林志彬,陈国良,等. 中国食药用菌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卯晓岚.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邹宇晓,廖森泰,吴娱明,等. 金针菇多糖提取物对记忆障碍模型大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2010(1):10.
[4]李守勉,任清,李明,等. 金针菇多糖的提取及其美容功效评价[J]. 食用菌,2009(5):26-30.
[5]中国食用菌协会,中食菌协[2012]23号关于印发食用菌产量、产值、出口统计的函[R]. 北京:中国食用菌协会,2012.
[6]四川省食用菌协会. 2011年四川省食用菌产量、产值统计表[R]. 四川:四川省食用菌协会,2012.
Comparison Research on Cultivated Recipe ofFlammulinavelutipesin Sichuan Province
MIAO Ren-yun1, TANG Li-min2, ZHOU Jie2, TIAN Da-fu3, YE Xiao-jin2, TAN Wei2, GAN Bing-cheng2, TANG Jie2, HUANG Zhong-qian2
(1.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Sichuan610066; 2.Sichuan Jindi Fungus Co., Ltd., ChengduSichuan610066; 3.Sichuan Fuhai Agriculture Co., Ltd., JianyangSichuan641402)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luttered formula and status of the different cultivated ingredients forFlammulinavelutipesin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formula in Chengdu Plain Region had been filtered out. Compared with the seven formulas ofFlammulinavelutipesin which the main produced areas in Sichuan(Pixian, Emei, Dayi, Chongzhou, Jianyang, Jinchu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ycelium ofFlammulinavelutipesthat fruiting in the late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in Chongzhou(0.281 cm·d-1) and Dayi(0.260 cm·d-1) grew faster, stronger and appeared with lower contamination rate (3.33% and 0), better appearance, high yield (0.846 kg·bag-1and 0.863 kg·bag-1), high biological efficiency (63.656% and 64.741%) and good economic returns (1.518 yuan each bag and 1.365 yuan each bag). So I believed that the Chongzhou and Dayi formula can be properly used in the local conditions with theFlammulinavelutipesfruiting in late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in Chengdu Plain.
Flammulinavelutipes;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Planting material formulations; Yield;Biological efficiency; Economic
*项目来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川农业[2009]75号。
苗人云(1987-),男,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研究。E-mail:836537401@qq.com。
2013-09-25
S646.1
A
1003-8310(2014)06-0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