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文字教学,扎实展现魅力;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这是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的感悟,更是我行走在语文教学路上一直追寻的梦想。
语文教学来不得半点儿虚假,文字教学,只有扎实才能展现魅力。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内容,还要让学生透过内容,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语文教学,只有聚焦了文字,关注了表达,课堂才能更具魅力,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我们必须时刻谨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练就一双能够洞穿语文本质的火眼金睛,从文质兼美抑或看似平淡的课文中发掘出那些非常有价值的语文“因素”,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学语文,我们必须满怀语文的敏感,去关注课文中的字词句段,去探究深藏于内容背后的语言表达的秘妙。切不可被精美的课件诱惑,被热闹的辩论俘获,被精心设计的语言、动作蛊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摒弃所谓的完美、所谓的诗意,但绝不能放弃了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探寻和研究。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行走,无论走了多远,走了多久,走到了何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行进的目标,切不可迷失了方向。
扎实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准确的定位。语文课,就应从语言的学习运用着手,在语言的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都应当直击靶心,直指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少做或者不做那些隔靴搔痒、不痛不痒的事情,切莫“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语文课的教学,关乎语言运用,也关乎思想情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写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看得见的显性因素,那么,人文性则是看不见的隐性因素。语文教学,我们必须将着力点放在语言运用上,凸显工具性的特征,同时,又不能忽视了人文性。我们应当将人文性融入到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生共长,相得益彰。
语文课上,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让人文性堂而皇之地“显山露水”,也不要让人文性草率生硬地“狗尾续貂”,否则,人文性就极可能沦落到“贴标签”的下场,甚至让语文课“思品”化、“科学”化,冲淡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因此,情感的激发、态度的指引等都应该力求无痕,在语言文字的习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如随风潜入夜的春夜喜雨一般润物无声。我想,当情感的熏陶感染与语言的实践运用相融合,实现了无缝对接后,语文教学的智慧便在无痕中彰显出来了。
文字教学,扎实展现魅力;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这样的梦想需要坚守,更需要行动。我相信,用扎实的实践奠基,用智慧的思考润泽,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