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2014-07-07 20:30周辉玲,韩竹林
学理论·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目的论

周辉玲,韩竹林

摘 要:翻译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反映本族文化的镜子,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指导以实现顺畅的文化交流。翻译目的论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为例,探究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24-02

一、导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大多以原文为中心,把“信”或“原文中心论”作为评价翻译的最高标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性,认为译文应该是原文语言符号的转换,尤其对于文学翻译,更要忠实于原文。而翻译目的论则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实践的首要出发点,是评价译文的首要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目的论更重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在不同翻译目的的要求下,译者对原文不必“亦步亦趋”,非“信”不可。文学翻译是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本文将结合《傲慢与偏见》的英汉译本进行实例分析,探索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 年代后期的德国, 由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是翻译理论史发展的重要变革, 表明译者开始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而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翻译目的论发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翻译观,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它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 而是一种具体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预期目的是衡量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需要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确定下来,它反映了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翻译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是一种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实用性的解构主义理论模式。

三、《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点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奥斯丁的杰出作品,是一部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文章以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揭露了物质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作品文笔细腻,主题深刻而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奥斯丁通过情感交流、人物对话等方式或讥讽或褒贬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特征。首先,文章语言具有幽默讽刺效果。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在陈述“有钱的单身男子都需要一个妻子”这一事实,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说这句话的主人班纳特太太的性格,可以挖掘出其隐含意思是“未婚女子都需要有钱的单身汉”。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也呼应了这一含义,为整篇文章做了铺垫。这里就巧妙地运用了讽刺而耐人寻味,简洁而锋芒毕露的写作手法。其次,对话生动风趣,用词精炼考究,通过有节奏变化的句式刻画人物性格。例如“A talented younger sister. A cousin distinguished for his wit in learning. Two young sisters with a toast at the officers mess. A mother who is a much devoting conversationalist, to say nothing of your own dexterity with bow and arrow. Such an interesting accomplished family.”该段虽然没有过多的定语修饰也没有明显的感情词汇,但这五个简单的排比短语和简短干脆的用词足以淋漓尽致地显示出卡洛莱对伊丽莎白家人的轻蔑与讽刺。因此用词与句式体现了该小说的整体形象,尽显作者文字与文学水平。

四、翻译目的论在《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三个重要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符合读者期待的译文产生。这三个原则的关系是: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忠实原则与连贯原则都服从于目的原则,同时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译文的标准就不再是保持与原文文本的语际间的连贯,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语际不连贯,则连贯规则就不再有效。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宏观上取决于翻译目的的要求。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译文再现原文的特点、风格,那么忠实规则与目的规则相一致,否则译者可以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本文将以《傲慢与偏见》孙致礼汉译版为实例,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重读该著作中的语言文学特点,探讨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积极指导作用。

1.目的原则。目的原则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译文期待及译文的交际目的,在目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翻译应当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使原语在目的语情境和文化中,按目的语读者的期待方式发生作用,以使译文的遣词造句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翻译目的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特定翻译策略需要达到的目的,这里通常指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应从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出发,确定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译文: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该句中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的字面意思是“有财产的单身汉”,但这是一段口语对话,孙致礼译为“有钱的单身汉”更符合口语表达习惯。而且说这句话的班纳特太太是位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眼光狭隘的家庭妇女,所以摒弃文绉绉的逐字直译,用通俗简单的口语更能表现说话者庸俗的态度,另外这句话暗指“未婚女子需要一位有钱的单身汉使自己过上优裕的生活”,所以译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出这一世俗观点,以刻画人物形象。

2.连贯原则。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意义,应该与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交际习惯等相一致,因此译者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对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翻译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原文本是信息提供者,译者依据目的原则进行语言加工并将信息提供给读者,这一过程中要遵循连贯原则,才能使读者更好地接受原文内容,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

例2:Nor was Mrs. Hurst,who had married a man of more fashion than fortune,(was disposed to consider his house as her home when it suited her.)

译文:而那位赫斯特太太嫁了个家财不足,派头有余的绅士,因此一旦得便,也很情愿把弟弟的家当作自己的家。这一句中fashion与fortune在修辞上构成押头韵,在形式和含义上也有对比之意。汉语中很难找到与英语头韵相对应的辞格形式,所以只能求得神似而形离的译文。孙致礼将之译为“家财不足”“派头有余”,用词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家财”与“派头”相对应,“不足”与“有余”相对应,忠于原文含义又符合汉语表达方式,读者容易接受,符合翻译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

例子3:Dear sir,The disagreement subsisting between yo- urself and my late Honored father,always gave me much uneasiness,and since I have had the misfortune to lose him.I have frequently wished to heal the breach;but for some time I was kept back by my own doubts,fearing lest it might seem disrespectful to his memory for me to be on good terms with any one,with whom it had always pleased him to be at variance.

译文:亲爱的先生:你与先父之间发生的龃龉,一直使我感到忐忑不安,自先父不幸弃世以来,我屡屡想要愈合这裂痕,但是一度却犹豫不决,心想:一个先父一向与之以仇之为快的人,我却与其求和修好,这未免有辱先人。这一段是柯林斯先生写给班纳特先生的一封短信,柯林斯先生只受过很少的教育,头脑空空却非常自负,更非真正的学者。但是为了彰显自己所谓的文才,他绞尽脑汁写下这封文绉绉的信,其中用了很多正式语体但是又夹杂了不少非正式词语。孙致礼在译文中采用半文半白的语体形式,来表现柯林斯先生外坚内空的实际水平,刻画出一副矫揉造作和拿腔作势的人物形象。译文正是按照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来传递原文含义,也是翻译目的论的连贯原则所在。

3.忠实原则。忠实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表达原文含义,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 完成信息传递任务,但又反对逐字逐句对照,过于严格地按照原文进行翻译。翻译目的论下忠实原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等原则”,它提倡翻译效果优于原文,译者可根据原文进行模仿或创造,使原文的形式和功能符合目的语文化要求。通过翻译目的的引导和翻译连贯的约束,灵活的忠实于原文。

例4:She was busily searching through the neighborhood for a proper situation for her daughter, and without knowing or considering what their income might be.

译文:她在家里胡思乱想,要给女儿找一所适当的住宅;她根本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收入,也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对比译文与原文,最大出入在于searching through一词的含义。根据文章的背景可知班纳特太太刚刚大病初愈,如果直译为“到处奔波”则不太符合实际。班纳特太太一直操心女儿的出嫁问题,所以即便身体不适,她也忘不了女儿们的婚姻大事。孙致礼将之译为“在家里胡思乱想”,切合实际也符合班纳特太太的性格特点。没有按照原文字眼硬译,也没有背离原文含义,所以遵循了忠实原则又顺畅了读者的思路。

五、结语

翻译目的论认为译者在准确把握原语作品含义的前提下,还要挖掘文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抓住不同语言的表达特点,熟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交流习惯,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的指导下,摆脱原语句束缚,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最适合读者需要的译文,达到对原作语言风格及艺术色彩的完美再现。

参考文献:

[1]Jean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Oxford:Oxford Pulis- hing House,1991.

[2]简·奥斯丁,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