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项目 课题编号GH132043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校园逐渐社会化,校内外的安全事故频发,高校投入了大量安保人员和安保资金,但是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却有增无减。究其原因,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不高,因此我们应该对自控力已经达到正常公民水平的高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激发他们的安全意识,在遇到危险时能够拥有自我保护意识。本文深刻揭示了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并進一步探析了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内容以及安全意识培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安全事故;安全意识;学校安全
作者简介:栾秀群,河北联合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学校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平安校园”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是师生进行学习、科学研究重要的科研与生活场所,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研究环境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保证学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也是学校的重大责任之一。学校在校园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安保资金与安保人员,并逐步实现校园数字化监控的全覆盖。尽管如此,在学校中发生的宿舍火灾、贵重物品失窃以及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等安全事故屡增不减。因此,学校的安全不仅加大“技防”力度,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防”。学校的“人防”是指防范灾害事故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意识层面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知识层面。高校的安全应以预防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将此环节放在学校安全工作的主体位置。所谓“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就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现实安全准确而又清醒的认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判断,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进行决策与控制,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最终成为知法、守法、护法、明辨是非并具有防范能力的公民。 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同样也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耍手段之一,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
目前,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进,随之衍生了各种社会矛盾,在日益纷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暴露高校学生在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措施及安全意识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安全意识淡薄。在中国传统思想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处于人生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反社会反政府的情绪,致使大学生落入歧途,成为威胁国家与社会稳定和谐的潜在危机。
第二,消防安全意识薄弱。高校教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文化知识和技能素质上,缺乏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知识的死角。一方面,学生很难发现生活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并没有意识到床铺是可燃物并长时间在床上进行手机、电脑充电可能引发火灾;经常铤而走险运用大功率电器,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遇到灾难时会不知所措,逃生的工具以及技巧从来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灭火器、消防栓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时的样品,90%学生都不会使用这些工具,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无关。
第三,网络安全意识缺乏。一是网络交友安全意识,网络交友是当代大学生进行交际交友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网络交友意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对待虚拟网络里的感情,毫无防范心理;二是网购安全意识缺乏,现阶段网购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与警惕性,经常遇到网络诈骗,或者是与商家出现纠纷权益却得不到保障,大学生只能在不断的受骗中获取经验教训,学校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网购安全意识的教育。
第四,安全防范意识较低。部分学生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工作中的潜在危险的辨别能力和理性的判断,在求职和工作中容易上当受骗。
三、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放在教学任务中,分析学生遇到的安全问题的原因,并制定出解决方案。
首先,在课程安排方面应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使之成为必修课程。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之际,课程内容包括国防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以及网络安全教育等课程 。形成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招收并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安全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根据社会现实状况不断地更新安全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识破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授课内容不能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加强安全演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传授学生涉及生活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安全防范技能,不断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其次,举办各种专题讲座,邀请各领域专家为学生教授该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既有利于使学生掌握安全知识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例如消防官兵为学生讲述消防安全知识、网络专家讲述网络安全知识以及心理专家讲述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内容应丰富多彩,不断向学生灌输安全防范意识。
再次,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培养学生安全文化意识,不仅注重身心与财产方面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安全观的培养。所谓“综合安全观”就是指教育学生运用全局的、联系的、系统的思维去思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以及生态、粮食、能源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学校应运用各种手段,为了促使学生形成综合安全观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比如,办宣传安全知识的板报,成立安全知识宣传与普及的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的实践之中去。通过学校形成安全文化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安全文化意识,这样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安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最后,学校应建立与完善各种安全规范制度。安全制度的完善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保障。学校应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设立监督部门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学校收集上来的学生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守则、校园安全管理条例。制定出学生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应遵守的安全规章制度,在安全意识方面,使学生做到有章可依。
四、结语
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各部门应齐心协力共同管理,同样需要社会为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报纸、媒体、网络对安全知识的普及进行宣传,促使安全教育能够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高校建立“平安校园”的要求,更是现代安全教育的迫切要求。针对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措施,才能真正推动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泳,岳明. 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社会科学家. 2008.9
[2]黄胜泉. 大学生安全教程[J].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兴华.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