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学原理的模糊语言分析

2014-07-04 17:08李明晓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赵本山小品

李明晓

摘 要:语言的模糊性是其基本属性之一。在赵本山小品中许多幽默语言也与模糊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分析赵本山小品中幽默语言的模糊性,从而解释其在小品语言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 赵本山;小品;模糊语言;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2

一、语用学层面的模糊语言的研究概况

对于语言模糊的相关问题,国内外的争论声一直络绎不绝。Lewis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观点:模糊与非模糊语言的差别取决于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Lewis,1981)。此观点说明人们在进行言语交往过程中,通常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准确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观念;但在日常交际中,难免碰到词不达意的情况,而说话者对此并非十分在意,或是有意识地迂回一下,用一些模糊的表达方式。具体说就是,人们通常从语言交往的目的和效果层面去分析语言模糊问题。

从语用学角度看,语言模糊问题是否能通过某种手法变得清晰和明确并不是研究重点。重要的是语言在模糊的状态下具有什么样的表达功效。

二、模糊语言与语用学原理

Morris把语用学定义为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这武艺为语言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定义揭示了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非常复杂的认知关系,语言交际实际上也就是纯语言符号和人的认知机制断断续续合力作用的过程。(熊学亮,1999)由此可见,认知和推理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符号的使用和理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影响语用学框架下语言模糊性的因素绝非认知和推理,而实际上有着多种极其复杂的语用因素。

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可以简略地概括为指别、预设、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关联理论、顺应论等。这些语用学理论都从各自不同的关注角度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和维度,把语境、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都纳入其研究范围。下面我们将以指别、言语行为、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这些语用学基本理论为依据,探讨模糊语言与语用学原理间的关系。

2.1模糊语言与指别

指别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可以简单概括为时间、地点、社会和话语指别等四个层面。

在语用学中,正是指别这种特性使语言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对应起来,从而具有了丰富的意义。但是,這种指别关系并非总是一一对应的,也绝不是静态不动的,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其所指或意义也就会无法确定。由此,指别主要涉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指别是指语言能够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围绕实际想要传达的现实信息或意义而上下波动,但又不会完全脱离这一现实。当具有指别意义的语言和依赖于现实语境中的信息或意义不一致,甚至矛盾时,必然会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这一点在赵本山的小品中有多处例子

如:2011年央视春晚《同桌的你》

李琳:你要干啥呀你!

赵本山:我走!

李琳:你过两天好日子,你作啥呀你。

小沈阳:哼!

王小利:儿子,你回来!

赵本山:你管谁叫儿子呢?

小品中,见小沈阳走了,饰演小沈阳父亲的王小利着急地把小沈阳叫回来,喊了一句“儿子”,而在该情境下,“儿子”的另一个义项被激活,这就使具有指别意义的词语“儿子”与王小利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意义不一致了,由此产生了幽默效果。

2.2模糊语言与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侧重于“言”则“行”的语言观。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人在说话时会同时实施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把话语说出来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指发出语音,说出单词、句子等的行为。言外行为通常指人们通过实施言内行为,做出许多事情,以便实现各种希望达到的目的。对于言外行为而言,“说”就等于是“做”,如传递信息、问候、命令等。言后行为则指说话带来的后果,即话语对听话者产生的效果,如听话人接受了承诺,受到了欢迎或警告等。言内行为表明了话语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则强调话语的意图或目的,而这种意图或目的一旦被听话人接受并付诸行动的话,也会形成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是这个言语行为理论的重点。”(1)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和“做”总是伴随着语言使用的过程而进行的,但同时又会受到语境、说话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说”和“做”的不一致、甚至是矛盾,体现为一种话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言外之意,即语用模糊现象。

尽管说话人言外之义只有一个,但是话语之义往往多于一个,由此,语言就产生了模糊。

如:2009年央视春晚《不差钱》

赵本山:澳洲鲍鱼四只。

小沈阳:对不起没有。

赵本山:四斤的龙虾一只。

小沈阳:对不起,没有那么大的。

赵本山:有多大的?

小沈阳:有一斤多的。

赵本山:一斤多的有吗?

小沈阳:是有……还是没有啊?

赵本山:我跟你说,这是你开的店,你说了还不明白,这不差钱

小沈阳:哦…那没有。

例子中前两句,由于赵本山和小沈阳的约定,而顺利进行。而从第五句开始,对话略微偏离了约定,赵本山一句:有多大的?让小沈阳误以为他要买一斤多的龙虾,于是他犹豫地问:是有……还是没有呀?真是由于“说”和“做”的不一致,让语言产生了幽默感。

从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来看,这种语用模糊主要是由于言外行为(说话人的所做行为)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语言因语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为多种不同的言外之意,以便在动态地寻求一致和平衡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交际的意图或目的。

2.3模糊语言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的核心是认知与交际,而语言交际本身被认为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由两条关联原则构成(Sperber&Wilson,2001),一条是认知原则,即强调人的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最大关联性,体现在对话语理解是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另一条是交际原则,着重强调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体现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语境效果。”(1)

关联理论是一种“明示(说话人)—推理(听话人)”的模式,言语交际双方都在努力建构足够的关联性,但由于其心理认知空间、知识结构等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信息,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语境等因素的化下,交际中的语用模糊性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特性。在赵本山的小品中,有很多幽默元素真是利用了这一特性。

如:2011年央视春晚《同桌的你》

赵本山:在那个情圈初开的年龄。

王小利:情窦初开的年龄,那窦字儿不会写,画个圈儿。

小沈阳:爹呀,你咋这么笨呢,斗地主的斗都不会写。

赵本山:你俩一个学校的吧。

王小利:我经常辅导他。

赵本山:我看出来了,这都你辅导的结果呀。

小品中赵本山:你俩一个学校的吧。是想明示他们爷俩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而王小利却只解读了字面意思,没有明白其言外之意,

所以说了:我经常辅导他。引发全场哄堂大笑。这就是王小利没有正确推理赵的言外之意产生的幽默。

关联理论把对语言模糊性的讨论纳入到了认知语用学的领域中,对于语用模糊的讨论不再仅限于语言使用者、语境或是“言”与“行”的对应关系,而是更深入地关注到了语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认知和心理因素。

三、模糊语言在小品中的语用功能

在小品中,模糊语言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语言现象。其语用功能与精确的语言相比,两者是互补的,因而模糊语言的特有表达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模糊语言在小品中有哪些语用功能。

3.1模糊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模糊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表示客套、寒暄或称谓的语用功能。

如:2011年央视春晚《同桌的你》

小沈阳:你说那孩子是我不?

赵本山:你猜呢?

小沈阳:是!

赵本山:猜对了!

小沈阳:大爷呀!

赵本山:别管我叫大爷了,叫叔吧,你爹下手比我早。

称谓语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隶属于社会功能的。当称呼一个人是,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年龄、资历来选择合适的词语称呼他人,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大爷”往往是对比自己父母年龄大或资历人的人的尊称。“叔叔”是对比自己父母年龄或资历小的人的称呼。小品中,赵本山说的“别管我叫大爷了,叫叔吧,你爹下手比我早。”这句台词就是利用了这一特点,达到了理想的幽默效果

3.2模糊语言的“经济”功能

模糊语言的“经济”功能是可以通过较少的语言传达出值得人们回味的信息。

如:央视春晚2010年《捐助》

王:三万都捐了?那我那一万五呢?

赵:没你那一万五也不够三万呐。

王:那你不是把我的钱也给捐上了?

赵:那咋整呀。

王:你说我明天还得相老伴儿呢。

赵:那咋整呀。

王:你是不是自愿的?

赵:嗯。

王:那你就說捐错了,把钱拿回来。

赵:净扯淡,这全球都知道这点儿事儿了,还捐错了呢,要钱?要脸?

王:我要老伴儿!

小品中王小利没有直接对赵本山的问题作出二选一的回答,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第三者,因此就用较少的语言否定了赵本山的观点。

四、结语

赵本山小品中的许多幽默语言都或多或少的应用到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了独特的魅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语用角度研究这些模糊语言,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赵氏小品的精髓,而且也让我们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化尴尬为开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小品中的模糊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是拓宽了模糊语言的研究范围。从认知角度讲,研究小品中的模糊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小品中的幽默语言从何而来的问题。因此,从语用角度研究小品中的模糊语言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鲁苓:《多元视角中的模糊语言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赵本山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赵本山:你郁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