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弗朗索瓦兹·萨冈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的几点看法

2014-07-04 09:28李华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接受青春影响

摘 要:中国读者喜爱萨冈是因为萨冈刻画出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掩藏的人的空虚与孤独,衰败与苦闷而引发共鸣,中国青年作家喜爱萨冈是因为她提供了一种对于疼痛青春的写作态度与角度,女性们喜爱阅读萨冈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有传统女性所不敢想的被解放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青春;影响;接受

作者简介:李华阳(1987-),女,哈尔滨人,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意语系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2

在中国,弗朗索瓦兹·萨冈(Fran?oiseSagan)的名气不逊色于玛格丽特·杜拉斯。谈起她,中国读者们马上都会想到她的成名作,想到她的放荡不羁和种种绯闻,想到专属于萨冈的那份俏皮幽默和淡淡的哀愁。正如翻译萨冈作品的金龙格所说,萨冈不是一个通俗小说家,她在法国文学中占有一席独特的地位,她是那个时代的青春代言人。1虽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萨冈的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后,她的作品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萨冈的作品没有随着时代隐退,她的影响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在法国如此,在中国更是不乏代代读者的追捧。

这一点从小说的出版状况和各大出版社门户网站的读者评价中就可以看出。在中国,萨冈的20部长篇小说被译成中文出版了15部,出版时间从最早的1983年一直持续至今;短篇小说共4部,被出版1部;萨冈回忆录3部,全部出版;另外还有萨冈在法国报刊杂志的发表作品集结成册出版2部。

萨冈的作品一部部的被翻译过来,渐进了中国读者的视野,我们也得以看见了“萨冈”的概貌。出版社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给读者深入了解她的机会,在2005年、2007年、2010年紧随法国出版界译介关于萨冈的著作,分别是索菲·德拉森(SophieDelassein)的《你喜欢萨冈吗?》,阿兰·维尔龚德莱(AlainVircondelet)的《萨冈,一个迷人的小魔鬼》和尼克尔·热尔(AnnickGeille)的《萨冈之恋》。所谓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有了市场才有动力,萨冈著作的连续出版可看出读者们对于萨冈作品的热情。另外,在豆瓣的读书栏目可以看到,许多读者们在阅读了萨冈的著作后都来发表自己的读后心得,每部著作多则6000条评论,少则近百条。读者们还会热烈的讨论萨冈的作品及意义,非常热闹。

可为什么萨冈的作品在中国如此受关注?她的作品是否影响了中国作者的创作?对于读者大众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我想就这几个问题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萨冈在中国有一个特定的读者群——青年人,这已经是个公认的事实。萨冈作品的一位译者余中先说,萨冈读者停留在白领、小资、大学生这个群体。2金龙格也曾预言,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当人们的感情生活建立在金钱和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时,萨冈作品中那些稍显迷乱的情调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近,引发共鸣。

的确,萨冈的作品彰显了欧洲二战后所谓“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的人生追求的迷茫和感情生活的无助、凌乱、奢靡。在一个传统价值观被否定而新价值观没有建立起来的当时的欧洲,一切都不过分,萨冈关于爱情那略带调侃和黑色幽默的抒写刻画出了当时年轻人的青春,这样的背景成就了萨冈。再看看当代的中国,其实和当时的欧洲背景不无两样。现在的年轻人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而后又受到了信息时代生活的引领,中国社会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可发展表面下的并不是人们的充实和快乐,而是许多看不见的精神生活的丧失和颓败,情感的空虚和孤独。其实不仅是中国,人类都在面临着这种科技信息革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让人们的距离近了,心却远了。

这便是萨冈作品得以存活和发扬的土壤。她道出的苦闷与困惑和忧愁仍然是我们这一代想要道出的,更何况“青春”这个主题好像永远都不曾老去,每个人的青春的成长蜕变都是一种痛苦和迷失。所以萨冈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痛苦和迷失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痛苦,更是所谓“人”所必经的痛苦。如此,萨冈的作品仍然受到这个时代读者的追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种对于“疼痛”的抒写就要引发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萨冈到底有没有对中国作家们的写作造成一点影响。目前为止,有人将萨冈的《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做过对比3,有人将《你好,忧愁》与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比较起来4,这些比较都是基于这些女性作家身上有的一种对于青春与疼痛写作的共同特点,却没有真正写到萨冈对于中国作家的影响。与杜拉斯对于中国作家影响不同,许多作家像王小波、林白,在其作品或序言中明明白白地道出了杜拉斯的叙述和语言风格及王道乾对杜拉斯作品的成功翻译对于他们写作的真实影响,这是一种可追寻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可是从来没有哪位中国作家正儿八经的提过萨冈对他们创作的影響。一些中国读者自发地将萨冈作品归入了中国所谓的“青春疼痛”类系列,列入这其中的还有日本的村上春树,中国的石康、张悦然、韩浩月等等。韩浩月在新浪读书里写过一篇“寻找一个安静的萨冈”的小文,里面谈了谈对于萨冈作品的看法,但这是在萨冈作品《我心犹同》出版在即所做的评论。张悦然也曾公开的提及过萨冈,说萨冈抒写的青春是腾空而起拥抱青春,点燃欲望。而她更欣赏的是美国麦卡勒斯般的被掩埋起来的青春。张悦然说,在青春这个概念上,显然她是无法爱上萨冈的。可见,把这些青春疼痛类作家归为一类都是读者们一厢情愿的看法。综合以上,萨冈对于中国作家创作的影响是不明显的,只能说她的影响重在“氛围”,提供了一种对于青春抒写的态度和角度。

最后一个问题,萨冈对读者和大众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萨冈著作所阐释的价值观对青年人产生了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一直都是有争议性的话题,文学是生活的表达,人生的体悟,所以,个人觉得分不出是积极还是消极。但是重要的影响是一定存在的。阅读萨冈著作的读者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年轻女性。她的作品给予女读者一个“放纵的机会”,发出了对于传统女性价值观的挑战,也是对传统女性的“情欲解放”。

在萨冈的作品中,女性往往是情爱的中心点,她可以徘徊在老男人与小男人之间,她可以一边爱着他一边频频出轨,她可以控制他、获得他再离开他……总之,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却可以掌控男人。尽管在这种关系的博弈中,两者都受到伤害,但总体读来,女人还是处在了一个支配的地位上。她们没有对错,没有禁锢,可以为所欲为却不受责备,而正在情与欲的关系中,萨冈展开了露骨的描写,将“性与爱”的融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读者们也从萨冈的作品中看出了对于“情”与“欲”的讨论。

一位读者在看了萨冈的《战时之恋》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论:“20岁时,我读不懂萨冈,而现在我喜欢萨冈了。她总是赞美直觉,赞美男人,赞美性和幸福。赞美冲动,赞美不再童贞的身体散发出的童真,赞美阳光和酒。赞美性爱之后变得红润的皮肤,赞美可知可感的人生。”关于在情与爱上给予女读者的启迪还有许多,《战时之恋》的女主角在性爱之后有过这样一段话:“想做,要做,敢做,这并不可耻。‘不再想做,‘不再敢做,‘不再要做才是可耻的。过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满足。过分比‘还不够更合情理。相信我的话,我深知这一点,我很久以来都是生活在‘还不够的状态中,我至今还感到羞耻。”这种对于女性不禁欲的宣扬确实大胆,但也是对女性解放的宣扬,非常符合当下青年知识女性的心理。所以,我认为,对于女性性爱解放是萨冈著作对于中国年轻的人的一项重大影响。

注释:

[1]深圳晚报,2007年10月22,《翻译家金龙格:她不是一个通俗小说家》,刘琨亚

[2]深圳晚报,2007年10月22,《余中先:用一种迎接的姿态对待忧愁》,李福莹

[3]“萨冈的忧愁世界”,Avisitviewonpublishing,严肖深圳晚報,2007年10月22,《翻译家金龙格:她不是一个通俗小说家》,刘琨亚

[4]深圳晚报,2007年10月22,《余中先:用一种迎接的姿态对待忧愁》,李福莹

[5]“萨冈的忧愁世界”,Avisitviewonpublishing,严肖

[6]“欲望和伤痛的张扬——浅析萨冈与林白的青春抒写”,当代文坛,2006年5期,骆平

[7]“欲望和伤痛的张扬——浅析萨冈与林白的青春抒写”,当代文坛,2006年5期,骆平

参考文献:

[1]深圳晚报,2007年10月22,《余中先:用一种迎接的姿态对待忧愁》,李福莹

[2]深圳晚报,2007年10月22,《翻译家金龙格:她不是一个通俗小说家》,刘琨亚

[3]“欲望和伤痛的张扬——浅析萨冈与林白的青春抒写”,当代文坛,2006年5期,骆平

[4]《你好,忧愁》,萨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5]《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萨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

猜你喜欢
接受青春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青春献礼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青春不打烊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