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求生

2014-07-04 09:28胡杨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萨义德温斯顿记日记

摘 要: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来解读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通过萨义德的“他者”理论和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来分析《1984》中的主要人物温斯顿·史密斯。

关键词:《1984》;他者;第三空间;身份认定

作者简介:胡杨(1988-),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2

一、乔治·奥威尔和《1984》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作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作家之一,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敏感度以及高超的文字操控技巧,用写作来反映现实生活,抨击政治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从而维护普通人应该得到的权利。因此,评论家雷利(Patrick Reilley)认为他是“人类责任和道德选择之伟大传统的主要捍卫者”。

《1984》(Nineteen Eighty-four)是奥威尔的代表作。其已经被翻译成至少62种语言,该小说是一部政治预言,在大洋国的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史密斯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于另一位外围党员朱丽叶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最后落入了独裁党设下的圈套里,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肉体被折磨,精神也全面崩溃,个人自由最终屈服于集体独裁,成为“思想纯洁者”。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

由于本文主要用到的是萨义德的“他者”理论和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其他理论一样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如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都主要侧重于对人性的探讨。其主要是运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方法来探讨欧美帝国主义的前殖民地文化以及与其他各国的关系。第一批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除了弗朗茨·法农外还有爱德华·萨义德和霍米巴巴等等。

三、温斯顿·史密斯的行为“他者”化

奥威尔笔下的温斯顿·史密斯是一个39岁,身材矮小、身体虚弱的人,甚至右脖子处还患有静脉曲张的毛病。他受雇于党的真理部,每天的任务就是改写报纸,以便使得党的言论变得更加权威。在温斯顿所处的大洋国,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受控于领导者的规则和管辖之下,因此人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受到监视和审查。在这种层层监控之下,任何隐私都是不存在的。为了对抗这种压迫,书中的开头就写到温斯顿决定把自己的真实思想记录到日记中去。他对过去的那个没有监视,自由的社会仅存有极少的记忆,所以他想把这些宝贵的记忆记录下来。但是很显然,记日记这种行为是非法的。即便知道自己的未来可能面临着死亡,温斯顿依然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同于那些忠于党的人的“他者”的位置上,以记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反抗,来追寻和确认自己在大洋国中的“身份”,即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生活,是继续遵循着党指定的一系列不合理规则还是反抗以寻求自由和谐的生活。就如萨义德主张的东方是西方构建出来的“他者”一样,没有行为及话语权。

紧接着爱情降临在了这个无处不在的苛酷世界里。温斯顿和女孩茱莉叶恋爱了,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自由的恋爱也是不被允许的。温斯顿曾经有过一段婚姻,但是妻子完成任务似地与他相处,这样的方式让他无比厌倦。和朱丽叶的相识和相恋,让他重新感受到了女性的美好,以及爱情的甜蜜,尽管知道这段禁忌的恋爱很可能让两个人都粉身碎骨,他也依然坚持着,甚至租下了一个小房间来和朱丽叶约会。温斯顿是通过违反他那个时代的价值以及跟随他自己的意识来追寻自己的身份,这种意识与党内追随着“大哥”的其他成员的意识是完全不同的。温斯顿·史密斯在面对与朱丽叶的爱情的时候展现了自己的“他者”身份。

在大洋国里,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党的监视下,人们没有行动的自由,甚至也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而爱情的美妙感觉使温斯顿感到了做一个真正的人是多么幸福,于是渐渐驱使温斯顿认识奥布莱恩,一个貌似与党国对着干的人,并且驱使温斯顿加入想象中的反对党统治的秘密组织兄弟会。最后,他追寻自由,违反规则的行为使他直面死亡。他的反抗没有使他获得自由,同时他依然属于党国。这就像是霍米巴巴所说的,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而是之外的某物。通过温斯顿的行为他者化,可以看出他既不属于完全自由了的个人空间,也不属于被束缚的公共空间,而是属于这之外的“第三空间”。在这个“第三空间”中,温斯顿提倡和鼓舞更多的人来反抗集权统治,就像温斯顿写的:“如果还有希望,希望存在无产阶级手中。”

四、温斯顿的语言思想“他者”化

大洋国的官方语言是“新话”。统治者企图利用控制语言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在“新话”中,大大消減了原有的词语,以此来控制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但是温斯顿依然用标准英语在日记中记录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他也用标准的英语来记录自己头脑中仅存的一点对于过去的记忆。他觉得他的日记是在与未来对话,希望将来的一代人能够看到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被党国篡改的历史。虽然他也意识到了现在是没有希望的,但他依然寄希望于未来。

在语言上,温斯顿与党国的斗争的方式就是通过保持记日记的方式,将真实的语言而不是“新话”,以及真实的历史留给未来的人们。作为“他者”,温斯顿没有办法适应大洋国所塑造的社会,同时在他的内心中他也无法接受党国所设置的“新话”。他徘徊在“第三空间”中挣扎。党国控制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就是为了控制他们的思想,缩减的语言代表着党国所统治的人们萎缩的思想。在大洋国,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消失,即使你没有听清别人在说什么,你也会知道那个人不是在歌颂“大哥”,就是在唾弃和批判哥德斯坦,一个反对党派,不遵守党派规章,和“大哥”对着干的人。在毫不知情的人民心中,集权主义党派给人民灌输的思想就是,只要反抗“大哥”的人都是“他者”,都是值得批判的人,只有“大哥”才是权威,才是一切。这就跟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描述的那样,欧洲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对世界的统治,对殖民地的统治地位,欧洲西方国家强加给了东方一个文化身份,认为东方人“愚昧、无知、野蛮、封闭”。在这一过程中,东方人不知不觉被“他者”化了,而东方人由于没有话语权,也只有被动地接受西方人给他们强加的文化身份。

由于温斯顿的工作,他知道现实在被党国不断改写。通过记日记等方式,温斯顿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个体,他在日记中写道:“自由是承认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如果这种自由能够保证,其他的一切都会有的。”在这一刻,温斯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与别人不同的“他者”。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它属于“第三空间”中的人。温斯顿被抓后,奥布莱恩对其实施酷刑,即使在这个时候,温斯顿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自由思想,他坚持党国总有一天会被“某种思想,某种精神”所打败,当被問及是什么精神时,温斯顿回道:“人类的精神。”作为个体的人也许会被打败,但是人类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打败。温斯顿认为,穷人和无产阶级具有打败集权统治的力量,不同于党派成员,穷人们依然保持着自由的个体状态,即使受贫穷和疾病的困扰,但是温斯顿认为,他们比党派成员更像一个人。最后,温斯顿妥协了,在小说中,温斯顿的自由思想似乎死亡了,党派似乎获得了胜利,但是党派提倡的消灭所有人的思想和创造力的最终目的永远不会成功。

奥威尔利用温斯顿的日记来传达了自己的信念:人们一定能够打败集权统治,点亮自由之光,尤其是那些无产阶级们。当人们仍然有能力为真理而战的时候,就仍然存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希望。如果没有人敢对谎言和不公平说不,那就永远没有自由可言。

五、结语

总之,奥威尔在《1984》中强烈抨击了非人的独裁统治,表达了他积极支持人类自由思想的愿望。在大洋国的集权统治之下,温斯顿是第一个敢于通过日记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人,通篇小说都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温斯顿通过不断地服从与抗争来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通过萨义德的“他者”理论,我们发现,温斯顿通过记日记以及和朱丽叶恋爱的行为来在行为上使自己“他者”化,把自己立于一个既不属于独裁统治之下,又不属于完全自由的“第三空间”中。

参考文献:

[1] Calder. Jenni. (1987). Open Guide to Literature: Animal Farm and Nineteen Eighty-four.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 朱坤领. 奥威尔的反面乌托邦及其对现实政治的关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20(6):93-94.

[3] 赵利渠. 被表述的他者[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105-106.

[4] 法小鹰. 第三空间中少数族裔身份的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1,192(8):96.

猜你喜欢
萨义德温斯顿记日记
美食与爱,皆不辜负
记日记有什么好处
我身边的新鲜事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美味盛宴
写作从记日记开始
省察人生 哲理思考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略评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