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文章大气磅礴起来

2014-07-01 22:04杨帆
考试周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张炜苏轼作文教学

杨帆

摘 要: 本文从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入手,寻找其和教材的有效结合点,指导学生消除在写作中存在的“低幼化”倾向,从提高思想深度方面提高作文的深度,从而使文章显得大气磅礴。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张炜 苏轼

文以识见为高。清人魏禧说:“为文之首,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炼识。”魏禧所说的积理,就是加强关于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所谓炼识,就是锤炼自己的思想,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深刻化、清晰化。二者并举,方可造就高远卓识的识见。

可是现实的情况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量在剧增,与之相反的是学生的写作思路不仅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反而愈益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仅不能写出具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反而人云亦云,作无病呻吟之态,忸怩造作。简言之,在高考作文日益强调真诚写作的今天,学生的写作离真诚越来越远,且文章流于肤浅,没有丝毫的深度可言。

学生这些“肤浅”与“幼稚”的文章,即缘于平时不注意思考,满足于亦步亦趋的模仿,不敢或懒于思考。长此以往,到了考场中难免写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缺乏深度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怎会不使阅卷老师感觉索然无味呢?

如何利用手中现成的资料(如教材、试卷等),培养学生写作时的思辨能力,让他们的文章有深度可挖,有“噱头”可看,变得大气磅礴呢?

在当代中国文坛,张炜是长于思考的作家,其《歌德之勺》和《耕作的诗人》分别入选为2008年山东卷和2009年广东卷的现代文阅读。巧合的是,这两篇文章正是张炜对法国和俄罗斯两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导师歌德和列夫·托尔斯泰的思索。

张炜对歌德的解读,巧妙地从歌德家厨房一把巨大的炊勺开始,他说:“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上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张炜接通歌德的灵魂是从那把奇异的炊勺开始的,运用他敏锐的洞察力,从日常生活中看似寻常的具体事物身上发掘深刻的意蕴,歌德的伟大正在于倾尽他毕生的心血广泛涉猎,最终成就诸如《浮士德》这样的旷世奇作。

再看列夫·托尔斯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他对于俄罗斯民族乃至整篇欧洲大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在托尔斯泰逝世之后的一百多年的世界里,无论是俄罗斯国内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对于这样一位民族精神导师的研究都从未停止。张炜的这篇《耕作的诗人》依然以散文的笔触,撷取一个微小的细节探讨一个宏大的命题,整篇文章是从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一幅画开始的,画上的托尔斯泰正在耕作,于是张炜说:“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在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决然分开……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多么精辟而犀利的观点,他不正道出学生当前写作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吗?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深度的认识,只作浅斟吟唱,制造虚假真诚,这样的文章经不起琢磨,更经不起推敲,剥开层层伪装,其内核只是一盘散沙。

通过此例,笔者逐渐向学生渗透这样一种意识:我们可以透过一些看似琐碎、毫无关联的细节去思索、去争鸣,以写作的方式和这些大师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这些大师的人格魅力。这不正是提高学生思想深度的一种有效尝试吗?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有一版块为《“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编者恰好选择了苏东坡创作生涯非常重要的四首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四首虽不完整,但可基本涵盖苏轼整个创作历程和不同风格作品的特点。在和学生学习这一板块的时候,笔者根据苏轼到达“黄州”之初和两年之后思想境界的变化,探讨这四首词折射出的苏轼的人格魅力。学完之后,笔者一直在思索,苏轼之于我们民族的影响不亚于法国的歌德和俄罗斯的托翁,用余秋雨的话说苏东坡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这样重要的一课学完之后,究竟该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作业呢?忽然之间,张炜的这两篇文章就跳了出来,那么,何不让学生写写他们心目中的苏轼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下面即班中一学生习作的片段:

东坡的文字此时正印在我的书上,细细品读,渐渐发现东坡的身影在眼前清晰起来,我似乎看到了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里那空然无求的境界。东坡的文字竟使我一眼望过了千年,这是何等的魅力啊!除了他的文品,东坡的人品也为人称道。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受后人敬仰的,东坡绝对排第一。东坡的人品、文品,使千年的距离在我眼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在东坡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中国文人优雅而高贵的精神世界。(常熟市中学高二4班戴志豪)

写作是用手来表现内心的,是心灵的行为。对于每天由于学业的负压而心灵过早变得“粗糙”的学生来说,写作最需要的并不是时间,而是敏感而脆弱的心,善于思考的心。用心感悟生活,用心捕捉内心深处一切细微的波动。正如林清玄所说:“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生命的化妆》)这样的文章,情到深处,必然大气磅礴。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炜苏轼作文教学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orce chains and friction mechanism during powder compaction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