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青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首先要走出定势,引导逆向思维;其次要延伸信息,启发求异思维;再次要发现问题,鼓励质疑思维;最后要丰富想象,开拓发散思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 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思维和想象的时间、空间受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那么如何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状况,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绚丽绽放?
一、走出定势,引导逆向思维
思维定势又称为习惯性思维,是指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正反两面性,积极的方面是慎重、稳妥,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消除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已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她问:“如果不砸缸,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学生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有的认为司马光可以喊大人救小伙伴上来,有的认为可以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伙伴曳上来等。老师用电教手段对大家想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同学们想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则让水离开人。目的是一致的,但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司马光无法救小伙伴出水,只好采用另一种办法,砸缸救人,这是急中生智,是最佳的选择。这位老师引导,救人出水是人的正常思路,常规思路;砸缸让水离开人是逆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一般,她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的发散上,抓住“水”与“人”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司马光的逆向思维方法,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二、延伸信息,启发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信息进行延伸、联系、比较,从而使其迸射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笔者在教学《称象》时,学完课文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的办法可以怎样改进?”有的学生提出不用搬石头上船,改用把军队里的战马赶上船的办法。有的学生说:“赶马上船,不如改用人的办法。因为人听指挥,叫上船就上船,叫下船就下船,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学生在互相启发的过程中,对原有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发表了很多有趣又不同的见解。再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学生对结尾处“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的理解往往是:“小羊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的求异思维之花,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前面的陷进里去了”,等等。部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想象和让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三、发现问题,鼓励质疑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鼓励质疑思维就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正如宋代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
教学《白杨》一课时,对于“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笔者点拨学生试着提几个“为什么”,学生循着笔者的教导,提出:“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等颇有质量的问题。笔者便组织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课文,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丰富想象,开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从同一信息源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从而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从多渠道探讨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课文的有限信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开拓发散思维。这是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第六册看图学文《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笔者在指导学生看图后,注意抓住课文中有关的词、句、段乃至标点符号,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提出问题:“小朋友想想看,作者变成了一朵荷花,蜻蜓飞过来会跟她讲些什么呢?”其中一个学生说:“蜻蜓飞过来对荷花说:‘荷花姐姐,您的清香把我吸引到您的身边。我在飞行的时候,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一棵棵秧苗挺立在稻田里,那金黄的菜花向我微微点头。”问:“小鱼游过来告诉‘她昨夜做了什么好梦?”其中一个学生说:“小鱼在‘她脚下游过,对她说:‘荷花姐姐,您好!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好梦,梦见我和我的伙伴们把你围在中间,看你跳舞,你的舞姿使我永远忘不了。”这时课堂议论纷纷,欲罢不能。笔者又问了一个问题:“大家看看好梦的后边是什么标点符号?”一个学生说:“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别的东西,如柳树公公、小蝴蝶、小虾、小鸭等,来跟荷花姐姐说话。”
总之,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富有创造性的气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让学生发表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激发思维兴趣,养成勤于思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