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飞
摘 要: 网络是初中学生极为钟爱的一个世界,但在面对其娱乐性与学习性的双重特点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娱乐功能。本文以即时搜索案例培养法律学习兴趣,锤炼判断能力,增强上网责任意识两方面为例,论述如何在初中思品课上,引导学生将网络与学习内容“联姻”,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思品课 网络 教学探究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中学生的大爱,他们用QQ聊天,摇微信约网友,玩游戏结交“游友”等,俨然已将网络视为与生活平行的异度空间。当然,网络可以用来搜索作业,听名师讲课,浏览网页及时快捷地了解时事政治……但这些功能学生并不太经常用到。因此,如何顺应学生心理,将网络与思品课“联姻”,引导他们走出无视互联网教育功能的误区,主动追求其中乐趣,以快速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成为所有初中思品课教师必须正视的现实。
一、即时搜索典型案例,激发法律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律内容包含许多抽象、深奥的法律法规和专业名词,这对初中生而言,是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大部分教师会事先准备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法律案例,帮助他们简化学习内容。如《遵循法律而生活》一课,用父母私拆孩子信件、自己在正规商店购买的物品出现质量问题、班主任因为同学学习成绩下降而取消他的“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等例子,能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法律有用,进而喜欢上法律。
让学生这样被动接受法律常识,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教一点得一点,他们应该学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并灵活思考运用方法,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我在上课时,会即时在网上搜索典型案例(当然是课前搜索过、做好准备的,因为即时并非即兴),一边操作一边说明过程,及时鼓励他们亲自尝试,若时间许可,可以在数次不同的操作中,分别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有时课后,我会布置一两道需要在网上搜索的作业,让学生不仅知晓结果,更掌握获得结果的过程。同时,我还会比较网络娱乐与网络学习的不同,让他们领悟娱乐是每一个有动物本能的人都能很快学会做的事,没什么了不起;而學习是有毅力、有担当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只有在这样的人中间,才会出现不平凡的人。用成就感和满足感鼓励学生控制自己上网时的低级欲望,结合《立志与成功》、《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理性地使用网络。
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养成学习能力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感觉自己在同学间树立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形象,从而使主动学习成为他们的长远追求。
二、锤炼理性判断能力,增强上网责任意识
除了法律内容,其他如“心理健康”、“基本国情”、“社会发展常识”等,几乎所有思品课程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有吸引力的事实做支撑,还能找到相应的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技巧,因此,正确运用网络无疑成为学生学习的宝库。可是当学生真正将网络变成学习工具,投入其中的时候,他们会遇到形形色色互相矛盾的言论、各式各样颠覆传统的观点、林林总总的舆情等,这对于判断能力不强的初中生而言,足以让他们晕头转向。对此,他们最常采取的方式是:或依据个人、死党的喜好参与骂战,结果依然不明真理;或看到风就认为有雨,成为谣言的帮凶,犯法也不自知……这种状态下,将网络随意交到学生手中是一件可怕的事。
因此,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学生上网的责任感。如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即使是网络中的人,也不该互相攻击;学习“我选择,我负责”,强调选择与责任同行,培养学生的正义感,面对网络,在网上发言之前,要能肯定其内容的正确性,否则,便要勇于承担后果;学习“做守法护法的好公民”,使学生掌握一些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技巧,针对网络谣言,及时举报……总之,将学过的知识全都动用起来,抛砖引玉地引导学生,总结出上网的责任:对自己不清楚的事情,不轻易攻击、不随意转发;不能抄袭网上的文章,尊重原作者的版权专利;不窥探他人空间隐私,更不能四处张扬等。
健康的网络世界,需要每个人参与维护,但对于偌大一个什么鸟都有的“林子”,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上网能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神器。
三、结语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面对网络娱乐性与学习性并存的状态,他们对于娱乐的抵抗力微乎其微,难免会从本能出发,享受快感。对此,初中思品课教师应顺其兴趣,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细致引导,既教给他们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他们对错综复杂网络的判断能力,双管齐下,使网络成为实现思品课学习正迁移的利器。只要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构建一定范围内健康的网络环境,学生自然就会善用网络、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明通.试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教育学,2014(04).
[2]张宝国,刘骞.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3).
[3]李享义,代华.浅谈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品课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