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陶瓷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然而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如何有效地传承中国陶瓷的设计技法,将其运用到现代陶瓷的造型设计中,据此,笔者就中国现代陶瓷的造型艺术为例,对其进行了分析论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陶瓷造型设计现状、特点及方法,并进一步提出推动中国陶瓷美术事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为推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及其设计手法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和研究尝试。
关键词:陶瓷艺术 设计手法 传统艺术 景德镇瓷器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高档陶瓷产品的社会需求量越来越高。基于此,广大从事陶瓷美术的工作者,应根据社会需求的特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陶瓷传统技艺,不断创造出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陶瓷作品。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造型极其设计方式进行分析。
一 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设计基本现况及其实用关系
1 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设计的基本概况
中国的陶瓷器物造型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实用到欣赏结合。随着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原本陶瓷所具有的质朴醇厚风格也逐渐遭受掩埋。目前,依然保留一定传统文化色彩的陶瓷,仅仅有某些设计家的笔端。大多数的陶瓷制造者,反而追求所谓现代几何、动感、意念的盲目风尚。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陶瓷美术的健康发展。
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国家,盛行着浓厚的设计工业产品的气息。在这种气息的影响之下,中国的陶瓷设计也洋溢着流线型、太空型、未来型的特征。而类似连体注浆、冷压成形、等静压成形等更是改变着陶瓷器物的传统生产方法,转变为“机器零件”式的器物。今天,生活在快节奏程式化、秩序化环境下的人们,陶瓷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越来越缺乏自然之风、诗情画意的远古之风,而人们对此种风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例如,造型精细、清新淡雅的茶具,造型简练且富有写意之风的花瓶,满含自然风情的陶艺术品等。然而,现实的陶瓷制作却是令人担忧的,陶瓷制作日渐变得简单,而缺乏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真正认知。特别是有不少人更是直接仿制古代的玉器、铜器制品。古代器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古时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倘若当代人仅仅只是简单的仿制,那么便不可以赋予器物新的时代气息,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亵渎了传统艺术。
2 现代陶瓷造型观赏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和陶瓷制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陶瓷制品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例如:餐具、茶具、酒具、水杯等生活日用品;花瓶、瓷雕、陶艺术等生活环境装饰品。某位优秀的陶瓷设计者认为,在设计器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购买心理和欣赏观念,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就消费者的欣赏心理差异而言,便有男人与女人之间、老人和小孩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差异。器物造型的整个设计工作,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的种族、历史、习俗、信仰等各种理论和实践,这些都需要设计者的不断学习和摸索。例如,领导干部则常常会选择诸如唐三彩的大陶马,意喻仕途“一马平川”、“马到成功”;从事商品经营的老板,则会将彩绘金光闪闪的赵公元帅摆放在家里。
总之,评价现代陶瓷艺术作品,不应该强调其像什么或者是什么东西,有着怎样的用途,更主要的是从器物艺术的审美视角,品味其中的独特艺术效果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感怀现实、历史及时空的情怀。陶瓷造型设计艺术,已有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并且还将会有更长的发展道路。作为陶瓷设计的从业人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设计过程中,探索和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制作技艺、技能,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陶瓷艺术,不断满足多样化的陶瓷产品市场需求。
二 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设计技法分析
1 器表分割式设计手法分析
器表分割式设计手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陶瓷造型设计方法,通过浅分割器形表面,从而设计一种或横向或纵向的器物纹理。这种纹理的特征是,当被一定光线照射时,能够显现装饰性起伏。精细优美的分割线,有效地替代了原本装饰器物表面的绘画、贴花等。这种设计方法更能增强器物的感染力,不再是以往简单的平淡型体刻画,而具有韵律感的线纹相比较而言,这种方法更具有性格化、生命花,有着较强的活力。例如,似弯弓满月的弧线、如细雨霏霏的斜线、如帆樯耸立的竖线、似水波荡漾的横线、刚毅挺拔的直线、流畅婉转的曲线等。运用各种线纹,赋予陶瓷器物全新的容貌。
在设计制作浅分割造型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在骨质瓷、滑石瓷、高白瓷等高档瓷种上运用此方法时,便不需要对该器物做进一步的彩绘装饰;二是要适当地运用分割线的深浅程度,过深会直接影响着器物的整体感,而太浅则容易被抹平,尤其是在成形的过程中。总之,深浅有度的高档瓷,更加具有魅力。同時,还可以在设计器物表面分割造型时,糅合性地附之以一定的浅淡花饰。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器物造型不仅更加具有完美感,而且造型和装饰之间也能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协调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一些比较清淡、秀雅的细碎花朵或浅色线条,而不是一些浓艳的色彩。这些装饰对器物而言,也只是简单的衬托和点睛之笔。
举例来说,有的咖啡具,在设计上就凸显出其整体造型的独特,另外加之中间部位的几条竖向凹线,使得器物的生机油然而生。此外,浅浅的花卉图形依附在竖向凹线的两旁,更是妙味无穷。再如,有的咖啡用具的外观造型设计,用几条垂直的竖线直接将装饰空间分割开来。而装饰在竖线左右的细碎红花,根式给人一种由深及浅的生命延续之美妙感觉,该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造型、装饰之美,同时也不乏生机和活力。
2 凸花装饰造型设计手法分析
近年来,陶瓷行业逐渐兴起一种陶瓷器物表体凸花装饰的新事物。从装饰的角度来说,这种装饰有着图案化花卉的特征。凸花没有任何色彩,直接附在器物的表面,与器形融合在一体;从造型的角度来说,凸花装饰类属于传统造型,主要形式是饱满的古代花瓶,无论是口沿还是盖钮或是把手部分,都具有一定的转折和变化。在凸花装饰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成形和烤成等工艺条件方面的因素。凸花装饰一般具有清晰的结构,这也决定了凸花的凸起部分,应有适当的高度,以实现和整体形制的相协调性,就像有的茶具外观造型设计,凸花的纹饰布局、走向和造型特征有着遥相呼应的效用。
3 依形装饰造型设计的手法分析
此外,切削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装饰造型设计手法。该种设计手法,与前文多描述的器表浅分割法相比较而言,其主要是较大的改动器物主体,改变各种圆形器体原有的呆板结构,而器表浅分割法则是装饰器物主体的表面。与此同时,切削法,也十分重视塑造器物主体简单的造型。遵循这样的设计原则之下,应严格控制器物平视线范围内左右两端的变化,设计得越简单,则器物的表达效果越明显。运用此方法设计的器物,一般俯视面有着不小的变化,一般有三角形、椭圆形、六棱形和方形等形体变化。该方法所设计出来的器物,有着很强的新奇性,如果另外附以相应的装饰,则其整体效果会更美好。
此外,在切削造型主体的过程中,切忌太锐的外凸和内凹线角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在生产工艺中器物发生变形或开裂。比有些茶具的作品主体,都属于大众化的造型,有着简单的瓜形。然而,切削后所呈现的六面体形状,则彻底改变了器物原本的平庸感。另外,还在六角形的空白之处配之以一些花卉纹饰,比昂装饰两个切削面,能够有效减弱壶体六方形的锐角。入戏,这样的作品便既不显得过于死板,也有不小的变化。在有的器物的器体切削过程中,应适当掌握切削量,以保留切削后的体位特征。一般情况下,切的太多会破坏器物的整体感,显得支离破碎;切的太少,则会使得器物缺乏特征感。
三 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设计发展趋势
1 中国传统陶瓷造型设计的借鉴和发展
我们在设计新的陶瓷产品时,首先,应学习和借鉴传统器物的造型,并因地制宜地挑选一些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其次,是有意识的嫁接、演化、改造器物,在保留原物独特风格的同时,还应防止严重的抄袭。最后在为新器物增添辅件时,还应充分考虑联接的自然和谐性,强调辅件对主体的衬托功效,坚持与主体相呼应的选择刚柔线性的原则。
举例来说,中国清代的陶瓷制品中叫花瓤的青花瓷。这种青花瓷一般被放置在祠堂或寺庙里,主要用于人们的祭祀活动。它有着华丽的装饰、挺拔俊秀的造型,具有很强的品位性。因此,在新器物的设计中,假若以此为原型设计新型的咖啡具,则将会有着较强的特色。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充分考虑器物的整体比例关系,主要注重上中下三段比例和高与宽的总体比例等。其次是注重装饰部位,在设计过程中,应适度保留空白部位,这样才能更好地突显瓷器的高档质地。然后便是设计壶嘴、壶把的形状和安装位置,以及盖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制瓷的工艺性,强调设计的便于生产性。最后,在社会配套的其他部件时,应整体把握壶形的形制。例如,对壶体的高度做适度的压缩调整时,则能够设计出一种新器物——搪缸;对壶体的形制做整体缩小时,则能够设计出另外一种新器物——奶杯。总之,这样便可以设计出具有现代时代气息的新的陶瓷造型,并合理运用了传统器物的形制。
2 中国现代陶瓷造型表体处理
设计者纷纷采用各种新型的设计方法,创造陶瓷制品。这其中,有部分设计者尝试借鉴传统陶瓷造型的综合性设计,也有不少设计者努力运用现代抽象概念设计陶瓷造型,此类陶瓷造型一般有着奇异的形状、复杂的结构,然而重心缺乏稳定性。实际生活中,陶瓷产品的生产,深受人们欣赏习俗和工艺制作条件的限制,因而,一般无法大量投入生产。尽管如此,器物消费市场上也不乏一些求新图变的消费心理,这种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设计师们设计新的陶瓷造型。陶瓷经过多年的发展,期造型设计也逐渐倾向于注重造型器表的浅分割、浅浮雕以及凸花装饰等。
造型设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瓷器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就当前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工艺技术日渐被忽视,保護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工艺技术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认为,只有把握新时期的特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潮流巧妙结合,营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才能再度将陶瓷艺术发扬光大,面向全球展现中华民族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 何洁:《再生与回归——写在远宏陶艺作品展之际》,《中国陶艺家》,2011年第1期。
[2] 杨志:《从“新民窑”到“新官窑”——记行走于传统与当代观念的陶艺家李见深》,《中国陶瓷艺术版》,2011年第11期。
[3] 唐柯:《简论现代陶艺产生的社会文化渊源及早期的理论指导》,《美术观察》,2009年第3期。
[4] 杨杰、麻晓武:《陶瓷高温颜色釉的工艺掌控与操作技巧》,《中国陶瓷艺术版》,2010年第10期。
[5] 石毅:《浅谈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探索陶瓷艺术发展新路子》,《陶瓷研究》,2011年第2期。
[6] 王建中:《论功能陶瓷设计与陶瓷造型美学》,《陶瓷研究》,1992年第4期。
(刘锚锚,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