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士兰
【中图分类号】
R826.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267-01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输液注射量大、给药时间长、配伍复杂及客观或主观上在输液过程中的失误,均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上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不在少数。“输液不良反应”系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有时临床上也称之为“热原反应”。但严格地说,“热原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尽可能全面的认识静脉输液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加强防范措施,有助于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1 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临床处理原则
1.1 分类: 最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是热原反应,其他尚有热原样反应,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一般急性不良反应易于引起临床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微粒等引起的慢性不良反应,如肺栓塞等,一旦发生,往往处理棘手。
1.2 症状:常见症热有热原反应及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不同类型的输液不良反应可能具有相似的症状,特别是在反应较轻的时候往往难以区别。全面了解输液反应症奖并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判断和进行临床处理,如荨麻疹提示过敏反应;不安、惊厥、脑水肿提示水中毒等。
1.3 临床处理原则:一般是停止输液,分析症状,对症治疗,及时抢救,查找原因,杜绝再发。
2 输液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
2.1 内毒素:又称热原,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成份脂多糖,可诱发热原反应。内毒素具有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等特点。一般在细菌死亡之后,破壁而出,诱导产生内源性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
2.2 微粒: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直径在50mm以下时,人眼不能发现,因此,澄明度合格的注射液不一定意味着微粒合格。注射液中的微粒已经鉴别出来的有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真菌、真菌芽胞和结晶体等。大量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等的重要原因。
2.3 理化性质:包括pH、渗透压等。注射剂的pH及渗透压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虽然人体有一定调节功能,但相差太大易致血管疼痛、静脉炎等。如过多过快输入低渗液体,或单纯葡萄糖,易引发水中毒,表现为脑水肿和细胞肿大。
2.4 活菌污染:活菌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类及芽胞等。一旦染菌,注射液可能出现霉团、浑濁等,但也可能肉眼不能发现。使用的后果是严重的,轻者轻度热原反应,重者可致脓毒症,败血症,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
3 输液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
3.1 输液质量:系生产输液某个环节或若干环节质控不严所致。一般有原材料不合格、注射用水不合格、工序安排不合理、包装不严、消毒不彻底等。输液质量是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带入致病因素包括内毒素、致敏原、微粒、活菌等。
3.2 贮存运输:系大输液在贮存和运输中,瓶与瓶直接堆压、露天放置、大力装卸等,使瓶壁产生裂纹而致包装不严,引起活菌污染。
3.3 处方配伍:药物配伍禁忌有很多方面,目前医护人员对药物配伍引起药理变化、外观变化及稳定性下降等比较清楚,但对配伍所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却了解不多。经有关人员研究,配伍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一般是通过下列途径:①内毒素加和,②微粒加和,③微粒倍增(总数超过原数加和),④pH变化,⑤渗透压变化,⑥主药结构变化等。近年来,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微粒倍增致热原样反应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3.5 输液过程
3.5.1 输液器具: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有助于克服从输液器具带入热原的现象。但在使用中,应注意其中包装的密封性。另处,不合格一次性输液器在市场上并未绝迹,因此,把握进货渠道,防止因输液器不合格引发输液不良反应仍然十分重要。
3.5.2 消毒液:消毒液质量易受光线、空气及其操作的影响,同时使用时间过长也可影响消毒液的质量。浓度过低可影响其消毒作用,并有可能导致细菌污染诱发输液反应,因此要经常更换,不能反复使用。
3.5.3 输液准备:有报道,输液准备时给输液带入的微粒与进针的针号及次数有关,小号针头进针2次,胶塞落屑达42.3%。另入,因医护人员人手紧张,注射剂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超过数小时,致使药物分解(如青毒素)产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诱发不良反应。
3.6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可以加重或减缓操作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病室的清洁卫生可明显减少输液时洗气过程热原和微粒的引入。启口加药放置时间过长,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危害更大。但若操作者考虑到这一影响而将启口输液放置冰箱,或冬季在无空调设施下给病人大量输液,又有可能因低温输液而致血管痉挛、寒战等。
3.7 输液的滥用:某些医务人员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或为了经济利益,不恰当的应用输液疗法,或不恰当的补充营养物质,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成为输液安全的一大隐患。
3.8 患者因素:输液一般用于血容量不佳,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腹泻、烧伤、休克、高热等患者。有些症状与输液不良反应相似。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如混淆,有可能因继续输液而加重不良反应,或因停止输液而加重病情。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输液质量指标是一个限量,内毒素、微粒数量等于零且pH、渗透压与血液相等的输液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危重病人、虚弱病从、高敏体质、老年患者,即使输液质量合格,临床应用正确无误,仍应注意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4 防范对策
4.1 坚持合理用药:医生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和配伍禁忌,原则上能用口服药达到治疗目的则不用注射剂,同时避免不适当地补充营养物质。药师需认真审核处方后完成调剂,要积极参与药学服务,做好药物信息传递工作,准确地向医护人员做好相关宣传。
4.2 坚持查对制度:护士要严格执行医嘱,配药时要检查输液和所加药物的名称、规格、效期、剂量、澄明度、瓶盖是否松动、瓶身有无裂纹等,核查药物配伍禁忌和过敏试验;认真做好四查十对,仔细填写输液单。
4.3 严格无菌操作:从配药到输液的整个过程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同时避免微粒污染。
4.4 建立输液不良反应反馈制度:医护人员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加强与药师的沟通,经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分析总结后将结果及时向临床科室反馈,必要时加强对相关药品的集中监测,防止不良反应重复发生。
总之,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输液安全教育和管理、减少因输液不良事件可能引发的医疗纠纷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要降低其发生率,有赖于医、药、护的密切结合,加强监控和管理力度,做到全面控制输液质量,并在做好医疗服务、护理服务之外,重视药学服务的作用,使输液的应用真正能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