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涵丹 彭玲珠 刘静
摘要:
目的:研究风心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影响因素,制定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方法:选择确诊的风心病人80 例,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 ,自拟情绪影响相关因素调查表及患者一般资料表,在患者知情同意原则下,对80 例住院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风心病人焦虑和或抑郁的发生率为90 % ,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及经济条件、疾病的严重程度对风心病人的影响较为明显, P < 0. 05 。结论:各种因素可导致风心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而风心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以往的研究。
关键词:风心病;焦虑;抑郁情绪;心理
【中图分类号】
R74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271-01
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 是风湿病变侵犯心脏的后果, 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 或关闭不全,患者中女多于男。受损的瓣膜以二尖瓣为最常见, 也可以几个瓣膜同时受累, 称为联合瓣膜病变。由于瓣膜炎症反复发作, 瓣膜增厚并缩短、粘连和纤维化造成瓣膜关闭不全和狭窄。早期可无症状, 随时间的推移出现心脏增大、心律失常, 一般经过10~15年逐步发展为心力衰竭[1]。
随着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再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国际抑郁量表( SDS) 调查分析,研究影响风心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确诊风心病的住院患者80 例,男33例,女47例;年龄47~78 岁,平均年龄(58. 5 ±1.5)岁;平均住院时间(16.2±1.2)天。住院患者(除外严重精神疾病) ,采用问卷调查法。抑郁自评量表(SDS)[2]在国内已验证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有国内常模。一般资料及患者自感情绪影响因素表是在参考大量文献,听取有关专家建议及预实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的。患者自感情绪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担心拖累家人、担心手术和检查、担心医疗费用、担心社会地位改变、不适应环境、预感健康受到威胁、缺乏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等7 个方面;一般资料中,住院天数分为“1~7d”、“8~14d”、“15d以上”;经济状况根据月收入及住院费用分为“差”、“中”“好”;自理程度分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完全丧失”。风心病史分为“<1年”、“1~3年”、“4年以上”。逐人发放调查表,现场指导填写并收回。发放80 份,回收80 份,回收率100 %。调查结果应用Excel 建立数据库,SPSS 软件进行t检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有效病例80 份,其中男性33例,女性47 例。年龄47~78岁,平均58.5 岁。66岁以上的患者占63.75 %;经济状况“中”或“差”的患者占82. 63 %;48. 75 %的患者住院在1 周以内;患病3 年以上的患者占67.5 %;37. 5 %的患者丧失部分自理能力;90 %的患者自认为得到家庭、社会“中等”或“以上”程度的支持;62. 25 %的患者自认为性格“内向”或“适中”。42.5 %的(34 例) 发生抑郁,其中男性14 例,女性20例。
2.2 本研究抑郁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本研究SDS:得分38. 50 ±8. 93 ,国内常模SDS得分33.66±8.55 ,经t检验P<0.01。由此可见,本研究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2.3 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患病年限、有无合并症、住院天数、自理程度、支持系统、性格、预感健康受到威胁等为自变量,以SDS 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住院天数、性格、经济状况、自理程度、预感健康受到威胁(表1) 。
3 讨论
3.1 本组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本组患者80 例,男33 例,女47 例;抑郁平均得分为38.5分,其中有34例有抑郁障碍,发生率为42.5 %。孙玉梅等[3]报道有38. 00 %的老年住院患者有抑郁障碍,与本研究结果接近,且明显高于国内常模(15.1%~22.5%) 。提示抑郁症状是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本组入选的对象平均年龄66. 69 岁,大多是老年患者,抑郁发生率高可能与年龄高、经济状况差、家人关心不够以及住院后医护人员重视不够有关。
3.2 影响住院风心病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的有关因素抑郁情绪为患者适应不良的一种情绪障碍,可有无望感、哭泣、沮丧等症状;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各种研究显示,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3.2.1 抑郁发生与住院天数有关 本研究发现,住院天数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7d 以内”和“15d 以上”的患者抑郁得分均高于住院“8~14d”的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住院“7d 以内”的患者,病情正处在急性期,临床症状较重,患者身心压力较大,易产生恐惧、抑郁情绪障碍;而住院“8~14d”的患者,疾病处在恢复期,躯体症状逐渐减轻,患者的心情也逐渐好转;住院“15d 以上”患者,说明病情较重,由于病程反复迁延,随着病情的进展,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更加剧烈而丧失信心,厌世轻生产生绝望心理。目前尚未发现抑郁发生与住院天數有关的报道。
3.2.2 抑郁发生与性格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格”也是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影响的因素。“内向”组患者抑郁得分高于“外向”组。郭利利等[4]认为,“内向”患者往往不常把自己心里的压抑表达出来,因此,较少得到他人的关注与支持,独自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容易发生抑郁情绪障碍。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护理的重点应当加强护患沟通,诱导其说出内心的感受,鼓励其重新树立自信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3.2.3 抑郁发生与经济状况相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经济状况是影响风心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因素,经济状况差的患者抑郁症状程度重。高敏英[5]认为“自费”治疗患者抑郁得分高于“公费”患者;张志学等[6]认为不少患者对自己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感到格外担忧;这些结论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组患者大多是退休的人员,经济收入不高,而且目前国内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健全,住院费用主要以单位和个人共同支付为主要形式;另外,心血管疾病检查和治疗费用相对较高,而风心病又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反复住院、长期治疗,这些因素均可对个人或家庭经济构成冲击,导致思想负担加重而产生抑郁。
3.2.4 抑郁的发生与生活自理程度呈正相关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生活自理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状的发生与自理程度呈正相关。本调查中,32 例患者丧失部分自理能力,其中20 例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2.5 %。Sullivan MD等[7]研究发现,抑郁显著影响了CHD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临床症状,认为抑郁是造成患者临床症状与运动平板实验和血管造影不符的原因;孙玉梅等[3]认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影响老年患者抑郁症状的最主要因素,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抑郁症状程度重,这一结论与本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分析原因,可能是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有无用感、内疚、怕拖累家人,易产生消极的抑郁情绪。
3.2.5抑郁发生与预感健康受到威胁呈负相关 本调查结果提示,抑郁症状的发生与患者“预感健康受到威胁”呈负相关,预感健康受到威胁的患者抑郁程度反而降低。宋玲等[8]研究显示,预感健康受到威胁是引起风心病患者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不支持这一观点,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组患者对冠心病持乐观、积极治疗和预防的态度,较少有负性情绪,预感健康受到威胁只不过是患者轻度紧张的表现;王勤认为,[9]适当的紧张可提高人的唤醒和警觉水平,促使其投入行动,对患者适应环境是有益的。本调查中,家庭社会支持程度是无关因素,有90 %自认为得到了家庭、社会“中等”或“以上”程度的支持。RozanskiA认为缺乏情感支持与疾病的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10]张志学等[11]認为,得到家庭足够支持的患者的压力远远小于没有支持的人。本调查中80 例住院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普遍较好,这可能与患者住院后成为家庭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重视有关。
参考文献
[1] 李嘉.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4, 1(3):132.
[2]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第2 版. 湖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8 - 40.
[3] 孙玉梅,阮海荷,孟春英. 老年住院病人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 (11) :657 - 659.
[4] 郭利利,姜亚芳,余丽君. 对烧伤康复期患者抑郁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 中华护理杂志,2001 ,36 (8) :630 - 663.
[5] 高敏英. Zung 抑郁自评量表在癌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1997 ,12 (2) :83 - 84.
[6] 张志学,莫孙淑冰,赖锦玉. 香港地区40 例慢性病病人心理反应与分析. 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 (11) :653 - 655.
[7] Sullivan MD , LaCroix AZ , Spertus JA , et al. Five - year prospec2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 J Cardiol ,2000 ,86 :1135 - 1138.
[8] 宋玲,吴秀媛. 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因素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 齐鲁护理杂志,2000 ,6 (4) :255 - 257.
[9] 王勤.应用贝克量表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病人的心理分析. 护理学杂志,1997 ,12 (4) :195 - 196.
[10] Rozanski A , Blumenthal JA , Kaplan J .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 for therapy. Circulation , 1999 ,99 :2192 - 2217.
[11] 张新利,杨泰生. 康复与疗养杂志,1996 ,11 (3) :129 - 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