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春将边缘学生定义为“那些虽然有学籍,但因厌学而不去学校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中小学生。他们生活在学校的边缘,是学校的流失生或者候补流失生。”我的理解是:班级中因各种原因,不受老师重视、不被师生认可或不受师生欢迎的学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边缘生指语文学习能力较弱,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虽经努力但语文成绩仍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的学生,或语文成绩不错但不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学生。
我所带的班里有4个边缘学生(文中均为化名),三个属于不受老师重视的学生,其中一个已被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宣布放弃,他们分别是郑小江、黎小明、赵大力、李惋惜,2013年9月6日军训后第一天,我校初一年级举行了一次摸底考试,这几个孩子的考试成绩有二个在10分以下(满分50分),最差的一个郑小江只得了4.5分,总分居年级978名(总共995人)李惋惜次之,得6.5分,另外两个也在不及格之列。10月21日的月考满分120分,他们四人中仅有李惋惜考了75分,其他三人均不及格。11月7日的期中考试,其他三个在及格线以上,李惋惜考了70分,仍不及格,到了12月16日月考四人中除了李惋惜考了75分刚及格外其他三个分别为58分、67分、71分。
记得《三国志·魏志·华佗传》里这样一段记载:“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等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起床,病好了。
我觉得中医上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其实也同样适用于教育。这四个边缘学生虽然多次考试多次不及格,语文能力都不强这个结果一样,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不同的。对语文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我先对他们的月考和期中考试试卷进行详细剖析,再观察他们的听课状态,了解他们各自回家后的表现,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郑小江,属于语文基础差且自己安排学习语文的时间又不多,黎小明属于背诵能力不足,记东西记得超慢,且内心认为只要不是书面作业,像背诵课文和翻译是不算作业的,赵大力属于语文学习能力强但大部分精力分散在英语上还想抽空玩一会儿那种,李惋惜属于学习能力一般,回家后玩的时间多学习时间很短的那一类(因为他的妈妈一般晚上9:30分才回家)。
我先对他们进行积极心理的教育,对他们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对小学基础要求不是太高,从现在开始努力完全能够学好。”以后你们几个没事的时候就反复念叨:“语文很简单,语文很有趣,我是学习语文的天才,我一定能学好语文。”
期末考试前为了能够让他们复习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3年版)总共四篇文言文和14首古诗词,我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给他们划定了指定教辅《课时练》中古诗文必考篇目中的试题:第5课的1~12题,第10课和1~13题,第15课1~10题,第20课1~11题,第25课1~10题,第30课1~17题,还有记叙文阅读理解如莫言的《卖白菜》和说明文阅读《看云识天气》这些典型例题,要求他们在理解中背诵,每天下午一个个过关,我的《课时练》里面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我就要求他们一题一题地背出来。
俗话说:“家校同心,黄土变金”“家校同向,天天向上”。我把这几个学生的父母一一请到学校来,将他们的在校情况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了互动交流,请求他们在家多关注孩子,在上下学的时间节点上算好账,不给孩子留下空隙。通过校讯通把孩子每天的表现和语文作业发送到家长手机上,便于他们促进孩子学习。还把本学期语文需要掌握的内容和辅导方法与他们的父母交换了意见。
帮扶结对,团队作战。我依据本学期的摸底考试、10份月考和期中考试的语文成绩把班里的孩子分成12个小组,每小组4人。在分组过程中,我悄悄地把这四个孩子分到组长水平高、人品好、懂辅导的四个组长哪里,同时也把要求完成的任务以表格的形式贴上了墙,便于组长督促他们完成任务。
经过一系列的个性化辅导,2014年1月10日的期末成绩揭晓,四人的成绩为郑小江99分,黎小明95分,赵大力104分、李惋惜92分,他们四个真正在期末考试中富了起来。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教师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学会认真分析边缘学生成绩差背后的深层原因,然后再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用多种方法去教育同一个学生,力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无怪乎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边缘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